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號淺水炮艦

紅色活化石——人民海軍早期序列中的原川江炮艦

“嫩江”艦原爲英國海軍揚子江艦隊炮艦“獵鷹”號,1931年5月18日在英國亞羅造船廠下水,隨後被拆成大件運抵中國,委託海軍江南造船所組裝,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艦退往重慶躲避戰火,英國政府隨後考慮本國難以對該艦進行補給和支持,決定將該艦贈送給中國政府,1942年3月17日該艦被正式移交給中國海軍,改名“英德”。1942年12月“英德”艦成軍,編入第二艦隊,因一直停泊在重慶日機轟炸半徑之外的江面待機,該艦得以倖存到抗戰勝利。1948年該艦列編江防艦隊,調防湖北沙市至宜昌江段。1949年11月30日該艦在重慶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1950年5月18日,該艦抵達南京,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改名“嫩江”,後編制改爲吳淞要塞區水警處,1952年改在淞滬基地水雷大隊,1955年調整至海軍掃雷艦第四大隊。1958年10月8日該艦從人民海軍退役。

排水量:372噸

主尺度:45.72米×8.76米×1.83米(長、寬、喫水)

動 力:2座齒輪式透平蒸汽機,2座海軍部型水管鍋爐,雙軸推進,2250馬力

航 速:15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1門,96式25毫米機關炮2門(推測)。

“怒江”號淺水炮艦

紅色活化石——人民海軍早期序列中的原川江炮艦

“怒江”艦原爲英國海軍揚子江艦隊炮艦“塘鵝”號,1907年在英國亞羅造船廠開工,1908年下水,隨後被拆成大件運抵中國,委託海軍江南造船所組裝,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艦退往重慶躲避戰火,英國政府隨後考慮本國難以對該艦進行補給和支持,決定將該艦贈送給中國政府,1942年3月17日該艦被正式移交給中國海軍,改名“英山”(同級艦“海燕”號滯留在上海黃浦江,因拒絕向日軍投降最終被擊沉)。1942年12月“英山”艦成軍,編入第二艦隊,因一直停泊在重慶日機轟炸半徑之外的江面待機,該艦得以倖存到抗戰勝利。1948年該艦列編江防艦隊,調防湖北沙市至宜昌江段。1949年11月30日該艦在重慶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1950年5月18日,該艦抵達南京,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五艦隊,改名“怒江”,其後艦史不詳,推測和“嫩江”艦一同退役。

排水量:310噸

主尺度:56.39米×8.84米×1.3米(長、寬、喫水)

動 力:2座齒輪式透平蒸汽機,2座亞羅型水管鍋爐,雙軸推進,2250馬力

航 速:16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2門,HO-103型12.7毫米機槍6挺(推測)。

“贛江”號淺水炮艦

紅色活化石——人民海軍早期序列中的原川江炮艦

“贛江”艦原爲英國海軍揚子江艦隊炮艦“磯鷂”號,1933年6月6日在英國桑尼羅夫特造船廠下水,隨後被拆成大件運抵中國,委託海軍江南造船所組裝,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艦退往重慶躲避戰火,英國政府隨後考慮本國難以對該艦進行補給和支持,決定將該艦贈送給中國政府,1942年3月17日該艦被正式移交給中國海軍,改名“英豪”。1942年12月“英豪”艦成軍,編入第二艦隊,因一直停泊在重慶日機轟炸半徑之外的江面待機,該艦得以倖存到抗戰勝利。列編江防艦隊,1948年被部署在長江下游,1949年4月23日林遵率海防第二艦隊部分軍艦起義時,該艦因機械故障被遺棄在鎮江附近江面,後被解放軍俘虜,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一縱隊。1950年4月23日該艦列編華東軍區海軍第五艦隊,改名“贛江”,推測因艦況不佳,數年後即退役。

排水量:185噸

主尺度:51米×9.35米×0.63米(長、寬、喫水)

動 力:2座往復式蒸汽機,1座海軍部型水管鍋爐,雙軸推進,600馬力

航 速:11.25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1門,96式25毫米機關炮1門,HO-103型12.7毫米機槍4挺(推測)。

“太原”號長江炮艦

紅色活化石——人民海軍早期序列中的原川江炮艦

“太原”艦原爲美國海軍揚子江艦隊炮艦“威克”號,1927年12月28日竣工於海軍江南造船所,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當天在上海向日軍投降,12月15日編入日本海軍支那方面艦隊上海根據地隊,改名“多多良”,日本戰敗後於1945年9月在南京被中國海軍接收,以山西省省城太原來命名爲“太原”號,列編在第二艦隊/江防艦隊,部署在長江下游,1949年4月23日參加了海防第二艦隊的起義行動,加入解放軍,但在5月4日,該艦在採石磯江面被國民黨空軍飛機炸沉。

排水量:370噸

主尺度:48.59米×8.25米×1.55米(長、寬、喫水)

動 力:2座立式三缸三漲往復式蒸汽機,1座桑尼羅夫特重油專燒水管鍋爐,雙軸推進,1950馬力

航 速:12.5節(最大)

武 備: 96式25毫米機關炮3門,九三式13毫米機槍3挺,九二式7.7毫米機槍2挺。

“舞鳳”號淺水炮艦

紅色活化石——人民海軍早期序列中的原川江炮艦

“舞鳳”艦原爲葡萄牙海軍炮艦“澳門”號,1910年在英國亞羅造船廠竣工,建成後運往澳門地區服役,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爲加強廣東、香港地區的內河防禦,日本政府和葡澳當局協商,於1943年將該艦購買,編入日本海軍,改名“舞子”,隸屬第二遣支艦隊。1945年日本投降後,該艦在廣州被中國海軍接收,更名“舞鳳”,列編廣東江防炮艇隊,後改屬海岸巡防第四艇隊。1949年10月14日因解放軍進軍廣州,該艦艦長李皋於10月20日發動起義,率該艦加入解放軍,更名爲“舞鳳3-522”,後編入廣東軍區江防司令部,其後歷史不詳。

排水量:133噸

主尺度:36.5米×6米×0.6米(長、寬、喫水)

動 力:2座立式三缸三漲往復式蒸汽機,2座亞羅水管鍋爐,雙軸推進,250馬力

航 速:11.8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2門(推測)。

“湘江”號長江炮艦

紅色活化石——人民海軍早期序列中的原川江炮艦

“湘江”艦原爲日本海軍炮艦“鳥羽”號,1911年7月7日在日本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開工,11月7日下水,11月17日竣工,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該艦在上海蔘與擊沉了英國炮艦“海燕”號,俘虜了美國炮艦“威克”號,1945年日本戰敗後,該艦在南京被中國海軍接收,更名“永濟”,列編在海軍第二艦隊/江防艦隊。1948年該艦在湖北江陵郝穴鎮成功阻擊了試圖渡江的解放軍,因此更名爲“郝穴”。1949年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該艦隨江防艦隊西撤到四川萬縣,11月28日該艦奉命和“永安”艦一起護送運載陸軍前往忠縣的民生公司商船時,艦長李世魯發動起義控制該艦,隨後該艦經過和沿岸的國民黨軍交火後安全抵達解放區巴東,加入解放軍,後被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一縱隊,1950年4月23日該艦被改名爲“湘江”,其後艦史不詳,推測在五十年代末退役。

排水量:250噸

主尺度:56.4米×8.23米×0.79米(長、寬、喫水)

動 力:3座立式雙缸雙漲往復式蒸汽機,2座ィ號艦本式燃煤水管鍋爐,三軸推進,1400馬力

航 速:15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1門,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1門,96式25毫米機關炮2門,九三式13毫米機槍4挺(推測)。

“閩江”號長江炮艦

紅色活化石——人民海軍早期序列中的原川江炮艦

“閩江”艦原爲日本海軍炮艦“勢多”號,1922年4月29日在日本播磨造船所開工,1923年6月30日下水,隨後被拆解送往中國,由上海東華造船廠負責合攏。竣工後一直部署在長江。1938年12月10日在長江嶽州段支援陸軍作戰時被中國海軍佈設的水雷炸掉了整個艦艏,隨後該艦以倒車的方式退往上海,由江南造船所修復。1945年日本投降後該艦被中國海軍接收,改名“常德”,編入海軍第二艦隊/江防艦隊。1949年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後,該艦隨江防艦隊大部撤往重慶,11月30日解放軍進駐重慶,該艦於12月1日宣佈起義加入解放軍,被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一縱隊,1950年4月23日該艦被更名爲“閩江”,列編在吳淞水警區,1952年編入淞滬基地水雷大隊,1955年調整至海軍掃雷艦第四大隊。推測在五十年代末退役。

排水量:338噸

主尺度:57.9米×8.23米×1.02米(長、寬、喫水)

動 力:2座立式三缸三漲往復式蒸汽機,2座ロ號艦本式煤油混燒水管鍋爐,雙軸推進,2100馬力

航 速:16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1門,96式25毫米機關炮1門,九三式13毫米機槍1挺,HO-103型12.7毫米機槍2挺(推測)。

“珠江”號、“烏江”號長江炮艦

紅色活化石——人民海軍早期序列中的原川江炮艦

二艦原爲日本海軍“熱海”號和“二見”號炮艦,“熱海”艦於1928年11月6日在日本三井玉野造船所開工,1929年3月30日下水,6月30日竣工;“二見”號於1930年2月28日竣工於日本藤永田造船所。竣工後一直在長江水域活動,1945年日本戰敗後由中國海軍在南京接收,分別更名爲“永安”、“永平”,列編海軍第二艦隊/江防艦隊。1949年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永安”艦被留防在四川萬縣,11月29日該艦和“郝穴”艦一起起義,由忠縣下駛,一路同沿岸國民黨軍隊交火後進入巴東解放區加入解放軍。“永平”艦則先和江防艦隊各艦一起退往重慶,隨後在12月1日宣佈起義加入解放軍。二艦都被編入華東海軍第一縱隊,1950年4月23日被分別改名爲“珠江”和“烏江”。“珠江”後曾列編在人民解放軍海軍淞滬水警區護衛艇二十一大隊,定舷號229。“烏江”艦其後艦史不詳,二艦推測在六十年代末退役。

排水量:205噸

主尺度:45.3米×6.79米×1.13米(長、寬、喫水)

動 力:2座立式雙缸雙漲往復式蒸汽機,2座ロ號艦本式煤油混燒水管鍋爐,雙軸推進,1200馬力

航 速:16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1門,96式25毫米機關炮2門,HO-103型12.7毫米機槍3挺(推測)。

“涪江”號長江炮艦

紅色活化石——人民海軍早期序列中的原川江炮艦

“涪江”艦原爲日本海軍“隅田”號炮艦,1940年5月31日竣工於日本藤永田造船所,是二戰期間日本設計的最新式的長江炮艦。日本戰敗投降後,該艦停泊在上海,1945年9月被中國海軍接收,更名爲“江犀”,列編在海軍第二艦隊/江防艦隊。1949年該艦被暫借給海防第二艦隊,部署在湖口以下的長江下游江段佈防,當年4月23日該艦參加了海防第二艦隊部分軍艦的起義行動,參加解放軍,編入華東海軍第一縱隊。9月19日被尋找起義軍艦“長治”的國民黨空軍飛機炸傷,幸而未沉。1950年4月23日該艦改名爲“涪江”,編入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吳淞獨立水警區,後編入人民解放軍淞滬水警區護衛艇二十一大隊,定舷號228,推測在六十年代末退役。

排水量:304噸

主尺度:48.5米×9.8米×1.2米(長、寬、喫水)

動 力:2座艦本式齒輪透平機,2座ホ號艦本式重油專燒水管鍋爐,雙軸推進,2200馬力

航 速:17節(最大)

武 備: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1門,雙聯裝93式13毫米機槍1座,HO-103型12.7毫米機槍3挺(推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