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的發展對溝通的方式產生了極大影響,在不僅體現在大衆傳播上,還體現在各種學習、工作中,特別是現在一些老師在課後同家長進行溝通的時候,更多的會選擇利用微信羣的方式。

  家長不僅要通過微信羣得知孩子今天都有哪幾項作業,還要在孩子完成作業之後向老師進行反饋,這樣的交流方式究竟是方便了溝通呢,還是就走個形式呢?

  各科老師在下課之前肯定是會把作業先佈置給孩子的,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記住、記全,每天都總有那麼幾個“健忘者”回到家中迷迷糊糊的就忘了作業是啥了。所以在老師佈置給孩子作業後,還會把當天的作業發給家長,並讓家長進行督促。

  如果說家長對孩子的作業情況完全不知,只能從孩子那裏得知的話,確實會有一些孩子爲了逃避寫作業和家長的絮叨,就會隱瞞家長說作業已經都在學校裏寫完了,或者說今天老師並沒有佈置作業。

  也就是說,老師把佈置的作業的告知給家長還是挺有必要的。但這種交流方式會出現何種問題呢?

  就是老師在把作業發給家長後,還會要求家長協同完成,比方說要讓家長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錯題情況,就等於是讓家長把孩子的作業給批閱了,這樣的給家長“留作業”的方式,應該就能得到允許了。

  老師可以要求家長督促孩子完成作業,但是不能把孩子的學習任務過多的交付於家長,這樣以來老師就會形成依賴,覺得即便是自己平時上課教不好學生也沒所謂,回到家後還是會有家長繼續輔導的。

  這樣的現象可不是一個好苗條,即便是家長應該對孩子的學習負起責任來,但在作業這個問題上,也只能說起到第二輔助的作用,至於作業的檢閱、批改更多的還是應該教給學校負責。上完課、佈置作業,然後在對學習情況進行檢閱,這纔是學校老師應該負起的基本責任。

  當然,家長還是要多同老師溝通的,多瞭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和學習情況,然後在課後纔能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教育和輔導,多關照一下孩子的心理成長和健康。,不能因爲孩子在學校成績不好了,回到家後就一味地批評。

  所以說家長接收孩子的作業然後給予督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把微信羣當成老師瞭解孩子作業情況的全部依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