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龐青雲就像他的名字一樣,為了青雲直上不惜手段。

這廝是個卑鄙小人。

第一,在遭遇伏擊時撞死逃生

他的3000清軍被太平軍伏擊,部下都死光了,他靠裝死逃生。

作為一個軍人,沒有比逃兵和裝死更恥辱的了。

更別說他還是個將軍。

這說明:這人很猥瑣。

第二,利用土匪重新起家

作為一個逃兵將軍,本來就是名譽掃地,無法立足了。

恰好遇到了一羣土匪,這就是龐青雲東山再起的機會。

因為當時是戰爭期間,為了對付太平軍,各派系的清軍軍閥都在網路力量。

龐青雲知道,只有有了一支部隊,到哪裡都有人歡迎。

所以,他忽悠趙二虎和秦舞陽,說只要從軍就可以改變村子的一切,讓所有人都能安居樂業。

結果三人納投名狀,帶著800土匪投了清軍。

到攻陷南京時,之前800土匪幾乎死光光,而龐青雲甚至剋扣撫卹金不發,要趙二虎擅自發。

他許諾的大家都有好日子過,根本就是扯淡的。

第三,為了自己的前程,不惜殺死部下和降兵

龐青雲有個特點,他懂一些政治和說服的技巧。

他的所作所為,都是打著所謂為國為民為窮人的藉口。

開始,他為了爭取土匪支持,許諾戰後可以搶錢搶糧搶娘們。土匪因為可以施暴而鼓舞,為了他拚命。

搞笑的是,一旦龐青雲有了一定威望和名氣以後,就打著所謂保護窮人的旗號,將搶娘們的部下處死。

為什麼?就是標榜自己不是土匪,而是清軍正規軍,這樣才能被朝廷信任,獲得更大利益。

搞笑的是,蘇州的太平軍將領黃大人,為了保護手下士兵和平民不餓死,自殺讓部下投降。

而打著保護窮人旗號的龐青雲,為了不把軍糧分給降兵,竟然將他們全部殺光。

第四,為了做兩江總督,不惜殺死好兄弟

最後一幕,龐青雲的真面目暴露無遺。

朝廷允許他做兩江總督,條件是必須殺掉趙二虎這個很有威信的土匪頭子。

趙二虎為了救龐青雲,曾經2次冒著生命危險營救。龐青雲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還是暗算殺死了趙二虎。

第五,勾引二嫂

明知道那個女人是趙二虎的愛妻,龐青雲竟然勾引二嫂,和她長期保持不正當關係。

這說明,他的人品奇差。

第六,最搞笑的是,慈禧太后比龐青雲還陰險

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慈禧太后利用龐青雲剿滅了太平軍,隨後用了兩江總督的空頭支票讓他趙二虎殺掉,導致龐青雲的根本力量消失。

最後,慈禧太后乾脆暗算了龐青雲,將他殺了,以絕後患。

說變了,土匪們是趙二虎、秦舞陽的炮灰,趙二虎、秦舞陽是龐青雲的炮灰,而龐青雲是慈禧太后的炮灰。

這部電影,說的是一羣炮灰的故事。


很多人認為《投名狀》裏的龐青雲是一個陰險小人,沒有感情,首先,龐青雲在戰場上裝死在很多人看來是怕死的逃兵所為,殺死所有蘇州城投降的太平軍是奸詐之人所為,最後殺害劉德華飾演的趙二虎更是泯滅人性的行為,其實不然!

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並非是泯滅人性,他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原則,下面我們來聊一聊他在電影中的心路歷程!

首先,《投名狀》一開頭便是龐青雲從戰死的士兵中爬出來,後來我們得知他是裝死逃生,但這並不代表他怕死,在後面龐青雲拚死和太平軍廝殺的態度我們不難得知龐青雲不怕死,之前的裝死保命也是不想死的憋屈,因為同為清軍將領的何魁對他見死不救,龐青雲內心有一股怨氣,他要保命改寫命運!

其次,殺光所有蘇州城逃兵也是必然之舉,從兵力上看,龐青雲有4000人馬,降兵也有4000人馬,而龐青雲只有10天的糧草,納降這些降兵,糧草就只夠5天,倘若這些降兵在攻打南京時再倒戈相向,那麼太平軍裡應外合全殲龐青雲的軍隊不在話下,放走這些太平軍猶如縱虎歸山,南京守兵就會增加4000兵力,況且南京糧草充足,龐青雲只有10天兵力,如何能攻下南京城呢,就算這些被放走的蘇州降兵不會全部回歸南京,也會有一部分回去,同樣也是龐青雲攻打南京的阻力!

故而龐青雲殺光蘇州城降兵從兵法上講是合情合理的,古時就有白起坑殺幾十萬趙國降兵的歷史事件,降兵太多是一種隱患!

最後,龐青雲也並不想殺趙二虎,是朝廷暗示要處死趙二虎,龐青雲內心也是有兄弟情誼的,要不然他也不會因為趙二虎的死而傷心落淚,最後龐青雲對金城武飾演的姜午陽也是處處手下留情,同時龐青雲為兩江百姓求情免去三年賦稅說明瞭龐青雲內心是有大愛的,要不他為何要冒著風險跟太后求情幹嘛!

整部電影最大的反派是清政府的腐敗,龐青雲攻下南京城後勢力有些過大,又得了民心,故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勢力必然會除去龐青雲,所以先是用計害死了趙二虎,然後又誘使姜午陽刺殺龐青雲,最後在禮炮的聲音中放冷槍射殺龐青雲,同時製造姜午陽殺害龐青雲的假象!

而龐青雲最後喊出投名狀就是告訴姜午陽:我們同生共死!最後姜午陽也領悟到了,於是手起刀落了結了龐青雲,這也說明瞭龐青雲寧願死在自己兄弟手裡,也不願意死在清政府手裡!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僅供參考,覺得不錯的關注我吧!


龐青雲是一個失敗的理想主義者,心比天高又命比紙薄。

龐青雲是一個敗軍之將,但又極具韌性和野心,所以在被盟軍出賣,兄弟戰死的情況下,靠著詐死躲過一劫,按照一般的邏輯,這樣一個苟且活下來的人最可能默默得更加苟且的活下去,但他偏不,偏要和自己的命運和大清的命運鬥一鬥。

龐有著很高的政治和軍事素養,他有著一套無往而不利的政治理念,比如「戰場上只有一個是頭」「進城搶三天,這是規矩」,最迷惑人心的是那句 「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不能讓人欺負」。他是投名狀三人團體的意見領袖和精神支柱。他的理念左右著他們一幫兄弟戰鬥的理由和方向。

但他的理念卻不是真正的平等自由為基礎,而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可以隨便犧牲他人的生命,而且還有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勸別人去為他而死,「慷他人之慨」 十足的「聖母」心態。為了兄弟而犧牲兄弟。

所以,龐青雲充其量是一個奸雄。


人類發明電影不是看明星,而是審視自身!

導演陳可辛說龐青雲是個「知識分子,他的背後有一個很大的理想」。他是個理想者,走的卻是現實主義道路。

電影《投名狀》結拜的三兄弟,三個人的世界觀不同。龐青雲是個職業軍人,他想在官場出人頭地,想做一番事業,有著知識分子為民做事的情懷。趙二虎是個土匪,是忠義的象徵,趙二虎的道德觀是有限的道德觀,土匪的道德只對同鄉人負責,認血脈,除了同鄉人,其他人都可以殺。姜武陽沒有趙二虎對同鄉人的道德感和忠義,姜武陽只對龐青雲和趙二虎這兩個兄弟負責,他的眼裡只有兩個兄弟。

龐青雲的世界是江南,要做一方官員,為民做事,趙二虎的世界觀是一個村,把村裡人帶出來,衣錦還鄉回老家。姜武陽的世界更小,眼裡只有三兄弟。三者不是善惡的問題,三者的善惡標準不同,三者的世界觀不同。

電影不應該呈現世界觀對錯的判斷,而應該呈現世界觀的不同,帶來了人的侷限。

電影《投名狀》的三兄弟在一定程度上像《三國演義》的「劉關張」,劉備有著割據一方,一統天下,做個賢君的夢,關羽是忠義的象徵,張飛性格暴躁,頭腦相對簡單,他眼裡三兄弟情義最深。

龐青雲雖然是軍人,但他有著知識分子的夢想,影片中對他想出人頭地,做官,不但沒有嘲諷和批評,反而給予了同情,他有著做一番事業,為民做事的夢想。

比如,龐青雲要處死強姦民女的士兵,趙二虎認為兄弟打仗辛苦,搶劫和強姦也沒啥。從這裡,我們可以龐青雲想成為江南官吏,有著自己的想法,有著更高的追求。

他有著崇高得理想,走了一條現實主義道路。

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龐青雲為了一番事業,為了理想,他做了在個人道德上為人所不齒的事情,不守信用,射殺俘虜,雖然他不想這麼做,可是他的世界觀,他的理想,他又不得不做。

一個人沒有遠大理想,人生格局小,成不了大事。一個人有遠大理想,沒有現實主義的陰謀手段,他的理想只能是理想,這雖然有點荒謬,古往今來,成大事者莫不是如此。

曾國藩有著平天下的理想,陰謀詭計也是數不勝數,諸葛亮是智慧的賢臣,也有著法家思想的腹黑。海瑞這種純理想者,只能是別人的笑柄。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治國理念,面上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背後卻是法家的「法,術,實」,是法家的蘿蔔大棒政策,所以說是「外儒內法」。一個是社會,一個政權是這樣,一個人也是這樣。

影片中,金鑾殿牆壁的距離,巡撫寶座的距離,都把龐青雲內心追求理想的慾望視覺化。

還有個鏡頭是龐青雲面對冰面,成語「如履薄冰」,說了龐青雲在理想路上的不易和危險。

在太平天國時期這個亂世,龐青雲做為一個下級軍人,有著知識分子做官,做事的夢想。龐青雲為了做官的理想,做了為人所不齒的事,最終也沒能成功,死在腐朽官員手裡。

龐青雲是個用現實主義方法來實現理想主義的失敗者!

個人觀點,歡迎討論,不喜勿噴!


我覺得,《投名狀》裏的龐青雲跟《綉春刀2》裏的陸文昭,差不多是一類人。

從資質和抱負上來講,他們本來就不是一般人,從骨子裡講,他們其實是有救世救民的偉大夢想的。

可是,一旦經歷了某些事件,他們可能就以他們過人的領悟能力,看透了世道,一步從一個理想主義,跨越到現實主義者。

在影片開頭,被自己人算計,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之後,龐青雲這個人物就在「現實主義」的大道上一騎絕塵了。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龐青雲挺適合成為一個政客的,可惜他沒生在一個好世道,未能施展自己這方面的潛質,反而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所以,他跟兩個結拜兄弟之間的感情,也真,也假。

說真,在某些他需要的情境下,他對他們倆的感情是真實的。

說假,一旦某種潛在或公然的利益超越了這種兄弟之情,龐青雲儘管也會經歷一番思想鬥爭和掙扎,但他最後的選擇,永遠只會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權力,自己的功名。

與這些東西相比,所謂兄弟之情太不足言道了。

但他又足夠心機深沉,把一切慾望藏在內心深處,不輕易被發現。

所以,具備了足夠的魅惑能力,把一些人以情義的名義聚攏在他身邊,為他所用。

可惜的是,他這樣的人,終究抵抗不過時代,抵抗不過政治。

他想玩兒政治,終究不過是政治的一介玩物,最終成為政治的祭品。

你覺得呢?歡迎留言評論~

(戀小暖)


「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你說我能不能走得到對岸去」,這是電影《投名狀》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場景,當時龐青雲和下屬在一片結了薄冰的湖面上的對話,說實話這部電影我曾經反覆看過幾遍,且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觸。

聽說《投名狀》取材於稱作清末四大奇案的「刺馬案」,其實從兄弟結義來看,龐青雲應該是刺馬案中的馬新貽,但是從打下蘇州和南京來看,對應的應該是曾國藩。

其實這部電影之所以讓人感覺很悲壯,是因為我們自古以來對於兄弟結拜有著理想化的期望,比如三國時期的劉關張,而到了《投名狀》中,最後的結局確是龐青雲為了偉大事業殺了趙二虎,而姜午陽為了兄弟情義殺了龐青雲。

最讓人唏噓的就是最後姜午陽刺殺龐青雲的那一段,清政府背後放槍的聲音居然在兩江總督任職儀式的鑼鼓齊鳴中被靜靜地掩飾了,無法想像也很難想像龐青雲在最後一刻的想法,他所努力奮鬥的偉大事業給他背後一槍,他想要的兩江總督的位置近在咫尺,他的結拜兄弟為了兄弟情義來報仇。

總之,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很好的詮釋了男人的難,尤其是想幹大事業的男人之難。而且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你會覺得龐青雲很壞,就是那種背叛兄弟、奪兄弟妻而且功利心太重的小人,但是多看幾遍,你會發現,他很真實,他很難。


瞭解一下歷史上真實的《投名狀》事件。龐青雲其人自有紛說。

電影《投名狀》的原型是滿清四大疑案之一的刺馬案。指的是張文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的事件。

真實的刺馬案發生在清朝同治年間。時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結束了當日的軍事檢閱,打道回府。走到府衙門口的時候,在路邊埋伏的一個人,衝進人羣,一邊口喊冤枉,一邊拔出匕首刺中馬新貽的右肋。馬新貽當場倒地,第二天一命嗚呼。

奇怪的是,這名兇手刺中馬新貽後,不但不逃,反而不斷大聲喊「刺客是我張文祥」。然後坐以待捕。堂堂的封疆大吏遇刺身亡,震動朝野。刺客如何能行刺得手呢?又是怎樣的深仇大恨讓他如此無所畏懼呢?這離奇的案情讓慈禧太后也不禁驚問「新貽此事,豈不甚奇?」 但更奇的是兇手的供詞。

朝廷派來曾國藩,和刑部尚書鄭敦謹反覆的突審。兇手供出了三點作案動機。其一,妻子和財產被人霸佔,找到馬新貽喊冤,但馬新貽沒受理。幾經輾轉要回妻子,但財產沒了,妻子一氣之下自殺。因此憎恨馬新貽。其二,他的很多海盜朋友被馬新貽捕殺,他要為朋友報仇。其三,馬新貽查封了他的典當行,斷了他的生路。於是新仇舊恨,使他密謀刺殺了馬新貽。

這份荒唐的證詞自然無法令人相信。於是案件一拖再拖,疑雲重重。但民間卻有三種版本流傳開來 。

一 復仇、傳說張文祥是一支農民起義軍的小頭目,幾次被馬新貽剿滅。結義兄弟邱才清和龍啟雲被殺。妻子被寨中的叛徒霸佔。被逼上絕路的張文祥誓報此仇。

二 情殺、傳說張文祥在做起義軍小頭目的時候,曾俘虜過馬新貽。馬新貽勸說張文祥投靠朝廷。張文祥被其打動,與兩個兄弟曹二虎、石錦彪和馬新貽四人一同結拜,投靠清軍。此後,馬新貽官運漸旺,卻見利忘義,疏遠了兄弟。因看上曹二虎美貌的妻子,設計將曹二虎殺死。於是張文祥為兄報仇(和《投名狀》情節差不多)。

三 政治謀殺、 此說又分為兩個版本。1.馬新貽與巡撫丁日昌不和,丁日昌派人將其刺殺。2.曾國藩的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勢力壯大,朝廷派馬新貽做兩江總督,一來鎮守,二來制衡湘軍,並暗查太平天國巨額庫銀的去向。馬新貽到任兩年中,對猖狂的湘軍進行了多次裁製,激起湘軍憤怒,於是策劃了刺馬案。

由於案件過於複雜,又牽扯到慈禧太后、曾國藩、丁日昌等重要人物,涉案因素太多。最終轟動一時的刺馬案隨著主犯張文祥被凌遲而草草了案。真相雖然已經被淹沒,但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空間。

這就是刺馬案的始末簡介,朋友們對龐青雲也就是馬新貽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交流。沖仔學歷史期盼您的點贊和右上角的關注。拜託啦!!!


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這一角色,性格特點很突出,野心大,控制慾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個人不太喜歡這一角色,兄弟情誼說翻臉就翻臉,還和弟妹糾纏不清,權利越大,心越可怕,但不得不說演的很真實。


龐青雲是一個有理想,沒道德的政客,善於官場投機,趙二虎和秦舞陽是草莽,講的是兄弟義氣,在戰場上他們所向披靡,但是在官場上,他們根本不是那些老狐狸的對手,他們能戰勝敵人,但是戰勝不了官僚,中國歷史就是這樣,打仗的永遠抵不過玩權術的官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