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823

续上篇!在金湖镇『青年农庄』拍完『夏日精灵─栗喉蜂虎鸟』后,已是中午11点半,之后转往金沙镇『高坑牛肉餐厅』吃饭,下午1点半则前往金城镇『浯岛城隍庙』观赏『2018金门迎城隍绕境活动』,此活动是于428日(周六)至527日(周日)热闹展开为期一个月的活动

IMG_9821

我们在『高坑牛肉餐厅』吃午餐的同时,就一直收到脸书上发布的庆典讯息,听说庆典早已经于上午11点开始,所以就赶紧午餐吃一吃后,先前往金城镇『金门县信用合作社』打卡领平安米,但此时整个『金城镇』早已经封锁交通管制,还好我们骑机车,就在狭小巷弄中乱窜,最后也成功在『模范街』拍到了金氏记录的『蜈蚣阵』

IMG_9822

2018浯岛城隍爷祭』是结合地方社区及学校资源,表演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并以各式地方特色阵头活动表演,表现地区各种不同习俗和传统文化等,提供在地民众及来金门观光游客一个丰盛的文化飨宴,及体验金门在地的传统文化

IMG_9835

打卡领到了平安米,在『模范街』也拍到了金氏记录的『蜈蚣阵』,之后再来『浯岛城隍庙』拜拜,并捐赠1600元的香油钱,庙方则致赠『2018金门迎城隍高粱酒』,浓度58度,容量600ml的限量金门高粱酒一瓶,酬谢信众的支持

IMG_9836

『浯岛城隍庙』前还有『厦门市集美鑫华圃歌仔戏』的演出,康熙2年(1663)清朝取得金门统治权后,毁城隳屋,当时的城隍庙也被毁坏掉。后埔的浯城隍爷是在康熙21年(1682),首任总兵『陈龙』将金门城总兵署迁移到后埔,也将金门城的城隍爷分火到这里,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但是期间长达140多年金门却是无城隍庙可祭祀,而城隍庙的兴建是从嘉庆16年(1811),『文应举』开始募款修建,到嘉庆18年(1813)才修建完成

IMG_9837

『浯岛城隍庙』期间经过多次修护,改成花岗石、水泥等建造,增添宏伟气派,今日之面貌为民国87年重新翻建。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的『浯岛城隍遶境』活动,是金门最大的庙会活动,热闹非凡

IMG_9838

下午130分活动早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也迫不及待想要去拍摄活动实况,也没时间想要去选好位子,就直接在『浯岛城隍庙』前的『光前路』拍起来,还好这里有一座『福德宫』,阵头到了『福德宫』总要拜会表演一下,因此也就成了最佳场地

IMG_9839

今年活动的重头戏『412迎城隍』传统绕境,将在526日(周六)下午正式展开,今年为『城隍爷』迁治三百三十八年,绕境路线改为反时钟方向进行

IMG_9824

路线预定从城隍庙展开,绕境活动将行经网寮、禹帝庙、天后宫、水门睢阳府、光前路、南门福德宫、中兴路、莒光路、灵济寺、莒光路一段、东门代天府、珠浦东路、模范街、昭德宫、北门福德宫、北镇庙、中兴路、民生路、金门县政府、民权路、中正国小、中兴路中段、关帝庙、莒光路一七一巷、光前路六十一巷、外武庙、红大埕等处,接著再回到城隍庙

IMG_9834

金门后浦『浯岛城隍庙』的迁治庆典,从收契子钱、送头与挂水牌、送佛帖等,直到热烈盛大的迎城隍绕境,所有祭典环节皆立基于辖境居民的生活之上,祭典内涵充分显现金门民众的生活文化特色

IMG_9825

由于在『福德宫』前广场没有遮阴,当天的金门天气很热,所以我移到了『福德宫』的小巷子继续拍,因为这里是巷口,因而成了风洞效应,在此拍摄阵头凉爽及了,但是对岸大陆来相挺的阵头可就热坏了

IMG_9826

2018金门『浯岛城隍爷祭』,今日整个金门岛瞬间涌入10万人,宛如当时10万大军驻扎在金门的盛况,对岸泉州、漳州指派当地数十座宫庙相挺

IMG_9827

还有台湾北至台北、新竹、宜兰,中部台中、丰原、草屯,南部屏东、潮州等百座宫庙,也一并来到金门绕境,使整个金门岛挤得水泄不通,各种阵头更是使出浑身解数,让『城隍爷季』的热闹景象更上一层楼

IMG_9828

迎城隍的绕境队伍组成,皆为地方居民自发性筹组传习而成,例如辇轿、艺阁、人力蜈蚣座、打花草、神将等,展现在地闽南文化之艺能特色

IMG_9840

从绕境阵头的排练组成、沿途香案迎接参与,以及众多随香队伍,显现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及居民向心力

IMG_9841

『关圣帝君』的銮驾

IMG_9842

上图是我从来没看过的『董、李排爷』,据说『董、李排爷』是台湾民间信仰中的冥界司法神祇,相传掌管『誓言』,故民众纠纷时,会在『董、李排爷』神位前发誓,立誓绝不能说谎,否则必遭报应,甚至死亡

IMG_9843

『董、李排爷』后面则是『城隍爷』

IMG_9844

打扮成仙女的『艺阁』表演

IMG_9845

阵头舞狮

IMG_9846

来自大陆的『厦门城城隍庙』

IMG_9847

『厦门城城隍庙』

IMG_9829

来自大陆『漳州』的『城隍爷』

IMG_9848

『神明蜈蚣阵』,『蜈蚣阵』亦称『蜈蚣棚』、『蜈蚣坪』、『蜈蚣阁』,金门地区称为『蜈蚣座』,为台湾与闽南庙会重要艺阵之一,系由适龄儿童扮演作历史或神话人物,安坐于长条形的台座上,由人力或装上车轮行走

IMG_9849

『蜈蚣阵』在民俗研究上,有归类于阵头者,亦有归类为艺阁者,于各地庙会间定位亦有所不同。一般作蜈蚣造型,亦有采『龙头凤尾』造形者,则称『龙凤阁』、『龙凤棚』、『龙阁』等

IMG_9850

『蜈蚣阵』在早期庙会里,近于艺阁中抬阁的形式,由竹、木材质搭成抬阁,座上由真人装扮民间传说或神话人物,由于连结成行,状似百足之虫─蜈蚣,遂称为『蜈蚣阁』,而后逐渐演变成具有神圣性质的宗教艺阵

IMG_9851

也有『真人蜈蚣阵』的演出,『蜈蚣阵』一般由数十块木板组成,木板间以转承轴衔接,多数装上车轮,由人力推动行走,只有极少数仍维持人力扛抬者。头尾多数采用蜈蚣头、蜈蚣尾造型,少数采用龙头、凤尾的形式;而金门地区蜈蚣座其龙头近于舞龙的形式,由一人舞动行走。至于头尾材质各地不同,或以纸扎成,或以木材制成

IMG_9852

2011514日(农历412日)于金门迎城隍正式创下金氏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纯人力的蜈蚣座』,纯人力肩扛蜈蚣座长176公尺,化妆小朋友200名、肩扛人力868名,工作人员178名,绕行金城镇市区1680公尺,获得金氏世界纪录认证官AnnaLouise Orford的授证

IMG_9853

『城隍爷』

IMG_9854

阵头中还有难得一见的『公揹婆』阵头表演,『公背婆』又叫『尪婆阵』,是由一人分饰二种角色的阵头,表面上看起来是公公背著婆婆,仔细一看前面公公的身体及后面婆婆的脚是假的,公公的脚却是真的,有点类似双生阵的障眼法

IMG_9855

『公背婆』为福建『泉州』民间传统街头文艺演出形式之一。『公背婆』舞蹈广泛流传于『泉州』各地,有的地区如『惠安』称为『哑背疯』。『公背婆』舞蹈由一女性演员(也有男性演员)扮演互相背著的『公』与『婆』两个角色

IMG_9856

演员在道具、服装、化妆的帮助下,上半身扮作『婆』,下半身扮作『公』。演员上半身的『婆』身穿戏剧中彩婆宽大镶边红色大襟装,头扎『鸡角头』大髻;演员的下半身的『公』穿黑色宽脚大折裤

IMG_9857

同时演员在腰后一个用竹篾、纸扎做成的『婆』的下半身道具,包括凸起的臀部和高高翘起的一双小脚,与演员的上半身组成被人背著的『婆』,而在腰前另绑一个纸扎『公』的上半身,头戴瓜皮帽或毡帽,身穿对襟布扣传统汉装,肩披红绸彩带,双手绕到『婆』的身后,与演员下半身组合成背著『婆』的『公』的形象

IMG_9858

接下来的表演队伍都是大陆沿海城市的宫庙来相挺,例如这是厦门市『卧笼山土地公』的队伍

IMG_9859

『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是中外华侨华人海峡两岸庙宇最多、信仰最广、影响最为广大的民俗神

IMG_9860

 

IMG_9861

 

IMG_9862

 

IMG_9863

接著是『后溪集美霞城城隍爷』,据悉,『集美霞城城隍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城门外以前是一片汪洋,每遇涨潮,海水会涌到城隍庙前。『施瑯将军』建造城池时,建了四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有自己的名字

IMG_9864

南门和海相对,其名为『临海门』。又按照古代风俗传统,建城需要有神来守护,因而在各座门附近建了庙宇,南门为城隍庙,希望城隍爷能予以庇佑

IMG_9865

『霞城城隍庙』不仅是台北『霞海城隍庙』的祖庙,更是台湾其他城隍庙的『太祖庙』。早在1821年,同安人『陈金绒』奉请『霞城城隍爷』金身渡台,并于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兴建城隍庙

IMG_9866

因怀念故乡霞城和临海门,因此取名『霞海』。此后台湾其他地方也纷纷从『霞海城隍庙』分炉,在本地建起城隍庙,共尊『霞海城隍庙』为祖庙

IMG_9867

队伍中还有『范、谢将军』,范将军、谢将军即俗称的七爷和八爷。相传谢将军与范将军为福建闽县人,生前虽居处不同庄,然情同手足,极讲义气,众人唤为『老谢』与『老范』。『老谢』身材瘦高,村人与之说话,总得伸颈仰头。而『老范』身材矮胖,村人与之说话,则得俯首弯腰。然而『老谢』过高弯腰不便,于是『老范』常助其收割稻谷或捡拾番薯。而『老范』过矮,无法采撷树上果实,是以『老谢』常与之摘采,日子于相互扶持下,颇为惬意

IMG_9868

于炎炎夏日,气候闷热之际,二人常相约于桥下纳凉。一日亦相约于桥下。『老范』先到便坐于河畔石上,一面享受清风,一面等待『老谢』。『老谢』赴约途中,天空骤然乌云密布,冷风阵阵,顷刻雷电交加,一股山雨欲来之气势。『老谢』揣想『老范』应未携伞具,不如返家取伞再赴约。于是飞奔返家取伞,取毕大雨已倾盆而下,须臾庭院已如水塘。老谢思量『老范』系守信之人,必定仍在桥下等待,于是不顾雨势盛大,冒雨前往赴约

IMG_9869

起初『老范』于桥下见乌云密布,因未带伞具,本欲返家,但思及『老谢』乃守信之人,必定赴约,且不见不散,是故匿于桥下避雨。不料雨势益加磅礡,河水亦发湍急,且连连上涨。『老范』心慌意乱,立于石上等待,然而水淹及脚踝,此刻『老范』已无法离去,只得等待『老谢』前来相救

IMG_9870

洪流无情,逐渐上涨,于是化作猛兽吞没『老范』。逮『老谢』赶至桥畔,雨已停,水已退,露出『老范』常坐之石,却不见『老范』。『老谢』心焦沿河大喊,并且来回寻找,但却毫无『老范』踪影。失去挚友『老谢』悔恨不已,无意独自苟活人间,遂『噗通』跃入河中。岂知身材瘦高,水未及膝,不足以溺。『老谢』悲愤,于是寻一大树,解下腰带上吊自缢

IMG_9871

『老谢』与『老范』之幽幽魂魄,于天地间飘荡,无所依归。其友谊深厚,守信重义之气节,深为『城隍』所钦佩,是故奏禀『玉帝』,『玉帝』嘉其义气,封为将军,派于『城隍』驾前,听候差遣。『谢将军』名『必安』,意喻谢神必安;『范将军』名『无救』,意喻为恶则无救。又因专司缉恶捕盗,钩锁罪犯到案,故民间又称『范、谢二将』为『黑、白无常』

IMG_9872

还有妈祖圣驾前的『千里眼』与『顺风耳』,『千里眼』与『顺风耳』是宋太平兴国七年 (九八二年),『湄洲岛』西北方的『桃花山』有二位妖怪出没,附近居民惊恐万分,这二名妖怪面貌凶恶,目如铜铃,齿像短剑,身材高大,声如巨钟,来去飘风,去似闪电,就是后来『妈祖娘娘』面前的将军

IMG_9873

『顺风耳』又称为『水精将军』,一手持方天画戟,一手侧耳作听音状

IMG_9874

『千里眼』又称为『金精将军』,肤色为绿色,一手持叉或釜,一手举及额前做远视状

IMG_9875

『千里眼』是眼睛能视千里之物,『顺风耳』即耳能听千里之音

IMG_9876

 

IMG_9877

接著是『布马阵』,『布马阵』为台湾早期流行于民间农忙闲暇时的一种民俗艺阵舞蹈;又称为『竹马儿』、『竹马灯』、『跳马灯』『马儿灯』,布马系由竹篾札成马的形状,分为前后两截系在表演者腰部前后的道具

IMG_9878

该阵主要角色为『状元郎』,其他成员另有马伕与侍卫,人数少则二名多则九位。状元郎(或称疯老爹,意指糊涂的地方县官)身著大红袍头戴乌纱帽,腰系布马手执马鞭,马伕著黑色裤衫,为典型马伕装扮,时而空手翻滚开场,时而手持凉伞前去引导状元之座骑与其『互动』。侍卫则著唐装手执凉伞,营救状元时改拿船橹或扁担。表演时演员依剧情结构去自由发挥,即兴成份浓厚

IMG_9879

『金门迎城隍』发展源流是依据明代对金门的设治,以及官方对城隍祀典的规定,凡有地方官署所在之地,必设有城隍庙。位在金门城、被视为金门第1座城隍庙的『古地城隍庙』,相传创建年代正是14世纪末、明代洪武年间

IMG_9880

清代时期历经南明『鲁王』占领、康熙迁界荒废、郑成功占领、清军再次攻占并复界,金门在17世纪晚期被划归为福建省思明县。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金门总兵镇台陈龙(生卒年不详)将总兵衙门从金门城(旧金城)移驻迁往后浦(称为「迁邑、迁治」),原先位于金门城的『古地城隍庙』也分灵至『后浦』奉祀

IMG_9881

一般认为农历412日是『陈龙』从金门城迁署移驻后浦的日子,后浦浯岛城隍庙便以此日为庙庆,或称为『迁治纪念日』。这一天不仅是清政府在后浦设官治守的开端,也开启后浦地区社会文化的蓬勃发展

IMG_9882

迁治后浦时的城隍庙建造时间、规划并无记载。清嘉庆16(公元1811),闽西都阃署金左府代金门阵中军左营游击文应举捐银倡议重建城隍庙。嘉庆18年(公元1813年)庙宇完工落成于『木驴仔顶』(今城隍庙址),建筑形制仿知县府衙的官署建筑。后经多次整修,民国82(公元1993)拆毁原庙,重建为今日双簷飞脊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配置有前殿、拜殿、后殿、及东西两廊,匾额题为『浯岛城隍』

IMG_9883

每年农历412日是金门后浦浯岛城隍庙的迁治庆典,也是城隍爷『出巡』绕境巡安的大日子。自3月下旬开始,就会有许多民众陆续前往城隍庙还愿答谢城隍爷的庇佑,或找傀儡戏班表演、酬神。由于后浦迎城隍祭典活动及绕境阵头队伍都十分浩大,每年庆典事务由后浦城区东、西、南、北4个门里轮流负责,称为『四境』,每个境各有其主庙、供奉『境主』,而今年则由『南门境』当『境主』

IMG_9884

该年轮值的门里称为『值头』。境主庙和各家户对迎城隍庆典所分担的责任比其他门境更为重大。依据传统后浦浯岛城隍庙的迎城隍活动,除了每年举行『小迎』,城隍爷的神辇遶巡后浦四境之外,每隔35年、适逢闰年时,则举行『大迎』,遶行范围扩大至后埔周围『前面』和『过西』各13个村落,涵盖今日金城镇的大部分地区及金宁乡的少部分村里

IMG_9831

自民国以来『城隍爷』绕境年年举行,日治时期也维持著每年小迎活动的举办。只有在民国38年至40年(公元1949-1951年)间,因战时民生困顿而停办;但民国41年(公元1952年)起又恢复每年举行小迎的习俗,但未再举行过大迎。后浦浯岛城隍庙每年1次的『金门迎城隍』已传承300多年,金门本地及旅居外地的游子都会返乡热情参与

IMG_9832

在金门县政府、金城镇公所、浯岛城隍庙管理委员会通力合作下,近年又加入全台各地数十尊城隍爷轿队共同参与绕境,活动规模更为盛大。『金门迎城隍』活动不再只是地域性宗教活动,更结合文化创意、逐渐转型为宗教文化观光季活动,民国100年(公元2011年)的百节千人蜈蚣座还成功创下金氏世界纪录。民国102年(公元2013年),由文化部依据文资法指定,『金门迎城隍』成为离岛地区第一个获得指定为国家重要民俗的无形文化资产。未完待续……

《延伸阅读》

金门『青年农庄』─金门限定『夏日精灵─栗喉蜂虎鸟』

2018 金门浯岛城隍爷祭─台中国际机场

金厦小三通四日游─第四天『金门航空站』返回台湾结束旅游行程

金厦小三通四日游─第四天金门『金合利钢刀』

金门『旅游景点总览』第四次总整理

金门『风狮爷』总整理(第五次整理)

烽火岁月、抢滩料罗湾运补滩头─『823战役运补展示馆』

烈屿乡─小金门『南山头营区L013据点、永怀领袖碑、八达楼子』

烈屿乡─小金门『沙溪堡营区L-017据点之72系列』

烈屿乡─小金门『贵山营区 L-018据点』

烈屿乡─小金门『北风爷、风鸡、吴秀才厝』

烈屿乡─小金门『湖井头战史馆』

烈屿乡─小金门『红土沟营区』L-036据点

烈屿乡─小金门『猫公石滨海游憩区』L-44及L-45营区

烈屿乡─小金门『地雷主题公园』

烈屿乡─小金门『勇士堡』VS『铁汉堡』的『地雷展示馆』

金门金宁乡─咙口秘境、东一点红、悼念『安岐营殉难英雄纪念碑』

金门私秘景点─金湖镇『南石沪公园』、『料罗之眼』

后沙『镇南宫』醮仪中的高潮─『过布桥』仪式

金门金宁乡后沙村『镇南宫』─『魏府将军』圣诞千秋绕境祈福镇五方活动

金门必访商城─金湖镇『风狮爷免税批发商店街』

金门金宁乡后沙村『镇南宫』─『魏府将军』圣诞千秋作醮送天公仪式庆典

金门金城镇『欧厝』─沈睡在沙滩上的『M18地狱猫』坦克战车

金湖镇『溪边』─英烈千秋●海龙蛙兵『两栖忠烈祠』

金沙镇【田浦】─明代巡检司古城『观日门』

金沙镇大洋里─东沙尾风狮爷、东山风狮爷、大地风狮爷、田埔风狮爷

金沙镇─阳翟A风狮爷、碧山A风狮爷(小)、碧山B风狮爷(大)

金沙镇【后扁海湾】E037据点『船形堡』─永远开不下海的陆上战舰

金沙镇─山后『下堡村风狮爷』

金门金湖镇『琼林村彩绘』千朵永不凋谢的木棉花

『回乡ㄟ我』─金门后沙村【镇南宫】镇朔魏府将军圣诞庆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