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閑著無聊,偶然間覺得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都看過!於是就看了一遍紅樓夢。完了以後上網翻了下發現好多所謂的紅學專家,各種解讀,五花八門。說實話,我內心裡是排斥和感覺荒謬的,一部名著,也許作者本沒想表達那麼多意思,卻被解讀成各種版本。大家怎麼看這種現象?


當今社會,過度解讀的重災區有兩個地方:學術圈和教育圈。學術圈是專家為了賺錢,教育圈是老師為了考試。


其實不應該叫名著的過度解讀,而應該叫審美的能力粗淺,大家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把脫離原著的解讀稱之為過度解讀,這是一種審美能力的缺失造成的錯誤認知。

我在這裡舉一個列子,比如一幅西方藝術品,是裸體美女油畫,如果用小流氓的眼光,僅僅的看到性器官和敏感部位,那這就是審美的粗俗,但在文學藝術作品裡,你也許不認為這叫過度解讀,就像,看紅樓夢你僅僅看到一些陰謀詭計,看到臟唐臭漢,這就和看油畫只看到性器官一個道理。

雖然你不是過度解讀,但你是審美粗淺,根本沒有進行審美閱讀,文學屬於藝術,不是歷史文獻,有些人看紅樓夢,當成看歷史文獻,這也是忽略的作品的文學藝術,小說當文獻看,這本身就是一種扭曲,但很多人把這些看成正常解讀。

而真正的藝術審美,是具有哲學的層面支撐,比如看蒙娜麗莎,看到了一種對人的尊重,從一個神權到人權的改變的哲學層面,你一定會說這是過度解讀!總以為看到蒙娜麗莎這個畫像不像本人,就是正常解讀,比如大學者大思想家王國維,看到紅樓夢的哲學意境,看到賈寶玉的自我意識的衝突,有人說這些原著根本看不得線索,把這列為過度解讀,這顯然和看蒙娜麗莎畫的像不像是一個問題。

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應該以藝術審美的角度去閱讀,陰謀的、意識形態鮮明的,這兩種看法都有可能是粗淺的閱讀,粗淺的審美,如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們把紅樓夢當成階級論看,這就是用鮮明的意識形態去解讀,過幾年之後,誰還這樣認為?

反而王國維以哲學的角度解讀紅樓夢,至今還有人認可,而且還是一些大學者認可,因此不能用過度來理解文學作品,而應該以審美粗淺程度來理解。

大家不要覺得以哲學的層面去審美文學作品,就覺得是天馬行空,不靠譜,在《文學理論》裏很明確的進行過闡述,讀者的閱讀是作品的文學價值體現,你紅樓夢只看到陰謀,只看到臟唐臭漢,難道一部文學作品就是帶給你這些?那不成了教唆?這不就害人了!

顯然這是一種錯誤的主觀審美缺失造成的,必然要有具有學識的人來看到作品的美,並告訴你方法,你才能讀出文學作品的價值來,我們國家一直以來缺失的就是審美教育,美盲比文盲更可怕,沒有審美,你看到的作品都會是醜陋的,沒有思辨的!

為什麼認識字,文盲掃除了,靈魂卻墮落了?就是審美的缺失,審美其實就是對自己內心的靈魂一種懺悔和審視,因此文學作品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看到了美,都不一樣,但用以洗滌靈魂的目的是一樣的。

文:餅子

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讀名著!


80後」作家韓寒也曾「細心地完成」了針對自己文章《求醫》一節的中學語文閱讀題,8道題只做對了3道。甚至,他選錯了「畫線句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韓寒對此曾評論說:「我真弄不明白為什麼中國的語文喜歡把別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並強行加上後人的看法,或者說是出題目的人的看法。」

不喜歡誰的解讀,就不要看,因為難免有一些學者會想歪,就必得給他們的如何解讀,來劃一個條條框框,來一個乾脆不許人家怎麼怎麼?誰也沒逼著讀者非買什麼書吧。那麼討論這種問題有雞巴用。


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名著本身太優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