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戎鈺

  對話人物:

  魯桂成,1951年出生,湖北仙桃人。1975年進入外交部工作,多年從事中蘇邊界工作,爲穩定和解決我國西北邊界問題做出突出貢獻。2003年至2011年,魯桂成先後出任中國駐土庫曼斯坦特命全權大使、中國駐白俄羅斯大使,期間主導推動了中國引進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建立中白工業園等重大項目。2012年擔任外交部檔案館館長。

  對話背景:

  4月3日下午,由黃鶴樓公園主辦的“黃鶴大講堂”文化活動走入中山路小學,魯桂成以“外交官魯爺爺”的身份驚喜亮相。

  年近7旬的魯桂成身着正裝,舉止優雅,細節處盡顯一位外交官的自我修養。他用如春風拂面般的語調,爲正值愛做夢年紀的小朋友分享了“爲了國家,去更遠的遠方”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獨家專訪時,這位一生榮光、看盡世事的外交官仍有感於剛纔與孩子們的交流,“人一定要愛做夢、敢做夢,我就是仙桃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孩子,但我實現了自己做的夢。”

  A:沒有比上課鈴聲更美妙的了

  楚天都市報(楚):您老家在仙桃下面的一個很小的村子裏,我們很難想象,您當年是怎麼從村子裏考到北京外國語大學。

  魯桂成(魯):確實,我是一個湖北鄉下的孩子,上大學就是我最初的夢想。我記得當年很多學校都停課不招生了,給我的打擊挺大的,有過失望,也有些迷茫。因爲我學習特別好,特別想上大學。後來恢復招生後,我興奮的心情可想而知,那時候一聽到上課鈴聲,我就特別激動,在我的記憶裏,沒有比上課鈴聲更美妙的聲音了。

  楚:您大學裏學的是俄語,當時感覺吃力嗎?

  魯:湖北人學俄語,有幾個非常大的難關。一個就是有幾個音發不好,比如前後鼻音、捲舌平舌;還有就是不會彈舌頭。那時候我學得很辛苦,但既然上了大學,就不能浪費機會。因爲你已經實現了第一個夢想,那就要繼續追夢,這個過程肯定很困難,但必須堅持下去。

  楚:您剛纔開玩笑說,“蘇聯解體了,一下子有十幾個國家需要大使,學俄語的就緊俏了”。但能在關鍵時刻擔當重任,肯定是您一直以來都表現很突出。

  魯:我上學時的成績是很好的,他們選人肯定是要挑一些尖子生。所以我常和現在的孩子們說,如果你也想當外交官,一定要把外語學好,把德育學好,這是你們圓夢的第一步。

  B:個人夢想要與祖國命運結合

  楚:外交官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職業,我們通常只會注意到它的光鮮面,卻不知它的苦處。

  魯:基本上,高級外交官往往只出現在聚光燈下,展示的是他們光鮮的一面,但其實也有另外一面,就是與親人的別離。外交這個職業,要肩負着爲國家、爲民族服務的重任,所以小家必須服從大家,很多外交官身上都發生着與親人長期別離的故事。比如我父親過世時,我就在國外不能回來,當時只能對天一拜,當了“不孝之子”,因爲你是外交官,你不能隨便離開你的崗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外交官也是一個奉獻的職業。

  楚:您出任土庫曼斯坦大使時,對當地的自然條件有心理準備嗎?

  魯:出國前,我和母親說我要去土庫曼了,她聽了好幾遍都沒聽懂,我就說:“就是去一個很土、很苦、很慢的地方了(笑)。”說句玩笑話啊,當我真正到了土庫曼時,我感覺像是古代被流放了一樣,那裏的條件真的超乎預期。但既然來了,再艱苦也要堅持,我這個人就是很樂觀,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找到快樂的因素。有時候我夫人都說,“你這個人是不是沒有不痛快的時候?”我說:“你看,你偶爾跟我發脾氣的時候,我就想,既然選擇了你,那我就要接受全部的你。那這麼一想,還有什麼好不痛快的?”

  楚:所以您是帶着這股樂觀的勁頭,促成了中國引進土庫曼天然氣。數據顯示,他們每年將向中國提供4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相當於我國年產量的一半。您做成了一件大事!

  魯:這件事做成了,我確實很高興。國家派我去了那裏,我就發現,他們能源多,而咱們正好缺這個,前前後後5年,我參與了全過程,幾經波折,最後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件事我總結起來,就是人追夢也好、立志也好,不能胡思亂想,一定要與時代結合,與祖國命運結合,這樣,你的夢想纔有意義。

  C:在海外工作最愛聽《洪湖水浪打浪》

  楚:您認爲,現在年輕一代的外交官,工作難度是不是比您那時候小一些?畢竟咱們中國越來越強大。

  魯:確實,外交官在外國工作條件的好壞,與國家發展的狀況有密切關係,現在的年輕外交官比我們那時候條件更好,因爲他們有祖國的發展來撐腰,自信多了,腰桿子更硬了,他們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因爲別人聽得進去你說的話了。

  楚:也就是在全世界交朋友越來越容易了。

  魯:朋友是越來越多,但要堅持市場規律,堅持相互合作,互利共贏,這樣纔能有持久的合作。過去,我們說外交要“韜光養晦,有所作爲”,現在呢,要更加突出“有所作爲”。隨着我們國家在世界上的分量增加了,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也日益增強,我們承擔的國際義務和國際職責應該相應增加,所有,有些地方需要我們“有所作爲”。

  楚:聽說您在海外工作時,最愛聽《洪湖水浪打浪》,這個習慣還保留着嗎?

  魯:(笑)是的。隨着年歲的增長,在外國工作時會越發地想念自己的國家,具體表現就是思念咱們的文化。平時打開電視,播的東西都是離你很遠的,但一聽到與咱們文化有關的東西,就會很有感情。我這個人特別喜歡楚劇、漢劇,尤其喜歡楚國文化,有時候在外國一聽到楚國文化或者黃鶴樓的東西,就高興得不得了。《洪湖水浪打浪》那時候還是在卡帶裏放,我百聽不厭。所以現在只要有與湖北文化相關的事情需要我出力,我義不容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