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鸭绿江畔

  最可爱的人

  点击观看

  祭 · 念

  丹东日报社·知萌全媒体出品

  鸭绿江畔埋忠骨

  清明时节祭忠魂

  从甲午海战邓世昌与舰同沉,到抗联密营里誓死不做亡国奴,从新开岭战役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丹东,这座红色东方之城,英雄辈出。

  在丹东,有一群默默工作的护陵人,他们每天在陵园内擦洗墓碑、清扫落叶杂草,给长眠于此的烈士一个干净整洁、庄严肃穆的安息环境。还有一群普通人,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作为志愿者,为烈士寻亲,替遗属祭扫,带领“老兵”回家。

  他们是忠诚的“守陵人”,守护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与回忆。

  风暖草薰,又是一个春天。

  清晨,隐身在一片松柏中的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一片寂静。光线穿过树枝的罅隙,落在沉静的石阶上,高大的纪念碑此时尚隐藏在阴影之下,显出一片庄严肃穆。

  纪念碑前的花篮写满了追思,静静守护着这些沉睡的英魂。烈士陵园管理所工作人员正认真地擦洗着烈士墓碑。细小的柏树叶在扫帚的清扫下,慢慢被汇集到了一起。

  孙大力,陵园管理所所长,一名复原军人。清明节,是孙大力最繁忙的时候,他的手机每天都响个不停。这段时间,烈士亲属和参战老兵纷纷赶来凭吊烈士,驻军官兵、学校师生、党政机关干部和志愿者、群众等都要到陵园扫墓,寄托哀思。

  2011年8月2日,建军节第二天,孙大力来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所任职。对于这些长眠于此的292位志愿军烈士,孙大力一直心怀敬仰,心里总想为烈士做些什么。在他看来,烈士用生命和鲜血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基础,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不朽的生命,每一块烈士墓碑的背后都深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8年前,我整理资料,发现河南、山东等一些省市的烈士家属从未到过陵园扫墓,这怎么回事呢?是烈属发生什么情况,还是因为那些烈士家属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亲人葬在这里?”从那一刻,为烈士寻亲成了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年间,孙大力和丹东日报记者刁庆锋及众多媒体共同发起的“为志愿军烈士寻亲”活动,相隔万里,相继帮助志愿军烈士找到121家亲人。当双目失明的烈士家属亲手抚摸着舅舅的墓碑,当烈士女儿跪拜在墓碑前,口中不住地喊着“爸爸……”,每次的烈士家属的痛苦,都紧紧地揪住孙大力的心。

  “手机号码不敢换,尤其对第一次前来祭扫的家属,我的电话可能是他们最大的依靠。”孙大力说,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保持开机,凡到陵园祭奠,不管任何时间、任何时候,随叫随到。一接到外省烈士家属的来信或是电话有问必复,对家属要求代祭扫,认真祭扫并拍照,及时将照片发到家属手中,让烈士亲人身处异乡也能得到一丝慰藉。

  69年的坚守,当年一起征战沙场的老战友们没有忘记,烈士的遗孤亲眷们没有忘记,守护陵园洒扫灵台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没有忘记,丹东的千百万乡亲永远铭记——

  英雄,魂兮归来!

  我们想对烈士说

  烈士的亲人,你们在哪里?

  对于很多志愿军烈士来说

  回 家

  是一段走了69年的漫漫长路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让更多人看到、转发这份名单

  让更多烈士与他们的亲人早日“团聚”

  安葬于丹东市区的抗美援朝烈士名单

  (上下可滑动)

  THE END

  谨以此文

  致敬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年轻英魂

  及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兵

  他们离开亲人与祖国时

  仅有十七八岁

  ……

  监制/王鹏 视频剪辑及旁白/张丽娴

  拍摄/张丽娴 宋琳 王抒婧 景媛媛 周广庆

  文字及编辑/宋琳 王抒婧 张丽娴 景媛媛 何婷婷

  责任编辑/郑定成 主编/李志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