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文:一葉浮生

  在少數民族的音樂表演中,常常能夠看到一種身量特別小的樂器,它們往往被放置在演奏者的脣齒之間,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樂器的手柄,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來回撥動樂器的頂端,引起簧舌振動,隨着氣流的緩急發出嗡嗡作響、抑揚頓挫的音樂聲,或是爲歌者伴奏,或是給其他樂器作輔助,這種小樂器被稱爲口弦。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民族之間因爲風俗習慣不同,樂器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哈薩克族有冬不拉,蒙古族有馬頭琴,苗族有蘆笙,但是口弦卻似乎突破了民族之間的“壁壘”,風行於許多民族之間,在不同的民族中,口弦的稱呼也各不相同。

  彝族叫口弦爲“洪洪”,傈僳族叫“瑪哥”,白族叫“畢協”,傣族叫“拜”,景頗族叫“掌共”,佤族叫“合朗”,拉祜族叫“阿沓”,羌族叫“阿珠”,錫伯族叫“瑪肯”,獨龍族叫“芒鍋”,高山族稱“嘴琴”,黎族則稱之爲“口弓”……而頗爲有趣的是,漢族歷史上也曾有過這種樂器,被稱爲“簧”,從先秦至晉的古籍記載可知,簧更是貴族使用的一種高雅樂器,尤爲文人雅士所喜愛,唐、宋時期的“鐵葉簧”之類的拔簧樂器就是口弦的前身。

  關於口弦的來歷在不同的民族之中也有不同的說法,在雲南少數民族中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明朝時期,統治納西族和傈僳族的麗江木土司作惡多端,爲了防止人民反抗,他甚至制定了一條違揹人倫的法規:不論陌生人還是親朋好友都不準接觸談話。木土司的暴政使得民怨沸騰,人們想盡一切辦法來反抗他。聰明的傈僳族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創制了一種樂器——口弦,用口弦來代替自己說話,表達心聲,這讓木

  土司的

  詭計不攻自破。

  而後來,口弦也逐漸演變爲年輕男子對女子表達愛慕的信物,口弦的聲音嫋嫋而起之時,恰似情人間互訴衷腸,立刻催生出一種欲說還休的朦朧之態來,令人卸下防備,心馳神往。男子把口弦做的精緻美麗,還在上面綴上穗子,姑娘收到心愛男子的禮物便會把它掛在胸前,既可作爲裝飾,又可隨時取出吹奏娛興。

  而在回族流傳的口弦來歷中,卻是另一番悽美的血淚。寧夏六盤山地區有一個故事,傳說有個財主看上了非常漂亮的回族姑娘,要強迫她結婚,但姑娘已有未婚夫,堅決不從,財主就挖掉了她的眼睛,還毒啞了她。姑娘不能說話,就用竹子做了口弦,向衆青年和鄉親們控訴財主的罪惡,人們爲了紀念這個不幸的姑娘,把製作口弦的工藝流傳了下來,也常常把口弦佩戴在身上。

  現在,回族口弦已經成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中的一員,在各種表演中漸漸被人們所熟知。這枚小小的樂器卻悄無聲息地連綴起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情誼,也不失爲一種傳奇了。

  本文由卓米詩詞彙簽約作者原創,版權歸卓米詩詞彙所有!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