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今年高考全國一卷的語文題目難不難?作文好不好寫?南都記者採訪了從考場出來的考生。有考生表示,此前二模時曾寫過類似的作文題。廣州六中語文教師肖剛也表示,廣州二模的作文題,與此“雷同”。

高考作文難不難?考生和老師稱:二模作文題也曾寫過“勞動” 【南方都市報】 自媒體 第1張

廣州二模考試作文題與今年全國一卷作文題主題都是“勞動”。

學生:寫作文沒有太大壓力

華附考點門口學生普遍反映語文考卷的難度適中。樑同學表示,印象最深的是閱讀題材料有一篇是魯迅寫的有關治水的文章,“魯迅的人物特寫,運用很多外貌描寫進行諷刺。”

吳同學記得該文章出自《故事新編》,考題是“文章如何體現故事、新編的特點”。

針對該考題,溫同學的答題思路是:“我認為從故事方面看,文章是小說體裁,具有人物、故事、情節最基本的三要素;從新編方面看,文章運用了典故,並加上了魯迅口語化的表達。”

對於備受關注的作文題,華附考點的林同學表示,在二次模擬考試時考過類似的作文,“寫作文沒有太大壓力,以往有一些相似的材料與積累。”她說:“我的作文先介紹勞動的重要性,再表述懶惰的想法不太好,最後呼籲大家去勞動。”

針對作文,有的考生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思路進行寫作,還有考生從尊重勞動、勞動發展、科技、民族復興等角度寫作。

老師:作文的寫作角度比較豐富

廣州六中語文教師肖剛就全國Ⅰ卷高考作文進行了點評:

今年的全國一卷作文繼續以“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現,材料話題非常明確,“復興時代,更要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任務指令清晰,要求考生就此向“復興中學”的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具體要求是“要體現自己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

題目很好地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既體現了宏大的社會議題,又切合每一位考生的實際,無論是材料內容還是“任務指令”,甚至包括具體要求,考生和高三備考教師都做了非常完善的準備。應該說,這個題目,完全是“意料之中”。另外,不得不說一句,廣州二模的作文題,與此“雷同”。

特別要說的一點是,本題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包袱材料”——“復興中學”,這是非常有價值的“背景材料”,希望考生們能注意到並挖掘充分——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每個人都是追夢人,也是圓夢人,而實現夢想,唯有勞動!唯有熱愛勞動且從我做起!這個“包袱”可以大大提升考生寫作的代入、參與意識,以避免置身事外的泛泛而論。

首先,我們對材料進行簡要分析,題目中的材料可以分為三層來看,第一層主要交代了中華民族的“勞動”優秀傳統,並指出了勞動與財富、幸福之間的關系;第二層則直指當今時代以學生為代表的青年人“不理解勞動,不願意勞動”的社會現實,其中,第二層材料中又包含“以學習為藉口”“以人工智能為擋箭牌”“以購買服務來代替自己勞動”等三種誤解勞動、不願勞動的具體表現;第三層則泛指“不尊重勞動”的社會現象。

其次,我們通過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命題人的“價值判斷”,三層材料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但是都明顯側重於指向“體力勞動”,並且直接“拷問”肩負中華民族復興大任、承載祖國未來和希望的考生,即使有“學習任務、人工智能、家政服務”,也不能“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換句話說,即使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和普及,也不能拋棄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這種“價值導向”既是針對眼下的社會現實,更是對某種勞動教育觀的一種“撥亂反正”。而“不尊重勞動”的現象,則更需引起警惕,如果說“不願意勞動是一種懶惰的表現”,而“不尊重勞動就是認知上的錯誤”了。因此,在題目的要求上,命題人給出了極為明確的指引,演講稿要“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

最後,關於本題的寫作角度,其實比較豐富,既可以寫勞動的意義與價值,勞動是個人幸福的依憑,是國家民族進步的源泉;也可以就對勞動的錯誤認識(不參加勞動、不尊重勞動)等現象,進行破立結合的分析闡釋;還可以“角色交換”反思青年學生不正確的勞動觀是家庭、學校、社會錯誤的教育取向造成的;更可以特別就人工智能這一特定背景,闡述如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自2016年以來,全國一卷作文保持了很好的穩定性,無論是2016年的“獎懲觀”、2017年的“中國觀”、2018年的“未來觀”,還是2019年的“勞動觀”,基本不在審題環節“傷害”考生,話題也貼合考生實際並直指當下,個人比較贊賞一卷的命題思路,60分的高考作文,不僅僅考查審題,更考查考生的思考表達、價值判斷、社會參與、甚至是眼界情懷。

採寫: 南都記者 樑艷燕 賀蓓 實習生 周宇 陶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