酒對人體的影響包括乙醇的直接影響和乙醇代謝產物的間接影響兩方面。這兩方面同時都在發生,有時無法完全分開。大體來說,乙醇主要影響大腦,造成興奮、情緒不穩、步履蹣跚、頭暈昏睡等癥狀;乙醇代謝產物主要是乙醛,影響血管和肝臟,造成面部潮紅和各種肝臟疾病。還有一種次要代謝產物脂肪酸乙酯(FAEE)與酒精性胰腺炎有關。

脂肪酸乙酯可以誘導酒精性胰腺炎,引自Pancreas 2018;47: 18–24

乙醇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是先興奮後抑制,臨牀通常分為興奮期、共濟失調期和昏睡期。具體來說,隨著劑量的增加,乙醇依次影響大腦、小腦、網狀結構和延腦。低劑量時,乙醇首先抑制大腦中的γ-氨基丁酸受體,解除它對大腦的抑制作用,所以會使大腦興奮,令人精神舒暢、妙語連珠、詩興大發等等。如果乙醇濃度繼續增加,就會影響到小腦。小腦負責人體的動作協調與平衡,所以此時會有反應遲鈍、動作不協調、腳步踉蹌等癥狀。所以,酒後即使意識清醒,也不能開車。

腦幹網狀結構控制人的睡眠與覺醒,當它被乙醇抑制時,就會導致睏倦、昏睡。如果乙醇再繼續增加,影響了延腦活命中樞,就會抑制呼吸和循環,可能導致死亡。

乙醇的代謝途徑雖有四條,但三條氧化途徑只是所用的酶不同,中間產物都是乙醛。乙醛毒性高於乙醇,是一級致癌物,肝癌的罪魁禍首。乙醛也會使神經興奮性降低,導致嗜睡、幻覺、智力喪失等,大劑量可以造成呼吸麻痹導致死亡。

乙醇降解途徑II

乙醛的代謝只能通過乙醛脫氫酶進行氧化。所以解酒的策略就很尷尬:要快速清除乙醇,就會產生大量更高毒性的乙醛。而且大約40%的中國人乙醛脫氫酶基因有缺陷,酶活性很低,這個矛盾就更加突出。所以如果醉酒不嚴重,又沒有急事,還是睡一覺,等乙醇自然代謝比較好。

乙醛脫氫酶2

如果只是希望解除酒精對大腦的影響,保持清醒,現在是有藥物的。但如果想要安全無害,迅速清除乙醇和乙醛,就比較困難。目前有很多解酒的藥物和偏方,都不太好用。有很多隻是緩解癥狀,對清除乙醇沒有作用;有點作用的效果也不大,還有副作用。大略說一下:

鹽酸納洛酮,別名蘇諾,阿片受體拮抗劑,用於急性酒精中毒治療。它可以解除乙醇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使患者清醒。但它會升高血壓,增加心率,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慎用。有注射液和舌下片,都是處方葯,不能隨便喫。在醫院有大夫確定劑量並監控病情,在家就不好說了,所以不建議自行服用。而且它只能解除昏迷,並不能清除乙醇。有些醒酒藥含有這種成分,也不要多喫。

果糖可以提高乙醇脫氫酶活性,確實有解酒功效。據說有些大夫需要快速醒酒時,會給自己注射一些果糖,可以快速清醒。蜂蜜水和果汁也是同樣道理,果糖含量低一些,但還能補充一些葡萄糖和維生素,可以緩解醉酒造成的不適。這個方法的缺點有兩個,一是注射的量可以很大,所以效果明顯,但不適合普通人;而口服的話,人體每次吸收果糖不超過50克,吸收也慢,所以效果不明顯。另一個缺點是這樣只能加快乙醇氧化,對乙醛還是沒辦法。所以果糖只是緊急情況下的權宜之計,不宜常用。

有些藥物聲稱含有乙醇脫氫酶或乙醛脫氫酶,不過胃中的胃酸會使酶變性,而且脫氫酶要起作用還需要輔酶(NAD),需要合適的pH值等等,所以即使這些葯裏真含有酶,作用也不大。

減少酒精的吸收也是一個方法,比如喝酒前喫些食物或藥物。空腹喝酒吸收最快,所以先喫些東西是對的。有些胃藥可以在胃中形成一層保護膜,本來是防止刺激胃的,用來延緩吸收也有點用。不過胃的吸收只佔20%,主要還是小腸在吸收。這個就沒有辦法了。

喝酒不要太快,給肝臟留出代謝的時間。中間多喝水,可以減少吸收,促進酒精隨汗排出。喫點維生素C可以抗氧化,減少酒精對肝臟的損傷。

有些方法對健康不利,比如碳酸飲料會促進酒精吸收,加速醉酒。酒後喝茶對腎臟不好。有人說多喫油多的食物,可以促進脂肪酸與乙醇反應。但是人體生成脂肪酸乙酯最多的器官就是胰腺,脂肪酸乙酯會促進酒精性胰腺炎,所以不建議採用。

所以攝入酒精必然有害,最好不喝,其次限量,實在不行裝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