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刘弗陵,八岁即位,二十一岁驾崩,确属英年早逝。

他的死,与霍光有没有关系?很多人推测,这与辅政权臣霍光有关。因为他不想让聪明的刘弗陵亲政,以免大权失落。

这些疑问来源于刘弗陵的身体状况与死时的模糊言语。

《汉书.外戚传》称刘弗陵

」年五六岁,壮大多知,「」始冠,长二尺二寸「,

意思是说,这孩子小时候体格就壮实,长得很高大,是很健康的样子。

而《汉书.昭帝纪》对于刘弗陵的死,写得较略:

「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

对于这位皇帝的死亡,语焉不详。引发后世多方猜测。

但我认为,这些猜测不足以证明昭帝之死与霍光有关——小时候身体好,不代表以后身体一直好,一直身体好,也不代表就不会生病。

而在《汉书.外戚传》中还有说法:

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

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霍光想让刘弗陵独宠他的外孙女儿,好早日生下继承人,但刘弗陵身体欠佳,太医及左右都要他多休养,少房 事。说明此时汉昭帝的身体已经有些毛病了。

《汉书.酷吏传》中又说;

先是,茂陵富人焦氏、贾氏以数千万阴积炭苇诸下里物。昭帝大行时,方上事暴起,用度未办,延年奏早:「商贾或豫收方上不祥器物,冀其疾用,谷以求利,百民臣所当为,请没入县官。

这里是说,有商、焦两个大商人囤积办理皇帝丧事必须的事物,以待昭帝死后赚上一把。

从这里可以推出,昭帝身体不好的消息,民间已经知道了,觉得这位年轻的皇帝随时可能会死,因则早早囤积了物质。

那么,汉昭帝死亡的原因或可从此得知,就是生病,且从病到死,有一段时间。宫中求医问药,以致路人得知。

但这里面有没有霍光的因素,我认为多少有些。霍光揽权,让有为的年轻皇帝忧心于内是肯定的,而且霍光把手伸到刘弗陵的后宫,干涉皇帝的性 生活,肯定也会让皇帝气闷。

总而言之,刘弗陵是病死的,但霍光的强势也让他的内心不舒畅,也可能导致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简单来说,不是。

汉昭帝刘弗陵,汉武帝幼子,生于太始三年(前94年),崩于元平元年(前74年),年仅21岁。

对于这位年轻皇帝的离世,《汉书》只有寥寥数字的记载:「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

史书没有提及昭帝的死因,我们无从得知是不是霍光害死了他,那就只能依靠其他条件来进行推测。

第一,霍光的行为不符合弑君操作

自8岁登上帝位到去世,十三年间昭帝一直都没亲政,也就是说,他一直都是不掌握实权的。权力就在中央,既然皇帝无法掌控,臣子们就只好代劳,继而引发昭帝在位初期的夺权风波。

夺权以霍光的胜利而告终,武帝给昭帝留下的辅政大臣去世的去世,政变失败被杀的被杀,只剩下了霍光,权臣的唯一人选就这么出现了。

虽然说是权臣,但霍光这个权臣的含金量是远远不如之后司马师等人的,他后边废皇帝是要逼著宰相等人一起进行的,而司马师说废就废,权力相差之大,可见一斑。

这样一来,霍光会不会为了加强威权而毒死皇帝呢?

从记载来看,这不太可能,因为权臣加强威权的最好方式是废立皇帝,而非弑君。就算要弑君,之后立的君主也是幼主,这样才好操控。

像晚霍光几十年的王莽就被认为弑杀了汉平帝,一是因为他有汉平帝长大后跟他夺权的担忧,二是他在汉平帝死后自己专权了,只立了个年幼的皇太子孺子婴。

可霍光在昭帝去世后立了成年皇帝,还是接连两个。第一个昌邑王刘贺带著封国人马来,想从霍光手里夺权,也只是被霍光废了,而不是杀了。

而且霍光废刘贺也有许多他无法操控的东西,比如舆论对他是指责的,御史严延年就弹劾他「擅废立主,无人臣礼,不道」,如果他弑君的话,可就不是舆论指责那么简单了,史书也不应该毫无记载。

第二,昭帝的健康状况不佳

汉昭帝幼年时候的身体是不错的,《汉书·外戚传》记载:「钩弋子年五六岁,壮大多知,上常言『类我』。」

但小时候身体好不代表长大后身体后,《汉书》多处记载昭帝身体不好:

《汉书·五行志第七》:「光欲后有子,因上侍疾医言,禁内后宫皆不得进,唯皇后颛寝。」

《汉书·外戚传》:「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汉书·杜周传》:「昭帝末,寝疾,征天下名医,延年典领方药。」

《汉书·酷吏传》:「先是,茂陵富人焦氏、贾氏以数千万阴积贮炭苇诸下里物。昭帝大行时,方上事暴起,用度未办,延年奏言:『商贾或豫收方上不祥器物,冀其疾用,欲以求利,非民臣所当为。请没入县官。』奏可。」

昭帝身体不好,近侍和御医都建议他少行房事,保重身体,霍光也正好以此切进,让昭帝专宠上官皇后,因为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

到昭帝在位末期,昭帝的病已经比较重了,开始召集民间医生进行治疗,杜延年负责此事。与此同时,昭帝生病的消息已经在民间流传甚广,有商人囤积皇帝丧失必须物品,准备大赚一笔。

在久病的情况下,昭帝英年早逝也是合理的,如果常年无病、突然暴毙才需要猜测。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关于汉昭帝的死因,历史上有几种说法:

第一是霍光把持朝政,汉昭帝刘弗陵劳心过度,最后在抑郁和矛盾中憋屈而死。

第二是霍光为了夺取朝政,害死了年仅23岁的汉昭帝。

第三是说他上厕所的时候突发脑溢血,暴毙而亡。这个记载于宫廷野史。大概意思是汉昭帝某日便秘严重,蹲厕所蹲的久了,门外的侍卫听到厕所内的皇帝大叫一声倒地。于是将皇帝抱会皇宫找太医诊治,太医给出的病因是血涌上脑,急血攻心,七经顿错,八脉骤乱而死。其实就是脑溢血。

第四种说他是窒息而死。这个说法很奇葩,说他好几天没有大便,有一天便意突然来袭,排出来很多东东,臭味太严重,把自己熏死了。

看这几种死法,我们能明白,第四种明显是胡说,一个人便秘再严重,怎么可能被自己的大便熏死呢?那得多大氨气含量?而且中国古代的厕所多是半开放式的,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蹲坑,臭味很容易排出。现在倒是有种说法,人长期不大便,有可能会憋死。英国之前就出现过这么一个人,他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症,导致排便不畅,最后被屎活活憋死。据说是三年没有大便,最后粑粑在肠子里越堆积越多,最后引起全身病变而死。

第二种说法也不太可能,说霍光把刘弗陵害死。如果他要害死刘弗陵,就有可能害死后来的刘贺,害死后来的刘病已。霍光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实力去害皇帝。他毕生最大的污点是一个权臣,他也没有篡位的想法。他很像东汉末年的曹操,觉得没必要去篡位,因为那样会遭到天下诸侯的讨伐。

我们知道,吕后去世后,诸吕既掌控了军队又掌控了朝政,最后还是在朝中陈平、周勃等大臣,以及地方诸侯王刘襄、刘泽等人的联合打击下,落得个失败的下场。霍光显然没有那样的能力。所以他不可能给汉昭帝下毒啥的。

我们知道,历史上有种说法叫昭宣之治,就是说汉昭帝与汉宣帝开启了汉朝复兴的新局面。而刘弗陵,在霍光的辅政下,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上都有建树。我觉得他们君臣还是相得益彰的,而且以霍光阴柔的个性,他不可能像明代的张居正一样,把皇帝逼迫的我自卑、不理朝政,然后又抑郁、矛盾。所以第一种说法也不太可能。

刘弗陵此人也很能隐忍,也非常聪明,有一个简单的例子能说明:一天,有人举报了一封信,说是燕王旦约霍光谋反,要是别人,怎么也要怀疑霍光的忠心,而刘弗陵小朋友一下子就看出来这封信是诬陷,继续的重用霍光。

综上所述,脑溢血而亡可能性最大,因为历史上有这个先例,就是那位将食、如厕、陷而卒的晋景公。


汉昭帝英年早逝原因不明,说是被权臣霍光谋杀?好吧,当时说不清那再往后看,汉昭帝死后霍光拥立汉昭帝的侄子刘贺即位,在位仅27天就被废了,霍光又拥立汉昭帝的侄孙刘病已即位,史称「汉宣帝」,查查刘贺和汉宣帝即位时的年龄都不是便于控制的小娃娃了,汉宣帝都有一个儿子了,即后来的汉元帝。如果霍光是为了一己之私独掌大权谋杀了汉昭帝,那以后完全应该拥立幼年天子,好操控哈。看看东汉和后来的一些王朝政权,权臣为了一手遮天防止大权旁落甚至篡位变天而拥立的娃娃皇帝还少吗?「主少国疑」权臣才有机会和空间。问题是,霍光没有这么搞


不太可能,汉昭帝确实是因为身体状况不好早逝的。

霍光是权臣,但不是奸臣。

他权利欲望虽大,但他是忠于汉朝的,不会随便谋害皇帝。

1. 没必要

汉武帝时,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自杀,所以改立汉昭帝刘弗陵为继承人,但那时刘弗陵只有八岁,霍光作为托孤大臣,权力非常大。

后来他与上官桀之间不合,把上官一家搞死了,大权在握,他的孙女上官皇后是刘弗陵的妻子,也是一家人。

辅政大臣+爷爷的组合,所以汉昭帝十分信任霍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他把皇帝搞死了,总得再扶持一个吧,他怎么就确定下一个皇帝就比现在这个对他还好?他难不成还有上升空间?他后来扶持的刘询不就把他收拾了吗?

所以他不但不会谋害汉昭帝,相反,他希望汉昭帝万寿无疆,保他一辈子富贵权利在手。

2. 没能力

他已经是权倾朝野了,再想升官就要做皇帝了,把汉昭帝弄死他自己做皇帝?不可能,他还没有这个实力。

篡位不是说权利大就可以,古代做君王讲究的是名正言顺,所以你看那些凡是篡位的人,都要找由头说明自己是「天选之人」,是天子,古代人特别讲究这个。

所以你看那些史书中为什么记载皇帝们一个个的,一出生不是红光满天就是紫气东来,名正言顺啊。

霍光没这条件。

3.没想法

霍光忠于汉朝。

他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大赦天下,处理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

后来刘贺做皇帝,荒淫无度,霍光就把他废了重新立了刘询做皇帝。

虽然在当时看来有些出格,但是这种做法很对啊,刘贺这么荒唐的人当皇帝,汉朝绝对提前灭亡啊。这也是出于对汉朝国运的考虑。

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历史红颜说。


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虚二十一岁。这个年纪在现代,刚刚才踏进大学校门,正值青春年少,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于是,有人想到了权臣霍光,想当然的认为是霍光害死了汉昭帝!且不说霍光根本没有杀人动机,彼时呢霍光虽然专权,却不是后来的王莽、曹操,他还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敢公然弑君。更何况,即便是玩弄皇帝股掌之间、甚至改朝换代的王莽、曹操都没敢公然弑君,霍光又为什么要背负这个骂名呢?再对比一下汉废帝、海昏侯刘贺,他是霍光一手废立的,而且还曾经企图向霍光抢班夺权。即便如此,霍光也只是将其废黜而已,并没有杀了他。霍光有什么理由要杀了汉昭帝呢?

汉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并不是一家独大,只是汉武帝刘彻留下四位辅政大臣之一。在金日䃅去世之后,剩下的三位辅政大臣开始「大打出手」,上官桀和桑弘羊为了搞掉霍光、获得更大的权力,私下里和汉昭帝的哥哥燕剌王刘旦玩起了暧昧,企图用刘旦换下汉昭帝。在地位受到威胁之时,汉昭帝果断出手,与霍光结成了政治同盟,一举拿下了上官桀和桑弘羊。自此,霍光成为了唯一的辅臣。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汉昭帝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也是参与者。如果没有汉昭帝的配合,霍光想一举拿下上官桀和桑弘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也就是说,汉昭帝虽然权力受到霍光的掣肘,但却不是完全的傀儡,他是有现实作用的。

此后,虽然霍光开始逐步掌握实权,但是他还无法像后来王莽之与孺子婴、曹操之与汉献帝那样完全绕开汉昭帝。换言之,彼时汉昭帝拿不下霍光,霍光也搞不掉汉昭帝,二人之间维持著一个微妙的权力平衡。而这权力平衡背后就是霍光的实力尚未完全控制整个朝堂。很多事情,霍光还必须靠汉昭帝这块牌子才能完成,离开了汉昭帝,霍光无法完全控制局面。史籍记载,有一次宫中出现怪异事件,霍光为防不测,想将玉玺收到自己身边。但是,负责看管玉玺的郎官手握剑柄、严词拒绝:「你霍光砍我头可以,但玉玺我坚决不能交!」一个小小的郎官尚且敢公然反抗霍光,其他出身世家大族的重臣可想而知。霍光之所以能够手握重权,最大的前提就是汉昭帝的「信任」,离开了汉昭帝,他霍光就是「乱臣贼子」。因此,处于稳固自身权力的需要,霍光也必须留下汉昭帝。

毕竟,彼时的汉王朝不是王莽时期,也不是曹操时期。汉昭帝距离著名的「文景之治」并不遥远,其父汉武帝又彻底解决了匈奴外患。汉王朝虽然因为长期对匈作战,经济濒临崩溃。但是,汉武帝及时以轮台诏及时转变了政策,使得汉王朝从崩溃的边缘又恢复了过来。汉昭帝即位之后,虽然算不得盛世,但起码还能算是「盛世的尾巴」。彼时无论是世家大族、士大夫阶层,还是普通百姓,总体还是人心向汉的。霍光打著汉昭帝的名号专权可以,但是想要弑君篡位,还不具备民义基础。既然做不到改朝换代,霍光杀汉昭帝作用何在?除了自取灭亡,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因此,霍光既没有杀汉昭帝的动机,也没有杀汉昭帝的需要,二人本就是一体的。但是,霍光毕竟手握重权,对汉昭帝皇权的掣肘在所难免,这一点汉昭帝也是知道的。但是,以彼时的实力,汉昭帝根本拿不下霍光,最终只能选择隐忍。或许正是长期的压抑导致了汉昭帝身体状况不佳,最终二十一岁便撒手人寰。用医学上的所谓「心身疾病」来解释是可以解释得通的,而且彼时的医疗水平摆在那里,二十一岁去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一个小小的肺炎,很可能都会要了人命,不是吗?


应该可以说汉昭帝之死并非霍光阴谋所为。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就能知道。

其一,霍光与汉武帝的君臣际遇。
  • 头一个就要说霍光是汉武帝刘彻精心给年幼的接班人挑选的辅政大臣。汉武帝英雄一世,晚年经历了废太子的风波,对于继承人的问题煞费苦心。直到死前才立刘弗陵为太子,为此不惜直接带走其年轻的生母钩弋夫人。刘彻把霍光带在身边调教培育,足足观察了他三十年,还画了一幅周公背负周成王的图画赐予霍光。不言而喻,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但对霍光有知遇提携的厚恩,更深知其才能秉性,赋予他托孤的信重。以汉武的眼光和信重,霍光怎么能去辜负害死托孤给他的幼主呢?

其二,霍光是个忠臣,忠于汉室,执政行使权力但秉忠诚。
  • 霍光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秉性端方严谨,出言行事都恪守礼法约束。他无论是施政还是用人,都能从公心出发。所以他执政期间,政治清明、国富民安,孤介正直的能臣干吏围绕霍光,执炳庙堂。霍光不惧物议,干冒身背骂名的风险,行废立皇帝的大事。足见其对汉室之忠诚。

其三,霍光与汉昭帝的君臣情谊。
  • 刘弗陵继位时仅八岁,二十一岁去世。对霍光的信重依赖几乎贯穿其一生。他本人也是聪慧善断的明主,在政敌攻击诬陷霍光谋反时,能够头脑清醒的判断真伪、戳穿阴谋,坚定站在霍光一方。

  • 霍光对刘弗陵除了尽心竭力的辅政,更是坚定保护拥护他的帝位。其余三位托孤辅政重臣中的两位上官杰、桑弘羊,联合内宫的长公主,阴谋除掉霍光,拥立燕王刘旦取代汉昭帝。刘弗陵、霍光君臣联手,先发制人,在武装政变发动前一举平灭了这个阴谋集团,成功捍卫和巩固了刘弗陵的帝位。

  • 所以就以汉昭帝对霍光几乎是无条件的全面信任来讲,霍光根本没有理由谋害他。

其四,霍光并无篡权自立之心,且大权在握,没有谋害汉昭帝的必要。
  • 正如第三条所说,汉昭帝十四岁就能察知霍光的忠心。他自己也说过,即使霍光有叛乱废立之举,根本就不必大动干戈,他根本是无力抵抗的。到汉昭帝死前,霍光和他的亲族势力盘根错节,无论内宫外朝都可以说尽在霍光家族掌中。也并没有汉昭帝与霍光有离心离德事情的史料记载。霍光如有心废立或者篡逆都是轻而易举,何必非要杀掉如此信任他的汉昭帝呢?

  • 如果说刘弗陵对霍家的专权产生不满,想要伸手夺权,因此被霍光谋害掉了,也有道理。可问题的是霍光之后先后迎立的刘贺和刘询可都是成年人了,其中刘贺还是出了名的无道昏君。霍光如为独揽大权换皇帝,起码该找两个年幼的继承人做傀儡吧。何况刘贺那样的糊涂昏庸,不是更容易控制,为何还要短短27天就废了他另立刘询呢?所以说霍光根本不必为了延续他的权臣生涯去谋害掉汉昭帝。

最后想说的是,霍光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是与伊尹一起并称的忠臣楷模。尤其在以臣子干预皇权废立的大事件上,被标榜为正面大忠的典范。所以我认为,汉昭帝的英年早逝是被霍光所谋害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公元前74年四月,年仅21岁的汉昭帝驾崩。21岁理当是正值盛年的年纪,身为九五之尊的刘弗陵竟撒手人寰,这不禁让人心生疑虑。彼时霍光已经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海内之命,断于掌握」。于是有人怀疑,汉昭帝之死会不会与霍光有关?

认为汉昭帝之死存有很大问题的学者不乏其人,英国著名汉学家鲁惟一就是持这种观点。其实细究之下就会发现,这种疑虑毫无必要。因为霍光没有作案的动机。

第一,霍光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尽管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霍光已经成为汉昭帝时代的权臣,但朝中的大臣并没有完全依附霍光。史书记载,有一次宫殿出现怪异事件,「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由此可见,霍光此时并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在此情境下谋害汉昭帝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第二,汉昭帝是霍光操控下的傀儡,汉昭帝在位可以使霍光的利益最大化。剪除其他四位辅政大臣后,本为五大辅政大臣之首的霍光更是大权独揽。史载霍光「初辅幼主,政自己出」。换而言之,彼时的汉昭帝彻底沦为霍光的傀儡,选择操控起来得心应手的汉昭帝是最为稳妥的。谋害汉昭帝,自己又不能称帝,霍光必须再找一个傀儡,这不是给自己添麻烦吗?且新的傀儡是否听话还不得而知。

综上可知,汉昭帝之死与霍光并无直接关系。汉昭帝之死或许是因为他天生体质虚弱引起的。据史书记载,汉昭帝出生时晚产很久(妊身十四月乃生),身体不好是可能的。


诚邀回答:分析历史问题,我们都先要回顾历史、了解历史,而不是盲目去猜测。有很多人说昭帝的死有值得怀疑的地方;也有很多人说是被霍光害死的,这些都不是我们该关注的。因为这已成为过去、都已成为历史。然而他们过去的丰功伟绩是肯定的!既然大家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我们就来回顾一历史。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大家都知道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抗匈将领。在汉朝时期,昭帝是汉武帝的最年幼的儿子,由于昭帝年幼聪明,汉武帝对他厚爱有加;所以在汉武帝去世之后,帝王之位自然就传给昭帝。由于当时昭帝年幼,要想当好、当稳这个帝王,必须要有年长重臣拥护,必须要他们来辅政。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这个道理。何况是一个帝王,要处理朝中大事、治理国家,没有重臣那是不可能的。而这个霍光是这个重臣之一。

在昭帝继位之后,在霍光和大臣们的主持下,昭帝时期百姓生活比较富裕,从而使汉朝出现稳定局面。当然在辅佐期间自然少不了那些想趁机夺取帝位的人。由于过去政权都是世袭制,难免会有各种人用各种手段夺取它。毕竟堂堂一国之君是何等威风!无论是在处理朝政和平乱政变,这些功劳都跟霍光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在昭帝繁盛时代,都离不开霍光功劳。他怎么可能去害昭帝,国家的功劳有一半是他的,何况人家是名门忠诚将领。想夺帝位那些人都是无耻之徒、心胸狭隘之人、不顾黎民百姓的人。

昭帝在他短短的一生当中,他还没来得及发挥自己的才智就暴病而死,但是在用人方面就已经显示过人的一面,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汉昭帝应该是病死的,而不是被霍光害死的。原因如下:

第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霍光作为先帝亲封的辅政大臣之首,已经权倾朝野。昭帝年幼,朝中之事,无论大小皆有霍光独断,真正的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昭帝时期的站皇帝。霍光是个才智能力超群的人,他不会放弃手中的既得利益,去铤而走险,谋害昭帝的。如果谋害昭帝,一旦失败,等待他的不仅是丧失权利,而是诛灭九族。

第二:霍光虽然操控朝政多年,然他确是忠贞不二的忠臣。有几件事情可以说明他的忠心。第一:昭帝经常做噩梦,夜不能寐,霍光手持宝剑夜坐宫中,以老迈残躯守护汉昭帝之安全。第二:霍光把持朝政几十年,所做之事,所言之策,皆是利于大汉王朝,利于皇帝,而不敢有丝毫逾越。第三:汉宣帝用计灭掉霍氏家族后,依然肯定霍光之功,对霍光尊从有加。

第三:霍光不具备取代汉昭帝自立的势力。古人的忠君爱国思想很重。刘邦灭暴秦,建立汉朝,是人民丰衣足食,人民念其恩 无论妇幼老少皆认定刘氏为正统,霍光如废昭帝自立,名不正言不顺。刘邦大肆分封刘氏子孙,虽经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各方诸侯势力有所减退,但刘氏宗族势力仍不可小觑。

综上所述,昭帝绝不是被霍光害死的。相反,霍光希望昭帝能够长命百岁,只不过昭帝命短而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