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华夏文明刚诞生之际,四周都是敌人,南方有南蛮,东方有东夷,西方有西戎,北方有北狄。在商周之际,通过商纣王和周公旦的努力,终于平定了东夷;而后在周朝时期,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收复了南蛮;后在战国时期,秦国平定了西戎。华夏王朝最后的敌人,只剩下北狄了。

为安定北方,秦始皇派出30万军队,汉武帝差点亡国,那曹操呢? 【黑白历史】 自媒体 第1张

但就是这最后的北狄,却与华夏前前后后斗争了数千年时间,甚至可以说,一直到清朝时期,才彻底平定北方边患;当然,唐朝时期短暂平息过。而在诸多次战斗中,以秦始皇、汉武帝和曹操时期发起的战役最为经典;现在就来看看这三人为了安定北方,都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吧。

先是秦始皇,其实在更早的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就曾肆掠过周朝,因此北方的燕国、赵国和秦国都曾修筑过防御工事,后这些防御工事被秦始皇派人连接起来,就是第一代万里长城了。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危害也是相当的重视,派蒙恬率三十万精兵北击匈奴。

为安定北方,秦始皇派出30万军队,汉武帝差点亡国,那曹操呢? 【黑白历史】 自媒体 第2张

蒙恬是秦朝著名将领,出身名将世家,他的祖父蒙骜官至“上卿”,他的父亲蒙武也为秦将;而蒙恬自幼胸怀大志,在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蒙恬率大军进攻匈奴,收复河南地,并率军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可惜后来蒙恬被赐死,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汉朝时期,刘邦也曾率大军32万大军迎击匈奴,可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被大军围困在白登城,差点命丧黄泉。此后,汉朝对匈奴长期采取屈辱的求和方式,对内则是励精图治,最终经过数代皇帝的奋斗,终于达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后汉武帝继位,汉武帝雄心壮志,想要一雪前耻,开始积极整顿军备。

而且也是机缘巧合,正巧汉武帝又得到了卫青和霍去病这么两员绝世名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就此拉开序幕。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先后共历时四十四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西汉内部也是混乱不堪,仅仅在最后一次的漠北之战中,汉军士兵、马匹损失十几万,兵器甲仗等物水陆运输的费用还都不计算在内,于是倾尽库藏钱和赋税收入仍不足以供给战士的费用;汉武帝为了筹备军饷和赏金,甚至推行很多敛财的经济手段,甚至还包括设置武功爵,以筹集军费。

可以说,西汉为安定北方,付出的代价是最大的。而反观曹操,应该是历史上最轻松的吧,当然也有很多客观因素存在,比如汉朝的强势,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始终无法恢复元气,就算汉朝再弱,在他们眼中,依旧比猛虎还强大。但曹操还是发动了一战,那就是白狼山之战。

白狼山之战发生于公元207年,原本是曹操为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氏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可是在曹操的主力重兵尚未到达白狼山战场之前,临时持麾的张辽就已经指挥先锋部队击破了乌桓军队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因此,白狼山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此战后,曹操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乌桓的领地则被摧毁,之后乌桓的势力被逐渐削弱,该部落的人口融入汉人或鲜卑部落,最终淡出历史舞台。而鲜卑虽然已经开始崛起,但就在乌桓和曹魏交战的时候,他们就在远处旁观,结果看到曹魏的军队如此凶猛,立马派人向曹魏表示臣服。而匈奴更是不必说,被曹魏彻底掌控于股掌之间。

为了平定北方,中原王朝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惨重。其实在曹魏之后,北方几乎再无强大的对手,纷纷都臣服在强大的中原王朝麾下;按理说,曹魏采取的吸纳周边胡人入内,是一项很好的国策,但奈何晋朝之后,由于统治阶级腐败不堪,相互斗争严重,实力严重衰减,导致胡人作乱,造就了之后长达数百年的乱世;否则,周边胡人应该是早就被彻底融入中原王朝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