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元旦,中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圖/翻攝自微博)

▲1979年《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圖/翻攝自微博)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自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日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等言論後,成為兩岸最大話題。《人民日報》海外網於5日發布社評指出,兩岸「必須談統一」,「臺灣是中國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無法改變」,和平統一之後,「臺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

社評指出,兩岸分隔太久,70年悄然溜走,「青蛙習慣了溫水,以拖待變成了常態」。有的人不談統一,是覺得兩岸問題太複雜、太難解;「有人怕談統一,是因為一些政治勢力的長期污名化下,統一竟儼然成了『禁忌』和『票房毒藥』,卻忘了守正方能安身」。有的人拒絕談統一,則是因為困於人造的冷漠和敵意,「因為數典忘祖,拿『臺獨』當飯碗,鐵了心挑唆分裂、販賣仇恨,卻不顧天理昭彰報應不爽。」

▲▼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談話。(圖/路透)

▲習近平2日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談話。(圖/路透)

「我們必須談統一,因為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社評指出,「臺灣是中國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無法改變,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無法阻擋。兩岸同胞要做順天應人的智者,而非逆勢而動的愚者。」

且「臺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社評表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體現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華智慧,既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又有利於統一後臺灣長治久安。」

「大陸有足夠的善意和誠意,願意和臺灣同胞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社評提到,「一國兩制在臺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臺灣同胞利益和感情。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臺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

社評指出,「和平統一之後,臺灣將永保太平,民眾將安居樂業」,因為「有強大祖國做依靠,臺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在國際上腰桿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