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潮牌圈最大的新聞出自愚人節當天:

  KAWS創作的一幅畫在那天的香港蘇富比拍出了1.16億港幣的價格。

  畫長這樣

  眼熟嗎?

  就算對藝術一點不熟,應該也認識KAWS這個設計,至少也在優衣庫裏看過他聯名的T恤吧。

  反正買過這個聯名系列的人,最近可能得考慮把衣服裱起來了。

  UNIQLO X KAWS合作系列

  但爲什麼說是潮牌圈的大事呢?

  因爲蘇富比的那場拍賣會是由著名潮牌BAPE的創始人NIGO策劃組織的,當天的所有拍品也都是他自己的個人收藏,總共33件,被一搶而空。

  蘇富比NIGO專場拍賣圖冊,拍賣會名爲“NIGOLDEN EYE”

  比如1.16億港幣那副畫,是他在2005年委託KAWS創作的,以自己喜歡的一張Beatles專輯封面爲靈感。最初起拍價是500萬港幣,最終翻了20倍還多。

  左:NIGO和KAWS的畫《The KAWS Album》;右:披頭士的專輯《佩珀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

  更神的是,拍賣會當天還有一雙BAPE的球鞋,拍之前給出的預估價是隻值500-800港幣。最後居然也拍出了10萬港幣

  放幾十年前,誰能想到居然連潮牌出的球鞋都能作爲當代藝術品來拍賣了呢???

  儘管有不少人質疑這個拍賣價格,但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部的主管寺瀨由紀是這麼解釋的:

  “現在街頭藝術在圈子裏特別火,地位和70年代時的波普藝術差不多。因爲它已經成爲了一種主流文化。”

  正在接電話的就是寺瀨由紀,據說當天那幅畫的買家就是她的一個客戶,網上也有傳言說是Justin BIeber買的

  算是給街頭藝術的一種官方蓋章認證了吧。

  而那場拍賣會之所以那麼受藏家們關注,也正是因爲NIGO本人是街頭圈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NIGO的原名其實叫長尾智明,NIGO只是個江湖上的暱稱,在日語裏是“二號”的意思。

  NIGO和他創辦的BAPE的logo

  二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藤原浩二號”的簡稱。

  90年代初,因爲機緣巧合,NIGO成了自己的偶像藤原浩的助理,因爲兩人長得很像,所以被取了個外號,叫”藤原浩二“,後來他的一些玩法也受了藤原浩的很多影響和幫助,這個外號就一直保存了下來。

  左:”藤原浩二“NIGO;右:藤原浩

  所以我今天要聊的並不是NIGO本人,而是藤原浩。

  說實話看到拍賣會新聞的當天,我還挺開心。因爲上週Art Basel期間,我剛去香港參加了一個藤原浩的藝術論壇。

  對於一部分年輕人來說,藤原浩可能算是個年代有些久遠的名字了,所以我正愁怎麼用大家感興趣的方式介紹他。

  中間坐的是藤原浩,左邊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策展人之一Hans-Ulrich Obrist;右邊是Hypebeast的創始人Kevin Ma

  而這條新聞可以說是雪中送炭,因爲要說清楚憑什麼球鞋也能作爲藝術品來賣,就少不了要聊到藤原浩。

  關於藤原浩本人,《Business of Fashion》是這麼評價的:

  ”Before there was the internet, there was Hiroshi Fujiwara.“

  “這個世界還沒有互聯網的時候,就有藤原浩了。”

  藤原浩年輕時

  很簡單一句話,但是分量很重。

  儘管不是所有網絡時代生的年輕人都認識藤原浩,但他確實是很多偶像小時候的偶像。比如Dior男裝現在的設計師Kim Jones就說過,我從小就喜歡藤原浩。

  這幅圖裏從左到右:Kim Jones;Kanye West;藤原浩;充當背景的是現在Off-White和LV男裝的設計師Virgil Abloh,拍攝於2012年

  hmmm,別看這兩人看起來沒差多少,其實藤原浩大叔已經55歲了,比Kim大15歲,所以說用“從小就喜歡”這個詞是沒什麼問題的。。。

  而Kim Jones在解釋自己爲什麼崇拜藤原浩的時候這麼說道:“幾乎沒什麼是他不懂的。”

  實際上,被稱爲什麼都懂的藤原浩倒並不是學歷比別人高,就是膽子大,喜歡去接觸和嘗試新東西而已。

  01、

  1964年,藤原浩出生在日本的一個小城市,名叫宇治山田(現在改名叫“伊勢市”了)。因爲喜歡大城市的氛圍,他很早就出發去東京闖蕩,而闖的方式,就是混跡於各大CLUB。

  小時候,因爲喜歡Punk樂隊,藤原浩的打扮都是這樣的

  沒有資料顯示藤原浩小時候念過什麼書,他的家境似乎也沒有太好。總之,靠着家裏發跡這種事情並沒有發生在他身上。

  後來人們只知道,他的世界開啓於18歲時。他有幸贏了一場CLUB舉辦的穿搭比賽冠軍,於是就拿到了一張往返倫敦的機票。

  到了倫敦後,混CLUB的朋友給他介紹了Malcolm McLaren認識(那時是西太后Vivienne Westwood的男票)。

  中間是Malcolm McLaren,右邊是藤原浩

  McLaren告訴他,倫敦現在不好玩,你應該去紐約看看。

  他也就真信了,花了大量積蓄,立刻買了張機票飛去紐約,靠着McLaren的朋友在那兒小住了一段時間。

  那時候紐約地下剛開始流行嘻哈文化,全世界其它地方的大部分人還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因爲親身去了趟紐約,藤原浩也就比所有人都更早地見識到了嘻哈文化的酷。

  當然,如果只是見識了也沒什麼卵用,而藤原浩最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居然當機立斷決定把嘻哈文化帶回日本,也不管這會不會在自己家鄉受歡迎。

  於是,回國後,他就成了第一批在亞洲用嘻哈音樂玩Remix的DJ。

  年輕時候在打碟的藤原浩

  那時和現在可不一樣,現在年輕人想知道其他地方在流行什麼,上微博和ins一刷就知道了。

  但那個時候,什麼新東西都知道的人太少了,藤原浩就是難得的其中之一。

  比如,大家都知道BAPE的logo是個猿人頭,它是由著名的插畫師SKATE-THING在90年代初用Mac電腦設計的。

  左:Bape的logo;右:SKATE-THING

  但SKATE-THING有一次在《Interview》雜誌的採訪裏說,”我以前只是經常畫畫,但第一次接觸蘋果的Mac電腦,用它做設計還是藤原浩教我的。“

  你想想,一個設計師被一個DJ教導怎麼用電腦來做設計,這合理嗎。

  大概也正是因爲知道的東西太多了,藤原浩後來索性在雜誌開了個專欄,名叫《Last Orgy》,專門介紹最近一段時間出了什麼新音樂和新東西。

  後來,他甚至還用每週錄一段視頻的方式給大家介紹最近出了什麼新東西,其實就和Vlog一樣,只不過那還是幾十年前。

  早年藤原浩的渣畫質“開箱視頻”,還貼心地介紹BGM

  說實話,這其實就是現在無數網紅們在做的事情,只不過那時候還沒有網絡,沒幾個人能勝任這件事,所以藤原浩也就成了無數年輕人的偶像。

  藤原浩早年的專欄,順帶提一嘴,開篇提到的NIGO最早也正是因爲看了藤原浩的專欄才喜歡上他的

  02、

  不過,上面只是背景的鋪墊,接下來纔要開始說到關於街頭文化的正題了。

  度過了歡樂狂歡的80年代以後,90年代初的日本立刻發生了一件大事,瞭解經濟史的應該知道:他們的經濟崩盤了。股市暴跌了70%,樓市暴跌了60%。

  如果沒有這件事的發生,也許街頭文化未必有現在的地位。

  90年代的日本地鐵站,可以看出來樸素了很多

  因爲在那以前,日本年輕人其實都是不差錢,滿身掛着奢侈品的,但在經濟崩盤之後,他們才突然發現:自己根本買不起奢侈品,也秀不起logo了。

  這真是一件相當令人沮喪的事。

  於是,作爲當時日本年輕人偶像的藤原浩做了個決定:把自己很早以前就接觸到的歐美街頭文化重新包裝一下,推廣到日本。

  左:歐美街頭文化鼻祖Stussy;右:藤原浩

  這裏插一嘴,街頭文化最早其實只是歐美窮孩子們用來反抗社會的武器。他們沒事幹就去大街上亂塗亂畫,玩的也都是些在公園裏隨時隨地就能耍的滑板運動。

  所以也就是說,這種文化原本就是和奢侈反着來的,在花錢這方面的門檻也不太高,很適合那時候日本的環境。

  KAWS早年就是靠着在街上給大牌廣告“亂塗亂畫”出名的,雖然他家其實並不窮

  但藤原浩知道年輕人們需要的並不僅僅是便宜的東西,而是酷的東西。

  所以,他需要把那些原本看起來平價的東西,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街頭文化,用新鮮的,沒人見過的辦法包裝了一下。

  藤原浩用小熊維尼設計的滑板

  比如,我們都知道現在潮牌動不動就喜歡搞什麼限量發售,不定期就突然甩幾個新品。

  Supreme這套玩得最6

  那就是藤原浩在90年代初發明的遊戲。

  1990年,他創立了一個叫GOODENOUGH的牌子,主要賣便宜的T恤、衛衣和棒球夾克什麼的。但並不像以前大賣場和普通專賣店那麼賣,而是像賣奢侈品一樣,每次只發售少量的幾十件,粉絲們要靠搶的纔行。

  這對於以前習慣了消費奢侈品,但現在手頭又沒有餘錢的日本人來說,很有魔力。

  而且,雖然賣的就是便宜的T恤什麼的,但他把自己感興趣的文化、音樂、藝術都放在了裏面。

  比如衣服上的圖案會請一些街頭藝術家來創作,這樣,時尚就不再限於版型和工藝,穿它們時也就變成了一種傳播藝術和文化式的行爲。

  偶爾,其實還可以和其他品牌或藝術家來個聯名,一起設計出新花樣。

  GOODENOUGH和Undefeated聯名系列

  簡而言之,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潮流文化的雛形了。

  03、

  而”球鞋能當股票來炒“這件當代奇事,也是在潮流文化發展以後才冒出來的。

  關於這個問題,藤原浩曾經在採訪裏給過這麼一個解釋:

  “酷是一種思考問題和生活的方式。如果沒有“酷”這個內核,球鞋就永遠只是拿來運動的普通生活用品而已。”

  藤原浩家的鞋櫃,全是各種球鞋

  至於什麼叫“酷”的思考方式,簡單解釋就是,永遠讓人猜不透你下一步要幹嘛。

  2002年,Nike突然邀請藤原浩加入了一個叫做HTM的球鞋項目。(H代表藤原浩,T代表Nike的傳奇設計師Tinker Hatfield,M是Nike的行政總裁Mark Parker,現在也被稱爲“搶錢三巨頭”)

  當然,這個項目最初不是爲了搶錢,而是希望通過不停換配色,換各種不同的材質來做一些試驗款的球鞋,因爲是試驗款,所以只發行非常非常少的數量,來測試測試市場反應。

  Nike HTM歷年鞋款

  因爲參與了設計,爲了讓人一眼分辨出哪個款式是由自己設計的,藤原浩就發明瞭一個新的閃電標,代表自己的設計公司Fragment design。

  只要在鞋上看見有這麼一個圓圈和閃電,就像蓋了章一樣,表示是由他出品的。

  藤原浩拿着Frament design給Nike設計的Air Jordan

  仔細想想,限量,有獨特的mark,不停換配色和重新設計,這不就是現在球鞋圈最流行的玩法嗎???

  鞋尾有一個圓圈的標誌,裏面有兩個小小的閃電,那就是藤原浩的標誌

  確實。

  這等於把球鞋當成了一種藝術品去進行重新創作,在當時給人們開啓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Nike HTM系列的一些特別配色的限量鞋,現在市場上也要炒賣到上萬元

  而且,藤原浩也好像是真的把那些球鞋當成了一種藝術品一樣。

  早在NIGO去蘇富比拍賣行拍賣球鞋之前,藤原浩就曾在2006年和藝術家村上隆合作辦過一個展覽,把自己跨界合作的一批球鞋展出在他的畫廊裏。

  下面那些就是他展出的球鞋,放在村上隆的Kaikai kiki畫廊裏

  畫廊牆上掛着的海報則是他和村上隆合作給T恤設計的印花(PS:其實在那個年代,村上隆的畫已經要賣到500萬人民幣了)。

  那還是十幾年前,那時還沒人敢拿球鞋去“碰瓷”高雅藝術,也沒人預想到這種文化有天會成爲世界主流,真的變成藏家們搶的藝術品。

  但對於藤原浩來說,拿街頭穿的球鞋去mix高雅奢侈的藝術,沒什麼不可能的,因爲這本身就是件很酷,且讓人猜不透的思考方式而已。

  當時兩人的組合就叫Hi & Lo,很能代表藝術和街頭文化的關係了

  04、

  當然,當一種文化越來越受人們歡迎時,它也自然就會慢慢變得不再小衆了。曾經神奇的街頭文化也一樣。

  關於藤原浩,很多人不知道的另一件事是:

  其實LV男裝在和Supreme合作系列發售之前,就先和藤原浩的Fragment Design合作出過聯名。畢竟他在江湖人稱“潮流教父”。

  而且當時LV男裝的設計師就是開篇提到的迷弟Kim Jones

  那個系列最早僅限於東京發售,結果發售之前的那天晚上就有4000多人排隊,到了早上隊伍已經變成這樣了

  有媒體猜測,可能就是因爲這個系列讓大牌們看到了街頭文化的神力,後來才又跟着出了Supreme的聯名,把街頭文化送上了神壇。

  Louis Vuitton和Fragment Design合作的牛仔褲和球鞋

  仔細想想其實挺有趣的。最初,街頭文化是反奢侈的,而現在,一切反了過來。

  幾乎每個奢侈品牌都在出球鞋和T恤,球鞋被越炒越貴,最終變成了一種人人都認可的主流大衆文化。

  這大概也就是開篇,藤原浩要去香港參加藝術論壇的原因。

  那個論壇的名字叫”Imagination in the Digital Age(數碼時代的想象力)“,探討的是數碼時代究竟創意還有什麼玩法。

  那麼,在人人都能隨便在網上炒賣球鞋的時代,藤原浩究竟還在做什麼呢?

  據說,第一,是在設計巧克力。。。

  他最近幾年每次接受採訪都說自己對設計巧克力感興趣,而且據說他也是個喫貨,上圖是他給設計的石頭巧克力

  第二,是在設計羽絨服。。。

  Moncler X Fragment Design

  這個藝術論壇也就是邀請他來設計羽絨服的Moncler主辦的。因爲Art Basel那幾天,新一季Moncler X Fragment design的Drop剛好發售。

  提醒一下,這是四月開春的香港,一般人誰會來和羽絨服品牌Drop聯名呢。

  Moncler X Hiroshi Fujiwara合作系列請了著名的視覺藝術家Michal Socha設計了一支短片

  但這也就是吸引藤原浩的一點。

  他可以把羽絨服面料Remix一下,做成潮牌包裝袋的樣子。

  甚至也不一定就真的要是羽絨服的樣子。還可以把羽絨服上的機能面料拿來做成棒球服。

  Michal Socha給Moncler X Fragment design製作的短片,用宇航員暗示這款棒球服用了羽絨服的機能型面料

  而藤原浩之所以對這個項目感興趣,是因爲它就和早年的Nike HTM一樣,可以給無限的創作空間,Moncler只負責提供面料和技術。

  他只需要把羽絨服當做一個藝術品進行重新加工創意就好了,最後再打上Fragment Design的閃電標。

  衣服裏的所有元素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進行隨意組合拼接。

  比如,牛仔服也可以和羽絨面料拼貼在一起。

  還能用鉚釘來縫合。

  絎縫則可以被設計成文字(PS:這段文字是嘻哈音樂裏經常用到的幾句歌詞)。

  Keith Power,穿的就是Moncler X Fragment design

  畢竟現在人人都認爲球鞋夠酷,誰又想過把羽絨服這種看起來一點都不酷的衣服當做藝術品變得酷一點呢?

  05、

  這個把羽絨服當做藝術品的項目我之前介紹過一次,叫做Moncler Genius(戳

  仙女的羽絨服長什麼樣?

  回顧)。

  其實藤原浩僅僅是這個項目裏的其中一位有才華的設計師而已,他們一共合作了11位設計師。

  來自藤原浩ins的圖片,車廂上就是Moncler Genius合作的所有設計師

  說是把羽絨服當藝術品來設計的項目,並不誇張。

  放以前,誰能想到Valentino的設計師也會來給我們設計羽絨服呢?用的還是禮服的剪裁方式。

  Moncler X Pierpaolo Piccioli 2019秋冬

  而女王大人喜歡的以印花出名的設計師Richard Quinn,今年也來設計羽絨服了。

  英國女王在Richard Quinn的秀場前排

  他讓我們發現,其實只要印花選得足夠時髦,就算印在羽絨服上,也完全不會顯得鄉土。

  Moncler XRichard Quinn2019秋冬

  而1952系列裏的女裝設計師Veronica Leoni,則是Celine原先團隊裏的設計師。她把廓形和極簡帶到了羽絨服裏,讓羽絨服也好像變出了一種職場的味道。

  Moncler 1952系列的2019秋冬, 設計師Veronica Leoni原先是Phoebe手下的

  總之,如果說有什麼單品是很難時髦也很難給人驚喜的,那羽絨服一定算其中之一。

  也正因爲這樣,它也是最有望成爲下一個被時尚圈炒作的單品。

  早在去年,鵝仔(Ezra Miller)就穿了Valentino的設計師Pierpaolo Piccioli製作的Moncler羽絨服去走了首映禮的紅毯。

  Ezra Miller在《神奇動物在哪裏》的紅毯上

  這種玩法其實和街頭潮流剛誕生時的感覺很像。有一定高度,又接地氣,還讓人意想不到。

  也許在很多年之後,我們也會在蘇富比看見一堆被拍賣的羽絨服。

  誰能說得準呢?

  在那天藝術論壇的最後,有記者對藤原浩提了這麼個問題:

  “請問您未來有可能和什麼藝術家合作?方便給我們透露一下嗎?"

  幾乎是立刻,藤原浩舉起話筒回答道:“沒有吧,如果我看中什麼藝術家,那我早就已經去找他合作了。”

  於是現場響起了掌聲。

  對於藤原浩來說,好像只有”做“和”不做“的差別,沒有”可能“和”不可能“。

  這大概就是幾十年前,他能受年輕人們追捧的原因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