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和宜宾老乡喝了点酒,带著一点醉意,讨论了一下装配式的话题。

装配式是个好东西,是以后的趋势,但为什么在政府不遗余力推广,行业人士一呼百应跟进的背景之下,推进进程似乎并不顺利?

斗胆去推测一个原因,大概是都低头忙著解决问题去了,却没去质疑提出的问题本身是否有问题。

推进装配式的初衷,除了环保节能,减少人工的宏观目的之外,对建设方而言,最大的利好在于可能实现更快更省更好;而某些地区为了稳妥起见,以较低技术标准(比如只做叠合板,楼梯板,隔墙板),较广覆盖范围的形式推进,站在某些角度是能够理解的,但也带来一个无解的悖论:

只做三板的情况下,成本永远只有增量没有减量,进度只会延长不会有丁点儿加快,而质量控制只会消耗更多管理成本并不带来任何品质溢价;

不管参建各方多么专业,建设方的协调多么有力,整个管控即使做到了6西格玛精度,无非只能逼近一个稳定的成本进度增量值,这让人觉得无奈。

如此一来,建设方无一点甜头,也并无在以后获得甜头的预期,变成为了做装配而装配,但凡碰到装配要求,第一反应都是想方设法规避,即使做完了一个装配项目,也不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拿出来说的业绩,反而吐槽装配式倒成为了主流的技术正确。

趋利避害是本性,没有价值的事物,就没有人愿意靠近,更不会有人支持。

装配式成了一个到处不受欢迎的东西。

装配式到底有无价值,倒是是不是好东西?这不能一概而论,生活是具体的,装配式的事情也是如此。

如上所述,若只做三板,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那牛笔吹上天,黑的也说不成白的,没有人觉得有半点好;反之,若能让新生事物的优势得到落地,并实实在在惠及利益相关方,那自然是人见人爱的香馍馍。

以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高层住宅为例,装配率高一点点,装配式的优点就是能带来效益的:

主体匹配高精度模板,实现主体,隔墙免抹灰,减少湿作业除了环保好处,更是节省了的真金白银,再系统结合产品户型的标准化,大体量情况下,那工业化的成本优势凸显无疑;

外维护墙非砌筑加爬架外维护措施,使得大穿插成为可能,即使结构主体工期滞后,通过抓现场管理,缩短整体呈现周期,变成了可望而可求的事情,跳一跳,就能够得著;

当更多部品部件实现工厂化生产,建筑质量和耐久性优势也逐渐呈现,这些成效还可以带来一定产品溢价。

朋友会说,现在低装配率已经把大家搞得很不爽了,你倒好,还倡导提高装配率?

但辩证的说,因噎废食永远是弊大于利,把低难度的事情反复做10000遍,也并不能质变成高难度项目中的有效经验:

PC工厂放眼望去是一水的叠合板-能效杠杆最低的构件,即使24小时热火朝天的运转,也并非就预示著建筑产业化在跑步向前;

仅仅是致力于叠合板,楼梯的绘制工作,算算装配率的数字游戏,中专生就能完成,即使详图深化单位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这并非表示产业化设计咨询水平在逐步提升;

最重要的是,产业化自身的优势是其实现市场化的最核心动力,若不能被合适规则妥善引导发挥出来,仅仅靠著一纸命令强制执行,行业便会失去最根本的生命力。

方向的选择只看底层逻辑,而不是以难度高低来决策;

正确的道路往往都不容易。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怎么分饼,决定了一个公司能做多大;

对于一个行业,给定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将决定其是否能够健康蓬勃发展。

在推广装配式全过程咨询设计业务过程中,我经常会说到深圳模式的启迪(详旧文《装配式建筑的困境与突围》),即通过大量的前置管理工作,系统性降低装配式建筑后期的管控风险,对目前平行分包仍是主流的情况,管控成效卓越。

这一套严格但富有成效的机制,不管装配率的高低,都能保障当地建筑产业化进程顺利推进,成就了深圳在推进建筑产业化中尖刀部队的地位,江湖人称「深圳模式」。

这是机制决定行业生命力教科书级的案例。

原本以为是深圳独有,直到看到一则新闻(详第二条推送),才发现星星之火,已然燎原,海南省的产业化管控机制的基因就源于深圳模式:

初步设计完成后,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指导施工图设计,建设单位应组织人员编制装配式建筑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工作机制的建立、建筑设计方案、构件生产及运输方案、施工组织等内容;

主管部门应组织装配式建筑设计,结构,施工等方面的专家(5或7名)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并出具专项审查意见书,等等。

这预示著深圳模式已经被有效验证,也开始进入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阶段,深圳经验将惠及整个新兴行业。

或许,这标志著装配式建筑新时代的开始。

- END -

酒醒了,意犹未尽

欢迎点击图片了解佳构咨询

酒,我们再约一台

佳构咨询源于深圳,服务全国

31个装配式项目全过程咨询业绩

遍布深圳,厦门,南宁,福州,宜昌,成都等城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你喜欢朝露的文章

请关注公众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