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在大多數家長的思想裏,會根據考試給孩子劃分人生目標。爲了不讓孩子落後別人,從幼兒園開始,家長就忙着給孩子張羅好學校。父母盡心盡力,就爲給孩子提供一個上升渠道,認爲只要孩子把全部心思放在學習上,父母就算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可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其實學習並不意味着一切。要讓孩子學會接受生活,不是父母做好安排就可以,孩子自我成長,纔是健康的方式。父母總說:“爸爸媽媽是爲了你好”,或者是“你現在不聽我們的話,將來有你後悔的”。有些比較順從的孩子聽了父母的話,心裏會產生畏懼之感,自然會照着父母的安排做。大部分有主見的孩子,他們不會憑父母三言兩語就改變想法,叛逆的時候甚至連父母的話都不聽。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叛逆”

  實際上這羣叛逆的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在10歲之前,基本上也是父母說什麼,就做什麼。一旦跨過10歲,自我意識開始佔據主導地位,孩子的情感、情緒都在慢慢發生轉變。10歲的孩子,大多都在讀四、五年級,他們一邊接受教育,一邊也會從生活中對自己的人生展開新的思考。

  他們從對大人言聽計從,到產生懷疑,很多時候更相信自己的意見是對的。他們覺得自己不再是孩子,父母還總是說“出門要記得帶傘”、“天冷要多穿件衣服,實際他們心裏想的是“比起打傘,淋雨更讓我開心”、“穿太多衣服一點也不帥氣,我想要美美的”。一旦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想法差距,孩子也就會開始關注內心,並判斷父母的意見是否總是正確。

  一旦對自我進行肯定後,自然就對父母的勸導進行反抗,從而產生叛逆的心理。父母意識不到孩子內心的想法,還總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做,這樣越會激發孩子的反抗情緒。他們覺得自己是大人了,爲什麼父母還要決定他們今天穿什麼衣服,或者喫不喫飯,人活着本來就是看心情,如果不能“我的人生我做主”,那還有什麼意思。

  這時候的孩子會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期待聽到他們說:“你按自己的想法來”、“你自己喜歡就好”。可是,大多數家長給予的回饋總是:“這個不許做”、“你應該以學習爲主,不要出去玩”。父母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這讓想要成長、突破的孩子無所適從,爲了發泄,他們會選擇和父母對抗。

  父母讓學習,他們偏偏就吊兒郎當,父母讓早睡,關燈之後還要玩會遊戲。這種情況下,即使孩子的行爲並不正確,但爲了爭取到主動權,讓父母真正意識到自己需要被尊重,孩子也依舊會選擇叛逆。父母如果還是固執己見,很可能會耽誤孩子的一生。這段時間,是孩子一生中成長的關鍵時期,父母要留心關注孩子的變化,才能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

  爲什麼10歲是孩子一生的關鍵期?

  1、 情感的突發期

  10歲的孩子自我意識萌芽,一方面希望自己能擁有決定權,另一方面,面對生活的種種難題,又沒有足夠的處理能力。因此,他們可能會產生煩悶的情緒,不再像以前那樣天真,更多的關注自身現實問題。

  比如:孩子非常想學美術,可是基礎不夠好,父母花了很多時間、金錢卻看不到效果。孩子也知道自己沒有好成績,會對自己產生埋怨、生氣的情緒,父母如果這時候給孩子潑冷水,無疑是在加重他們的心裏負擔。即使他們有學美術的追求,也會被壞情緒打壓,進而影響個人自信心。

  孩子在10歲時,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裏度過,接觸最多的自然是同學。在同一個空間學習,難免會產生摩擦。可能會被其他同學討厭或喜歡,孩子也愛把這些情緒放在心上,回到家情緒低落的時候,父母不要急着問他“怎麼了”,可以給孩子多一點空間釋放情緒,等到他們願意向父母尋求幫助,再瞭解他們的情況也不遲。

  2、 厭學情緒的高發期

  孩子從小就被灌輸要學習,“只有學習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過好日子”。這就跟人天生就被安排喫一日三餐一樣,大人說喫三餐,才能保證身體健康,實際上有些就習慣不喫早餐,有些人爲了減肥會刻意不喫晚餐,這些都是每個人根據自身的情況決定的。

  “那麼爲什麼一定要上學呢?”孩子獨立意識產生後,就會對原本被安排好的生活軌道產生懷疑,很多人會開始討厭每天上課、學習,甚至課後大量完不成的作業都讓他們一度想放棄。如果孩子跟大人說:“我不想學習”,大人只會說“別偷懶,你一個孩子懂什麼,學習很重要知不知道”。

  會提出問題的孩子可能真不知道學習的重要,一直以來都是老師、家長在告訴他們要學習,實際上他們根本體會不到這種必要。或者是他們知道學習重要,但是煩悶的課程讓他們提不起精神。孩子把厭學的情緒表現出來,如果只會受到大人的抨擊,只會陷入到迷茫中不能自拔,獨自承擔痛苦,進而更加厭學。

  3、 學習成績的定期性

  根據調查顯示:大部分孩子四、五年級時成績好,以後的學習中成績也不差。反之,如果成績總是處於下游水平,等到初中、高中時他們的成績基本上也沒什麼突破。由此可見,孩子在這段時期的成績至關重要。覺得自己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績,會收穫學習的快樂,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充實感,即使父母不催促,他們也會主動學習。

  學習成績差的,或者不擅長學習的,就會覺得學習沒意思,從而不會在學習上給自己設立目標。因爲沒有規劃,學習一團糟,就會產生厭學、心情不好等情緒,可見,父母對於孩子這段時期的學習狀態需要尤其關注,這對大部分孩子來說,都是影響一生成績的關鍵時刻。

  4、 習慣的成型期

  人的習慣都是靠從小養成的,如果小時候愛偷懶,長大了想變成一個勤快人基本上很難達到。學習也是,注意力、對學習的興趣都要靠從小培養。根據研究發現,孩子在四、五年級之前養成的習慣,會終身受用。愛看書的孩子,長大也喜歡閱讀,喜歡玩數字遊戲的孩子,長大了會對數學敏感。一旦過了這個這個時期,再有意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僅花費的時間多,效果也不明顯。

  孩子10歲的這個關鍵期,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都很深,然而大多數家長都忽略了。那麼,孩子成長到這段時期,父母要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更優秀呢?

  1、 父母有意識的照顧孩子情緒變化

  孩子表現出沮喪、悲傷、或軟弱的情緒,父母不要用長輩態度教訓他們,幫助他們走出情緒的困擾纔是關鍵。不要讓孩子承受心理壓力的時候,再給他們增添額外負擔。想要爲他們的壞情緒尋找出口,可以通過玩遊戲、出去度假的方式達成。不要孩子出現問題,父母就手足無措,穩定的情緒是應對一切問題的底氣。

  2、 讓孩子明確學習目標

  很多孩子即使成績不錯,也根本不懂學習的意義。有些家長爲他們安排好一切,就自然接受。實際上這不利於長期穩定的學習,只有體會到學習知識的快樂,知道爲什麼而學,纔是學習的根本意義。父母可以爲孩子培養多種愛好,幫助他們樹立理想,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習看作是自己的任務,是這一生都該堅持的好習慣。

  3、 鼓勵和培養孩子學習樂趣

  孩子總會有遇到難題的時候,這樣的情況下,人難免就會灰心喪氣。不要讓孩子過於沉浸在壞情緒中,比起大聲責罵,多鼓勵他們,纔是催人奮進的好辦法。如果是因爲不想學習而情緒低落,父母可以在能力範圍內,多帶孩子增長見識,看得多了,自然就會知道世界的廣闊,人的渺小,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纔會主動花時間和經歷填補這段空缺。

  4、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

  大多數人容易被壞習慣帶偏,是因爲這些事做起來容易。而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需要花時間,付出努力,還要有不錯的自制力,這些都需要和自身的惰性對抗,才能達到目標。孩子本身自控力不足,要一點點去付出,、獲得並不簡單。父母可以在孩子堅持不下去時,給予適當幫助,度過最困難的時期,其他就都是小事了。

  人生的選擇很重要,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培養,時間的選擇就是關鍵。孩子成長到10歲時,各方面的教育都要更加重視,爲了讓孩子以後的生活相對輕鬆,在合適的時機去努力培養孩子吧,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長爲優秀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