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踏青掃墓的人越來越多,路邊燒紙祭拜亡人的情景隨處可見。

  一個女孩指着路邊正在燒紙的人問道:“媽媽,他們這是在幹什麼?”

  媽媽說:“那是他們的親人死了、去世了,他們在用特殊的方式懷念他們。”

  女孩顯得有些害怕:“媽媽,人都會死嗎?那你也會死嗎?”

  這位媽媽顯然一下子愣住了,但接下來她的回答解釋,我給100分!她篤定地告訴孩子:

  “寶貝,每個人有一天都會死。不過,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了,不會影響我們每天開心的生活。媽媽會一直愛你,陪着你,照顧到你長大。”

  心理學家:當一個年幼的孩子問及死亡、關注死亡,他們其實是感到了分離的焦慮,內心潛臺詞很可能是:請肯定我的存在,讓我確信,我會一直被關注,被愛。

  而這位媽媽的答案,溫暖且有力量,能夠有效安撫孩子內心的焦慮情緒。

  可能對於很多的父母來說,我們都會盡量跟孩子迴避“死亡”這個話題。因爲我們會認爲孩子太小,即使我們給他解釋什麼是死亡,他可能也不是特別明白。

  但是,死亡是我們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它經常出現在動畫片裏,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最終也必將經歷。

  既然死亡是生命歷程中自然的一環,我們逃無所逃,只有更好地瞭解死亡、樹立科學而健康的死亡觀,我們才能更好地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或焦慮,更好地把握現在,珍惜生命,並坦然面對死亡。

  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懂得死才能更好地活

  “生命教育”一詞來源於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爲應對社會中的吸毒、自殺、他殺、性危機等危害生命的現象,因此應運而生的一種對策。希望通過生命教育喚起人們對生命的熱愛,消解生命的威脅。

  但是,我們身邊有多少父母在小時候接受過正規的生命教育,又有多少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傳遞過正確的生命和死亡的知識和價值觀?

  也許下面這些案例能喚起你對生命教育重要性的意識:

  一名9歲的女孩在自己家中上吊自殺,起因竟是和媽媽鬧脾氣。

  12歲女孩在開學第一天早晨趁父母熟睡跳樓自殺,女孩的遺書表達了對父母的不解和自己讀書好累。

  14歲的中學生只因早上睡懶覺被父親批評了幾句,一怒之下而跳樓自殺。

  一名初二男生因爲抽菸挨老師批評,從教學樓5樓一躍而下。

  一位重點中學保送生,一直是三好學生,因老師一句批評,先割腕後跳樓。

  這些令人心痛和扼腕的新聞,深深觸動着每位父母的心。不要總覺得這些都是別人家的事,對孩子的生命教育是時候該引起所有父母的關注了。

  乾貨:各年齡段孩子

  如何做死亡教育和引導

  3歲以下的孩子

  通常3歲以下的孩子,對死亡本身是沒有什麼概念的。但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詞語非常敏感,大人的表情、動作、談論死亡時的欲言又止與神祕等,都可能會激發孩子對“死亡”這個詞的好奇與興趣。

  如果這個階段的孩子問到了死亡相關的問題,不要遮掩、搪塞,大人只需用簡單的方式告知孩子這個事實即可。

  可以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來解釋“死亡”,比如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可以告訴他,這就是死亡了。這樣的解釋比單純地逃避不說,效果更好。

  3~5歲的孩子

  3歲左右開始,孩子纔會對“死亡”的概念產生興趣。不過,這時候的他們,並不能很好地理解死亡的概念。

  他們會認爲死去就如同睡覺一樣,是生命的中斷而不是結束。離世的人可以再回轉過來,這之間並無任何的矛盾可言。一般的情況下,這個時期的兒童幾乎將死亡看作是生存的一部分,你死掉一會兒,又醒來一會兒,接着又會死掉一會兒。

  所以,父母大可不必向他詳細解釋死亡的含義,只需要告訴孩子,我們現在離死亡很遠很遠,雖然每個人都會經歷死亡,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跟我們現在的生活無關。我們只要現在每天開心地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就可以了。

  5~7歲的孩子

  5歲左右開始,大多數孩子已經可以理解死亡的基本含義:生命的終結和不可逆轉。這個時候,他們會對死亡表現出恐懼的心理。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首先應該通過共情,對孩子內心在經歷的恐懼、承受着的壓力錶示理解,可以這樣跟他們說:“XX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這讓你很難過。你心裏如果感到不舒服,很傷心,想不想講出來?爸爸媽媽會一直在這裏陪你。”

  此外,還可以跟孩子適當進行一些角色扮演,在遊戲中提到死亡的話題時,也不要因爲忌諱而打斷孩子游戲的樂趣,而是跟孩子共同去感受死亡的意義。

  7~12歲的孩子

  7歲以後的孩子,已經有具體的邏輯思維能力了,認知也大大提高。到10歲左右,孩子能像成人一樣理解死亡的意義,和成年人一樣對死亡有悲傷的情緒。

  這個時候,你就不要拐彎抹角,用比喻、舉例混過去。父母能夠做的,就是坦誠地回答孩子的問題,讓他們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或者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提醒家長的是:千萬不要去嚇孩子,嚇唬會讓他們對死亡產生過度恐懼感,還會直接損壞孩子的安全感。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

  12歲以上的孩子

  12歲以上的孩子,步入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追求獨立,不希望被幹預,特別反感被自己的父母當做小孩子看待。

  所以,若他們遇到困惑,不要試圖主動靠近、給以幫助,更不要企圖去淡化孩子的悲傷。你只需要在那裏,做好準備,能讓他們隨時向你求助。

  如果你們之前的親子關係信任基礎比較好,那麼孩子一般都會主動向你傾訴。如果親子關係不盡如意,那麼邀請孩子比較信任的其他長輩,製造機會讓他們陪一陪孩子,可能會更靠譜。

  跟孩子談論死亡,其本質就是在跟孩子討論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正是因爲有死亡存在,我們都可能離開這個世界,我們纔要更加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其實,給孩子做死亡教育並不難,難的是家長總認爲這件事情難以啓齒,不能正確的面對,總選擇逃避、含糊、矇混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我們只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態度,用對的方法去跟孩子解釋、引導,孩子通常都會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