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Alpha GO大戰世界圍棋大師的走紅,AI的概念開始在大眾視野內掀起一股熱潮,配合電影史幾十年來科幻故事的浸染,如今,大眾在對AI的理解上早已超出了行業能給出的真實情況。「AI+X「,這個打出孃胎就閃耀著次世代光芒的名詞在今天更成為了很多行業拯救沉痾的救命稻草,這其中,最火爆的恐怕就要數」AI+教育」。什麼是「AI+教育」?是講解「AI技術內容」的教育還是有「AI技術加持」的教育?這個從技術大咖到小區裏的補課機構都在喊的概念到底指向何方?在討論未來究竟如何之前,我們應該先來總結一下概念。

什麼是「AI」?

近幾年,AI這個概念被炒得火熱,商業領域如果不提個AI賦能,彷彿都要被時代淘汰了。其實,AI沒有那麼神祕,同時也沒有那麼遙遠。

首先來說說什麼是AI。其實,所謂AI或者說人工智慧,其實其本質就是一套演算法邏輯,我們都知道計算機可以在收到一些指令以後去運行一些程序,而在底層,驅動這些程序運行的就是演算法上的邏輯。而我們今天所說的人工智慧,其實就是一套更加自動化、可以累積以往經驗的、可以更持續運行的演算法邏輯。舉例來說,最早你在網上聽歌,每天打開音樂軟體後都會搜周杰倫,這個動作是你自己執行的,軟體不會在每次周杰倫更新歌曲後為你特別推薦,也不會給你推薦含有周傑倫的歌單,更不會給你推薦與周杰倫相似的歌手。這就是沒有人工智慧演算法的情況。而今天,類似網易雲音樂一類的音樂軟體都會為我們設置相關的推薦,你愛聽哪種歌、愛聽誰的歌,通過同一個賬號的長期使用,都會被後臺捕捉到,這個捕捉的動作以及通過數據分析為你推薦的動作,其背後就都是人工智慧的演算法邏輯。目前,最主流的演算法邏輯有卷積神經網路演算法、遞歸神經網路演算法、深度學習等,相關企業想要讓這些演算法真正起作用,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步驟就是收集用戶的數據——大量的用戶數據,這也就是所謂「大數據」的重要性了。因此,可以說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一個體量不夠大的公司根本沒能力做出所謂的人工智慧產品,即使在技術上成熟,在數據方面,由於體量不夠龐大,也無法讓其產品真正「智能」起來。當然,類似斯坦福等高校的科研團隊常常會向外界分享一些數據包,供人們用於對機器的訓練,可是在大家平等分享的情況下,運用了相關數據對人工智慧進行訓練,也只是讓自身的產品剛剛站上了起跑線而已。

什麼是教育?

教育是一個大話題,如筆者這種非專業人士無法完全概括,但是同時,作為普通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都受益於教育的發展。

對於個人來說,教育是個人成長、獲取知識和經驗最快速的方法。如今在業界被提到最頻繁的「K12教育」在我國也被稱為基礎教育,其實就是通過12年的教育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總結下來的知識經驗以及對錯誤的思考作為常識傳遞給學生,不嚴謹地說,我們現代人只需要通過12年的學習就已經可以收穫過去幾千年人們在不斷犯錯中總結出的大多數常識,這是一個十分偉大的工程。當然,教育絕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重要的還是培育一個人的修養,塑造一個個體的人格,這也正是教育在輿論層面常常存在很多灰度的原因——畢竟價值觀的內容總是眾說紛紜。

而對於社會來說,教育的內容和導向其實就在決定著整個社會未來的走向。接受教育的人學習怎樣的知識、接受哪種價值觀,未來的社會就會側重某一領域的知識和那種價值觀。因此,整個社會都十分關注基礎教育,這是因為在進入高校教育以前,基礎教育已經為整個社會中的個人塑造了知識體系和價值判斷的基礎。

到底要教什麼?

如果你打開瀏覽器搜索「AI+教育「,可能會看到兩個不同的概念,一種是著名的華人科學家李飛飛所提出的」AI for K12「,也就是讓小學到高中的課程中都加入有關AI的教學內容,這裡面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寬泛,最極端的可以看齊科技界大佬吳恩達所謂的「孩子識字以後就開始學寫代碼」。另一種就是強調用AI技術來改善當前的教育方式,有趣的是,這類聲音的發聲主體往往是一些教育機構和教育平臺。那麼,AI教育重要嗎?我們的教育現在已經可以變得這麼智能了嗎?

先說第一種,將AI加入到基礎教育中,或者說如吳恩達所說讓剛學會寫字的孩子就開始學寫代碼,結合上文所提到的關於教育的基本定義,我們發現這種觀點需要一個前提假設,那就是AI技術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常識,或者說這種行為最終會將這一領域的內容導向一種常識。最終的結果,通俗一點來說就是,AI技術在未來會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是哪一個朝代」一樣,成為每一個人都必須知道的事情。然而,這樣的技術需要有這種普及度嗎?其實,我們的教育體制對於科學技術一直報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在」AI for K12「的概念出現以前,我國已經對國際通行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模式有了多年的實踐,其中的教育內容、實現方式以及考察標準都已經擁有了比較明確的定義。那麼,今天再將AI單獨拿出來說,是為了強調AI在我們當下時代的地位,還是為了將AI與現有的」STEM」教學模式區分開來呢?所謂的在K12階段進行的AI教育,究竟要進行到哪一種程度?是否要考量到學生對於世界的認知是否完善呢,python、tensor flow這些內容,對於沒有基本數學知識構架的學生來說,是否是過度教育呢?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再說第二種,AI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根據億歐智庫的行業報告顯示,當前中國家庭每年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支出已經可以佔到12%左右(2016年數據),並且著重指出其在中國家庭總支出的佔比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對於教育行業來說,這顯然是一種利好消息,因此無論基於上述哪一種原因,確實有越來越多的資本在流向教育行業,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育行業AI化的發展。然而,我們仔細地審視一下目前出現的教育類AI產品:

由上圖所示,目前在AI教育產品的主要應用主體分別是教育機構、教師及學生。教育機構由於其本身的商業性特徵,在運營邏輯上會本能地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如果一款教育產品可以在某些層面上替代人工,機構當然會毫不猶豫地馬上進行應用。而學校與教育機構則不同,從本質上來講,學校是國家的事業單位,屬於整體社會建設的基礎設施,其在運營目的上是以質量為先,因此對於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應用還是會保持一個相對謹慎的態度。因此,在今天的實際情況中,我們可以發現在表現上,教育機構似乎是比學校更加具有智能化的特徵。相對地,對於學生來說,AI產品的應用就相對較少,這與AI產品的開發方主要是教育行業內部的機構也有不小的關係。

從具體的應用場景來看,除去行政管理一類的AI產品不說(其與其它行業的相關產品並無本質差別),在教學的應用上,AI產品似乎已經能夠很大程度上代替教師的工作,但事實確實如此嗎?從上圖的AI教育產品使用內容來看,所有的內容幾乎都指向了知識內容的記憶與練習的方向,而我們在上文中說到,教育更重要的作用在於塑造學生的人格,AI可以嗎?從谷歌Alex在社交網站上的表現來看,我們很難保證其穩定性,同時,即使我們可以為AI的內容輸出把好關,一個收到資料庫容量來展現內容的程序,有多大程度可以完成這樣的使命呢?多年以來,我們在現代教育的推進中不斷追求的個性化教育是這樣的實現圖景嗎?面對這些質疑,肯定會有聲音說,不是還有老師在嗎,機器做不好的事情交給老師來完成呀。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了,那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分配自身與AI教學工具之間的工作呢?我們並不否定AI教育產品的作用,只是如今,在教育體制和教學觀念尚未改變的情況下,我們的教育真的做好了一下子接收如此之多的AI教育產品的準備了嗎?

關於AI教育,我們可以思考的

在最後,筆者還要提到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讓教育變得更加智能,確實是一種好的思路,也確實映照出了未來教育必然會經歷的發展方向,然而如今我們面對AI產品所展現出的興奮,也確實值得警惕。到目前為止,我們能夠實現的人工智慧無論在底層演算法上還是在落地實現上還都智能作為工具而存在,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理解工具的工作原理再去進行運用。有些行業的工作已經可以大規模地運用AI技術,比如智能客服、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在這方面,如科大訊飛、意能通、曠視科技等都有著不錯的表現。這些公司之所以能夠在自己所在的領域運用AI技術,並將其發展出一套成熟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因為在具體的場景中對於AI技術以及商業邏輯有著深入的分析,而並不是受資本的導向強行將AI技術植入在某一領域。在面對AI教育的前景時,無論是未來將AI技術加入我們的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方法中加入AI工具,都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教學數據化積累,以及相關的基礎設施搭建,更重要的,也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就是要有相應的制度將AI工具的角色明確。我們的教育在何時何地面對的主體都是人,其目的也必然是人,不在技術發展的興奮中矯枉過正,避免對技術的過度依賴而忽略了人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或許纔是我們走向未來應有的態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