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解放日報》的華彩篇章裏,或許也留有您的記憶。”望着《解放日報》上的這則70週年徵文啓事,我的思緒被拉回到了30年前,眼前彷彿又浮現出了那熟悉的一幕……

  “高子(我的外號),我們登上《解放日報》啦!”隊友們欣喜地捧着一份《解放日報》,熱情地招呼着我。原來,那是一則關於上海女足備戰全國女足錦標賽的消息。我搶過報紙,聚精會神地讀起這篇報道......文章客觀而又中肯的評論語言,一下子便吸引了我。這是我第一次這麼投入地看《解放日報》。從那天起,我便開始和《解放日報》結下了不解之緣。

  櫛風沐雨三十載,《解放日報》陪伴我一路走來,我的心中充滿了感動、感恩和感慨。

  我感動於《解放日報》對女足隊伍的關注和支持。我的少女時代是在綠茵場上度過的。自從1990年進入上海女足起,我便開始了職業球員的生涯,也正是在那時,先後結識了《解放日報》的楊仁杰老師和王君武老師。我們女足姑娘經常和兩位老師一起交流與探討,共同暢想女足隊伍的未來。特別是有着里程碑意義的1994年,由於他們的跟蹤報道,社會各界開始瞭解女足、聚焦女足;也正是在那一年,上海女足獲得了歷史上第一個全國冠軍。此後,上海女足愈戰愈勇,從1994年到2004年,上海女足共取得了全國聯賽、錦標賽、超級聯賽和超霸賽等20多個全國冠軍。在此期間,他們也一直關注着我們女足隊伍的動態,發表了《上海女足“遠憂”不可忽視》、《霸氣+勇氣+朝氣,上海女足一枝獨秀》等一系列文章,務實的語言、精闢的評論,引起了很大社會反響,也間接推動了上海女足的不斷髮展。1999年,我隨國家隊徵戰世界盃,有幸成爲了“黃金一代”中的一員。可以說,《解放日報》見證了中國女足的輝煌、上海女足的崛起,也見證了我在女足的成長,向社會大衆呈現出了“鏗鏘玫瑰”那不平凡的一面。

  曾是中國女足的主力後衛高宏霞在賽場上英姿颯爽。

  我還感恩於《解放日報》對我的關心和鼓勵。我在退役後的2007年,毅然選擇了城管執法行業,默默無聞地投身於城市管理工作。本以爲會就此淡出公衆視野,但《解放日報》卻依然牽掛着我。球員時期我完全陌生的龔潔芸老師,在我退役後卻一直密切關注着我的發展。

  2014年1月5日,她在《解放日報》上刊登了關於我的長篇報道《人生下半場》,報道了我在執法局工作中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及所經歷的酸甜苦辣。此報道一出,當時的閘北區區長安路生直接在報紙上批示“多關心曾經爲中國女足立下汗馬功勞的她們。”

  轉型後的高宏霞。

  重新迴歸公衆視線的我及我的傷病,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隨後,在《解放日報》的宣傳下,社會上一些依舊關心老女足隊員的愛心企業伸出了援助之手,讓我擺脫了陳年舊病的困擾,不僅治癒了身體上的創傷,也讓我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溫暖。龔潔芸老師又跟蹤報道,讓這件事有了圓滿的結局,達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效果。

  我更感慨於《解放日報》的與時俱進。隨着時代的快速變遷,《解放日報》主動順應技術變革的潮流,完成從傳統紙媒向新媒體的融合轉型,從紙質版報紙到解放網再到上觀,逐步形成新的發展模式;同時,也更加專注於高質量的深度報道。但,改變的只是閱讀方式和文字載體,不變的是黨報對事實的權威報道,對真理的執着追求,以及對社會正能量的大力弘揚。我時常懷念曾經練完球后細細品讀《解放日報》的日子,追憶那些讀過的經典文章,在我迷茫時開導我,在我無助時給我帶來慰藉……一路走來,我和《解放日報》一同分享成功與喜悅,而對當年未能收藏這些報紙,我也感到些許遺憾。現在,我除了看紙質報紙,也會瀏覽上觀網站、關註上觀APP,通過多個平臺來及時關注《解放日報》,獲取新聞信息。同時,我不僅自己堅持閱讀《解放日報》,還帶動全家人一起看,閱讀《解放日報》成了我們家每天晚飯後的“必修課”。在我的薰陶下,我的兒子也成了《解放日報》的“鐵桿粉絲”,我們和《解放日報》一起發展、共同進步。

  高宏霞參加足球公益活動。

  時至今日,我和《解放日報》依然有着深深的情誼,並經常參加《解放日報》組織的一些活動。巴西奧運會前,我應邀和吳金貴、沈瓊等大咖教練以及一些資深評論員們參與了由《解放日報》主辦的“奧運沙龍”訪談節目,併成爲了奧運報道小組顧問團的一員,提前爲奧運健兒們提點和加油鼓勁。而在2018年女足亞洲盃期間,我再次接受了《解放日報》的專訪,隨後根據這次訪談內容發表的《中國女足力爭破“天花板” 不妨選些上海球員添靈氣》等評論文章都取得了不錯的社會反響。今後,我會依然活躍在《解放日報》這個平臺上,和廣大讀者共同分享觀點、碰撞思想,爲足球事業奉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解放日報》,有你真好!你崇善向上的精神歷久彌新,你的公信力牢牢吸引着廣大讀者,你是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的世界因你而精彩!

  (段斌泉 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