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天邊似在眼前 是一個年輕人過去對遠方的憧憬,曾經我看著遠方彷彿就在我的面前,我想抵達,去實現那個關於遠方的夢想。

看著天邊死在眼前 是一個年輕人現在對遠方的失望,現在我抵達了遠方,來到了當年渴望的天邊,我的心卻死了,孤獨的遠方比不上有所愛之人的故鄉。

這首歌我聽了有近一年,被抖音帶火了之後彷彿自己的珍寶被別人奪走,這首歌的歌詞一定要有經歷的人聽了才明白它的字字扎心。


起初聽到這首歌以為是由小說改編而來,一直認為是"死",後來看到是"似"竟然有些失望


為什麼想改成「死」

因為同音嗎

改了之後意思完全不一樣了吧


卞之琳於一九三五年寫就的精短小詩《斷章》,就所有詩歌讀者來說無人不曉。全詩兩節四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解讀《斷章》時,首先要抓住的是標題,該標題與李義山的那些《無題》詩的標題不同, 「無題」為題雖也能給解讀一些思路上的啟示,但終究太過朦朧,而「斷章」卻是解讀《斷章》的金鑰匙。「斷章」即「片斷」即「鏡頭」,事實上《斷章》一詩從文本結構看就是兩個或三個「片斷」「鏡頭」的一種簡單而巧妙的組合。作者所要傳輸給讀者的所有主旨、意蘊等信息全部融合在這組合的「鏡頭」中。讀者要提煉、解讀出這些信息,首先就要抓住標題「斷章」這把鑰匙。那麼,作者組合了幾個什麼樣的「鏡頭」?這些組合的「鏡頭」蘊含了哪些主旨、意蘊方面的信息?我們來具體解讀。解讀一:通過不同「鏡頭」,展現人生中的「巧合」此種解法將《斷章》整首詩理解為兩個「鏡頭」的組合,上下節詩各為一個「鏡頭」。上節詩「鏡頭」: (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值得注意的是,從詩歌文本、從上節詩的「鏡頭」看, 「(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只能說是一種巧合,絕不能說是有意為之。但在有些解讀者看來,這是「有意為之」,而不是「巧合」,比如有解讀者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其實不是看風景,而是在看樓上的人,而樓上的人也只是佯裝看風景,實際她在看『你』。你們兩人都以風景作為觀察對方的中介,並通過風景表達愛慕之情。」[3]按上述說法, 《斷章》是一首愛情詩, 「看風景人」是女的, 「你」是男的, 「你」為了看她(「看風景人」)特意跑到橋上去,她(「看風景人」)為了看「你」就「佯裝看風景」,如此「通過風景表達愛慕之情」。不禁要問: 《斷章》上節詩的詩歌文本與「鏡頭」中有哪一個符號說明了甚或是暗示了「你」是男的, 「看風景人」是女的?又從哪個地方看得出來他們在「表達愛慕之情」?事實上,「你」與「看風景人」都只是偶爾看看風景而已。不同的是「你」跑到橋上看, 「看風景人」就在房間往外看。對「你」對「看風景人」來說都只是一時一地的行為,誰有閑工夫天天跑到橋上去看風景呢? 「巧合」的是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進入了「看風景人」的視野,由於「帥呆了」再成為了其所看風景的中心。「鏡頭」所展示的根本就是社會生活中時有所見所聞的「巧合」而已。再看下節詩鏡頭: (當)明月裝飾了(即照著了)你的窗子(的時候),你裝飾了(即鑽進了)別人的夢。現實生活中當然有這種可能的情形:晚上當你睡在床上或坐在窗前時,發現月光照在你所在房間的窗子上,而此時另外一個人在某個地方正做著夢,夢見的人恰好就是你解讀二:通過不同「鏡頭」,抒寫人生中的「不可知」人生中有太多的「不可知」。此「不可知」即「不能知道」。就是如此。卞之琳在《斷章》中通過上述兩個「鏡頭」高度概括地抒寫了人生中的「不可知」。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樓上那個「看風景人」在把「你」當作風景看,這個情況「你」怎麼可能知道?事實上,欣賞風景只能遠距離進行。當月光照在你房間窗子上的時候,你正在別人夢裡,別人正在夢見你,這個情況當時你怎麼可能知道?所以說《斷章》正是通過不同鏡頭抒寫了人生中的「不可知」。解讀三:通過不同「鏡頭」,刻畫人生中的「無可奈何」人生中的「無可奈何」可以說是每個人的體驗,對這一切你只能別無選擇地接受,你如果試圖反抗,最終只能徒嘆奈何。宋代詞人晏殊也深刻認識到了人世間的「無可奈何」,所以發出了他那千古浩嘆「無可奈何花落去」 (《浣溪沙》)。當代詩人卞之琳在經歷了種種挫折後也充分認識到了人生中的種種「無可奈何」。與晏殊不同的是,他不是直接發出「無可奈何」的浩嘆,而是不動聲色地通過小詩《斷章》中的三個鏡頭,概括地將人生中的「無可奈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出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