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可不是我們在《三國演義》裡面看到的忠厚長者,而是吳國非常出色的政治家,當曹操大軍南下時,他態度堅決,力主抵抗。曹操憑藉漢家丞相的身份,脅迫天自己討伐群雄,當他剛剛攻佔荊州,以威勢壓迫江東地區之時,議論者猶豫不決,懷有二心。周瑜、魯肅二人獨持己見,提出高明的見解,遠出眾人之上,確實是奇才。

在借荊州的事情上,也表現了魯肅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當時魏強而吳、蜀弱,若要對抗曹魏,非吳蜀聯合不可,這是吳蜀兩國的大戰略。所以曹操在聽說孫權借給劉備荊州後,嚇得把筆掉在了地上,這裡面的意義,也只有曹操這樣的大戰略家才能真正體會到。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對於魯肅的事迹有如下的記載: 仗義疏財,結交周瑜

魯肅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人,他剛出生就失去了父親,與祖母一起生活。魯肅家很富有,但生性喜歡施捨,當時天下大亂,魯肅不經營家業,大量施捨錢財,出賣田地,一心救濟窮人,廣交朋友,深得家鄉人的喜愛。

周瑜擔任居巢縣長時,率領數百人特地經過魯肅家去拜訪他,並請求他資助糧食。魯肅有兩倉米,每個倉有米三千多斛,魯肅便隨手指一倉米送給周瑜。周瑜更加了解魯肅的不同尋常,於是親近相交,二人結為好友。

袁術聽到魯肅很有名望,便派人去見魯肅,任命他為東城縣長。魯肅見袁術為政沒有法度,不足以成就大事,便攜帶家中老弱率領輕捷俠義的青年百餘人,到居巢去投靠周瑜,周瑜後來東渡長江,魯肅便與他同行,將家眷安頓在曲阿,正好趕上祖母去世,魯肅護送祖母的遺體回東城安葬。 據有江東,爭雄天下

孫權會見魯肅,與他交談,對他非常欣賞。賓客都走了以後,孫權又把魯肅叫了回來,兩個人促膝長談。孫權說:「現在天下大亂,我繼承父兄的基業,想匡扶漢室,成就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的霸業,先生有什麼能幫我的嗎?」

魯肅說:「從前漢高祖想真心誠意的擁戴義帝卻沒能實現,是因為項羽從中破壞。現在的曹操如同昔日的項羽,將軍您又怎麼有可能做齊桓公、晉文公呢?魯肅私下揣度,漢室不可能復興,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除掉。為將軍打算,只有割據江東,靜觀天下局勢的變化,以待可乘之機。為您這樣規劃也不會招致什麼猜忌,為什麼呢?因為北方實在是多事之秋,應該趁著北方不安的時期,剿滅黃祖,進軍討伐劉表,一直到長江的最上游,全部據為己有。然後建立帝號,進而攻取天下,這就是當年漢高祖那樣的功業!」 孫權說:「我儘力經營一方,是希望能輔佐漢室,您這樣謀劃,不是我現在所能做到的。」張昭以魯肅不懂謙遜,一再詆毀魯肅,說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孫權對此不以為意,更加尊崇魯肅,他住處的家居雜物等,與從前在家時一樣豪華。 孫劉聯盟,共抗曹操

劉表死後,魯肅向孫權建議說:「荊楚之地與我江東相鄰,江水在它北部流過,外有長江、漢水環繞,內有高山作為屏障,如同金城一樣堅固,要兼沃野萬里,百姓殷實富庶,假如能夠據而有之,是可以成就帝王大業的資本。」

魯肅又說:「現在劉表剛剛死去,他的兩個兒子素來不和睦,軍中將領分為兩派,各有所親。加上劉備是天下梟雄,寄居在劉表那裡,而劉表嫉妒劉備的才能,不能再加以重用。如果劉備與劉表的兒子同心協力,上下和睦,那就應當加以安撫,與他們結盟。如果他們之間離心離德,那就另做打算,以成就大事,我請求您讓我去慰問劉表的兩個兒子,同時慰勞一下荊州軍中拿主意的人,並勸說劉備,讓他安撫劉表手下將士,同心同德,共同討伐曹操,劉備一定會非常高興的答應。如果這事能成功,天下就可以安定,如果不趕緊去,恐怕會被曹操搶先下手。」 魯肅到達南郡,劉表的兒子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劉備驚慌逃竄,準備向南渡過長江。魯肅徑直去迎接劉備,行至當陽長坂與劉備會面,向他轉達了孫權的意思。同時向劉備說明,據有江東的孫權勢力強大,對當地的控制也很牢固,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抗擊曹操。劉備聽了非常高興,當時諸葛亮跟隨在劉備身邊,魯肅對諸葛亮說:「我是諸葛子瑜的朋友」,當即與諸葛亮結為好友,劉備於是到達夏口,派遣諸葛亮出使東吳孫權,魯肅也返回江東復命。 舍地助劉,不拘於利

恰巧孫權得到曹操率兵東進的消息,與眾將一起商議對策,大家都勸孫權迎曹操投降,唯獨魯肅一言不發。孫權起身如廁,魯肅追到屋檐之下,對孫權說:「我們這些人如果投靠曹操,都會得個一官半職,唯獨將軍不能投降曹操,希望將軍早定大計,不要聽信眾人的議論。」孫權嘆息道:「剛才那些人所持的觀點,太讓我失望,現在您闡明大計,與我的想法正好相同,這是上天把您賜給我呀!」

後來劉備拜訪孫權,請求借用南郡,都督荊州,唯獨魯肅勸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以達到共同抗擊曹操的目的。曹操聽說孫權用土地資助劉備,當時正在練字,吃驚恐懼,手中的筆都落到了地上。 單刀赴會,義服關羽

劉備攻取益州之後,留下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與魯肅的轄境相鄰,雙方多次互相猜疑,邊境衝突不斷,魯肅總是以友好的態度安撫關羽。劉備平定益州後,孫權要求劉備交還荊州屬下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不答應,孫權派呂蒙率軍強行攻佔。劉備聞訊,親自從益州返回公安,派關羽去奪回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魯肅邀請關羽相見,各自都將手下將士排列在一百步以外的地方,僅僅是雙方的眾將,帶著隨身配刀赴會。魯肅責備關羽說:「我們主公當初真心實意的將土地借給你們,是因為你們的軍隊打了敗仗,遠道而來沒有地盤依靠的緣故。現在你們已經得到益州,至今沒有歸還荊州的意思,我們僅僅要求得到三郡之地,你們還是不同意。」

魯肅話還沒說完,關羽這邊在座的一人說:「土地這個東西,只屬於有德行的人,他的歸屬哪裡有長久不變的。」魯肅馬上厲聲呵斥,言詞表情都極為急切嚴厲。關羽持刀起身,對魯肅說:「這本是國家大事,這個人懂得什麼!」說著使眼色讓那個人離開,劉備於是讓出湘水以東的土地,雙方約定,以湘江為界,各自罷兵休戰。 英年早逝,天妒英才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享年四十六歲。孫權為他舉行了弔唁活動,並親自主持葬禮。諸葛亮聞訊,也在本國,為魯肅舉行了弔唁活動。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魯肅在三國演義中,表現不佳,甚至是個庸才。當然,三國演義是小說,因為情節需要,他們更突出的是諸葛亮。

所以,很多歷史上關於魯肅做的事情,也就都安插到諸葛亮的身上了。

我們來看看《三國志》正史上的魯肅是個什麼人?

魯肅絕對是東吳集團的一流人才,他甚至在諸葛亮出山之前,就預料到了天下要三分,但是,他預言的三分天下的人,和諸葛亮是不同的。

畢竟當時劉備還在四處打野,沒有立足之地。所以,魯肅覺得以後天下就是孫權,曹操和劉表這三個人的。

但是隨著戰爭的推進,曹操把劉表給滅了。這時候魯肅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天下是曹操,孫權和劉備的。

當劉表的荊州被瓜分之後,曹操一路追趕去殺劉備了。

劉備走投無路,讓諸葛亮去聯合東吳,兩家一起抗曹。其實劉備之所以能和東吳聯合,第一功臣正是魯肅,而非是三國演義中說的諸葛亮。

早在諸葛亮到達東吳之前,魯肅就和孫權就討論過這個問題了。

魯肅告訴孫權如今天已經三分,北方的曹操的勢力最大,若是我們和劉備想活下去,就必須聯合起來共同抗曹。

孫權也叫了大臣商議,文臣一致反對聯合劉備,想投降曹操,因為曹操已經下了戰書,帶領八十萬大軍來滅他們了。

武將們支持聯合劉備抗曹。

在會上孫權沒有做出決定,但是,會後魯肅找到孫權又開始談論此事。

魯肅只對孫權說了一句話,就讓孫權下定決心抗曹了。

魯肅說的這句話就是,請大王想想,若是您投降了曹操,您的下場會如何?

要知道您可是王呀,不像我們,我們若是投降了曹操,大不了重新參加考試,再去曹操那裡當個公務員。

可是,您就不能這樣干。

孫權確實不能這樣干呀,因為他是一國之主,亡國之君是沒有好下場的。任何朝代都是一樣。

所以,孫權決定即使戰死也不投降曹操。

到了諸葛亮來說服孫權的時候,其實人家孫權早就做好決定了。所以,東吳和劉備一聯合,就有了後來的赤壁之戰打敗曹操這一仗。

魯肅的另一個優點就是他慧眼識人,殺死關羽的那個呂蒙,就是魯肅發掘的一個人才。魯肅覺得呂蒙可用,就把他給推薦給了孫權。

孫權在魯肅死後,就讓呂蒙當了大都督一職,因為東吳有了呂蒙,才奪得了荊州之地。

可見,魯肅對於東吳做出的貢獻是多麼大呀。

當然魯肅和諸葛亮也是至交好友,兩個人都提倡東吳和劉備聯合一致抗曹。

所以魯肅在當東吳大都督的時候和劉備集團的關係處的還是很好的。

總之,魯肅在三國歷史上絕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他的重要程度不亞於周瑜,諸葛亮。


文:魚包歷史課(原創不易 抄襲必究 請點右上角關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謝官方邀。首先給歷史上的魯肅一個總結式的評價,他的一生只有短短四十六年,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三國時期最為傑出的戰略家,外交家之一。

偉大小說《三國演義》,為了塑造人物,勾畫情節的需要,將魯肅打造成一個忠厚老實甚至有點窩囊的人,可實際上,不管孫權如何詬病,小說如何演繹,魯肅都是與周瑜、呂蒙合併一傳,同陸遜一起的東吳四英將,他是一個時代的不世出的英傑。

他文武雙全,勇武果敢,強弓利箭能洞穿厚盾。

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貫。

他親厚仁德,豪闊大方,令人好生敬仰。

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並求資糧。(魯)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

他遠見卓識,略不世出,與孫權一語驚煞世人。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無論是人品還是才華都是三國的佼佼者,也是三國成敗的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

魯肅一生光明磊落,聯劉抗曹,建東吳之霸業,定國安邦,立一方之太平。他死的時候,孫權親臨葬禮,諸葛亮也在蜀漢為他發喪。他從不鞠躬諂媚,但卻是那個時代的人緣人脈的典範。

無論是孫權、劉備,還是諸葛亮、周瑜、呂蒙,關羽,魯肅都以他的才華和胸襟贏得了那個時代他接觸的所有人的尊重、信任和禮敬。

作為孫劉聯盟的提出者和實施者,魯肅為孫權展開了一幅江東霸業的宏闊地圖,為周瑜穩定了赤壁前後動蕩的東吳局勢,為劉備爭取到了爭雄天下的資本,他成全了所有人,最終處境尷尬的卻只有他自己。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總評人物的時候,總是從正反兩方面議論,評點人物的長短,可是對於魯肅,他的評點竟然全是正面的,摘錄如下——

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我們不禁會假想,這個不世出的奇才如果能夠健康長壽,是不是可以繼續左右一個時代?可惜我們看不到,那亂世中的金戈鐵馬,魯肅也看不到了。


原創碼字著實不易,你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歡迎跟我一起讀詩書,學歷史。點個贊,就像是跟我擊個掌。


魯肅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三國演義》中的魯肅憨厚老實,幾乎被諸葛亮欺負的體無完膚,那麼正史上魯肅是個老實人嗎?不是的。魯肅家鄉的父老對魯肅有如下評價: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也就是說魯家世代衰落,卻出了這麼一個狂傲之徒。由此可見,真正的魯肅不但不老實,還很威猛。那麼正史上魯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魯肅是個適合生長於亂世之中的人,當時天下大亂,魯肅暗喜。他家境殷實,卻不治家產,將余資散盡,招募勇士。於南山之中射獵排陣,講習兵武。魯肅的行為在當時不被人們所理解,人們都說魯家出了一個敗家子。那麼魯肅有多敗家呢?

當時周瑜官居居巢長,率領士兵路過魯肅家,向魯肅借糧。魯肅家裡有兩囷糧食,一囷三千石,魯肅將其中一囷都給了周瑜。周瑜大奇,想不到這個人如此慷慨,於是和魯肅結為莫逆之交。這是兩人交往的開始,從此以後,兩人會再次風雲際會。

袁術聽到魯肅的名聲,於是想召辟魯肅,魯肅看出袁術不是個雄主,於是率領宗親三百餘人前去投奔周瑜,半路上遭到袁術派遣的士兵追擊。這時魯肅拿一塊盾牌立於地上,拉滿弓射箭,箭穿盾牌。然後魯肅對這些追擊的人說:你們這些人,看清形勢。如今天下大亂,有功也不獎賞,追不到我也不受懲罰,你們又何必苦苦相逼呢?這些追兵看到一時難以制服魯肅,於是退去。

勒兵持滿,謂之曰:卿等丈夫,當解大數。今日天下兵亂,有功弗賞,不追無罰,何為相偪乎?

魯肅投奔周瑜後,沒有什麼大的發展,因為此時周瑜也受困於袁術,官職低微。這時劉子揚寫信給魯肅,勸魯肅投奔當時實力頗厚的鄭寶。當魯肅將想法告訴周瑜時,周瑜勸說魯肅道:如今孫權在吳地招賢納士,你不如去投奔他。於是在周瑜的介紹下,魯肅見到了孫權。

此時的孫權外表稱臣於許都,實際上有更大的打算,於是他向魯肅問計,魯肅毫不客氣的提出了自己的講解,魯肅說:漢室已經衰落,而曹操又一時三刻無法剿除,因此為今之計,只有據守江東,觀察形勢。而曹操在北方忙於徵戰,我們可以趁此機會,剿除黃祖,進伐劉表,進而佔據整個長江流域,這樣的話就可以成就帝王之業了。

這樣的話叫帝王術,因此,你說魯肅是個老實人嗎?在別人看來,說這些話就是大逆不道。因此,孫權假裝理解不了,沒有理會。但是卻惹怒了一個人,誰呢?張昭。

張昭認為魯肅年少輕狂,謙卑不足,好說大話,大逆不道,不可以重用。但是孫權卻沒有聽張昭的話,反而更加重用魯肅。那麼魯肅對孫權來說有什麼功勞嗎?

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權不以介意,益貴重之。

魯肅之功在於建議孫權西連荊州,共同抗曹。當時曹操統一北方後還不滿足,繼而南下征討荊州。當魯肅知道這個消息後,他有了對策。那麼他是怎麼想的呢?

魯肅是這樣考慮的:總體來說就是禦敵於國門之外,為什麼這樣講呢?荊州在吳地的西邊,佔據長江上游,一旦荊州失去,那麼曹軍順江而下,水陸並進,吳地則危矣。因此,拒曹最好的地方是在吳地之外的荊州。所以當魯肅知道曹操南下時,立刻勸孫權去聯合荊州。

可還是晚了一步,當時荊州劉表新喪,二兒子劉琮繼位,大兒子劉琦駐守在江夏,劉備駐守在樊城。劉琮在沒有通知劉備的情況下主動投降了曹操,造成曹操率騎兵追擊劉備,等魯肅見到劉備,劉備已經被曹操趕到了長坂坡。於是魯肅勸劉備移兵夏口,和劉琦匯合,然後東吳和劉備一起聯合抗曹。

後孫權派周瑜和程普為左、右大都督,統領三萬水軍逆流而上,匯合劉備軍共同抗擊曹軍,敗曹軍於赤壁。而後雙方共同追擊曹軍,擊曹仁於江陵,成功奪取南郡。這時三方勢力悄悄發生了變化,而在此之前,魯肅居功至偉,而後魯肅犯了大錯誤,這也是我為什麼說魯肅是個頗有爭議人物的原因,那麼魯肅犯了什麼錯誤了呢?

東吳奪取南郡後,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據守長江以北。派劉備駐兵長江以南的江油(公安),以為後援。後劉備以公安以依託,打著劉琦的名義奪取了荊州南部四郡,實力坐大。孫權忌憚劉備的實力,也為了籠絡劉備,遂將妹妹嫁給劉備。

這時南郡太守周瑜由於箭傷複發暴卒,臨死之時舉薦魯肅代替自己任大都督之職。周瑜和魯肅對待劉備的態度截然相反,周瑜認為援引劉備就是養虎為患,所以主張軟禁劉備,限制其發展。而魯肅則認為東吳實力太弱,應該緊緊的聯合劉備,共同抗曹。

這時劉備以公安地方狹小,無法安置郡民為由,來到吳地向孫權借南郡(荊州),由於此時周瑜已死,東吳只有呂范堅決要求孫權趁此機會軟禁劉備,魯肅則建議答應劉備的要求,讓劉備替東吳去防守曹操。經過權衡,孫權採納了魯肅的意見,將荊州借給了劉備。至此,錯誤犯下。

孫權後來想借荊州之路西伐劉璋,劉備說劉璋和自己同為皇室宗親,如果孫權伐蜀,那麼自己不會不管,總之一句話,想借道,沒門。更無恥的還在後面,後劉璋援引劉備入蜀抗擊張魯,劉備卻趁此機會奪去了川蜀。這時孫權蒙了。

當時說好的不許我進攻劉璋,這回倒好,你劉備自己動手了。於是孫權怒了,派呂蒙領兵奪取荊州南部四郡。荊州留守關羽知道後領兵南下與吳兵對抗,此時魯肅尷尬了,為什麼?

當時荊州是魯肅斡旋借給劉備的,如今劉備賴賬,沒有要還的意思,如今還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自己如何去面對孫權?於是魯肅領兵駐紮益陽,與關羽之兵對陣,氣氛一時很緊張。魯肅約關羽談判,質問關羽,為什麼劉備借荊州不還,關羽理虧,無法回答。後劉備增援來到,雙方各讓一步,劃湘江為界,武陵郡、零陵郡歸劉備,長沙郡、桂陽郡歸孫權。而南郡則仍然歸劉備,孫權吃了一個啞巴虧。

在這事不久,魯肅就病逝了。其實我對魯肅病逝的事情持懷疑態度,因為魯肅死的太蹊蹺了。時間點恰好是雙方罷兵之後,當時明顯是東吳吃虧。為什麼呢?

南郡是荊州腹地,南郡之南有重鎮江陵,南郡之北有重鎮襄陽、樊城,因此得南郡就得荊州,說到底,孫權還是沒有要回荊州。你能說孫權不生魯肅的氣?所以,魯肅之死我覺得有自我慚愧的成分,至於有沒有孫權逼迫尚待考證。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在正史上,魯肅可不是什麼老實人,他簡直就是為亂世而生的。家鄉的人說他是狂人,而他自己也行為豪放,善於結交豪俠。後輔助孫權抗擊曹操,鼎立江東。但是魯肅在對外聯盟劉備時過於軟弱,對東吳沒有自信,過於依賴劉備。造成荊州丟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孫權對魯肅是有意見的。至於魯肅是個高明的戰略家還是個軟弱的聯合派,你覺得呢?

本回答獨發於悟空問答,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喜歡請隨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魯肅這人雖說只活了46歲172一217 ,但他絕對算得上三國時期非常厲害的戰略家,長得挺壯,相貌也不差,會些刀劍,老實估計談不上,搞外交的有幾個老實的,當然只是相對而言啊。 他從小出生富貴人家,不過不喜歡管家業,倒是挺喜歡周濟別人,和周瑜是好友,以前周濟過周瑜,但是這人雖說傑出並且貢獻也很大,但是奈何存在感不高,為孫權出謀劃策,聯合劉備對抗曹操等,還是那句話人挺好,不過老實談不上。


淺見:子敬是一位正直,忠誠,有勇有謀的人。

戰亂時期,立場思路清晰,沉穩,對主公忠誠,面對敵、友智勇雙全,心胸寬廣,心繫百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