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gar  

自从去年在美国开露营车大旅行,途中发生先生与女儿吃甜食后情绪大爆走,「糖」已被我列入管制物品,而描述事件过程的两篇文章 [今天,我把甜食全丢了!] [戒糖报告:有糖没糖差很大]也引来很大回响。许多网友表示从不知道糖这么可怕,也有不少人早就意识到糖的影响并采取行动,少部分人则抱持怀疑态度,认为糖并非十恶不赦。

 

看著各方留言,我不断思考应如何看待「糖」,尤其在孩子的饮食教育上,我们究竟应该全面禁绝?或是有条件开放?我深知让孩子完全不沾糖很难做到,在这个处处是糖的时代,姑且不论零食或甜饮,连水果糖份都非常高,致瘾程度与糖果差不了多少(曾有网友分享,说他的孩子平常不吃零食,然而还是不爱吃正餐,但饭后水果却是秒杀;也有朋友的孩子,吃正餐时都要妈妈喂,但吃水果时却迫不及待自己动手、狼推虎咽连皮都想吃掉。)。此外,我也听过一些例子是小时候被完全禁止吃糖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想吃,当他们有能力自己去购买时,反而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全面禁绝似非良策,与其不附理由全面禁止,我认为不如明白解释并有条件开放

 

如果无法完全杜绝孩子吃糖,我们如何在幼儿时期给予教育,让他们带著清晰的判断力,走长长的人生饮食路呢?

 

父母必须先认识「糖」,再跟孩子沟通吃糖的后果,与孩子一起实验吧!

 

关于吃糖这件事,我认为首要工作是父母必先理解「糖」在人体内的作用、影响、及过量摄取时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如果父母自己都不懂糖,就无法说服孩子不吃糖。陈俊旭博士的《吃错了,当然会生病》及赖宇凡治疗师的《身体平衡,就有好情绪》二书对糖的影响均有著墨。陈俊旭博士直言:糖是合法的毒药,容易让人上瘾;赖宇凡治疗师也清楚解释摄取过多的糖对生理及情绪产生的各种影响。

 

大部分的人应该都知道吃太多糖可能导致的后果,然而由于完全不吃实在太痛苦,且身体一时也没甚么病痛,便得过且过。更何况,大人们很难抵抗孩子吃糖时开心的模样(瞧她们舔冰淇淋时一脸满足的模样),很容易就顺应孩子而心软。我也是历经两次戏剧化事件后,才真正认清糖的威力,之后才逐步建立自家的甜食规范。

 

如果专业文章说服不了各位,不如亲手做个实验吧!仔细观察孩子吃糖(包括各种糖果、甜食、甜饮、水果等)前后的变化,他们肢体动作是不是变大?情绪是不是变得特别开心(但没多久又转为暴躁)?是不是吵著不想睡觉或亢奋完后倒头就睡?是不是想一吃再吃停不下来?相反地,如果孩子没碰糖,他们是不是情绪较稳定且能讲理?是不是能专心做一件事而不是跑来跑去?是不是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胡乱捣蛋?只要仔细观察,我们都能看出糖在孩子身上的作用。

 

这个吃糖实验应该邀请孩子一起做,让他练习观察自己吃糖之后的行为及情绪变化(例如我女儿就很清楚发现自己吃糖以后会很兴奋,而且肢体动作会变很夸张,有时还会爆走)。几次观察下来,相信孩子也能察觉糖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当他体验过「失控」的感觉,才能在「一时之快」与「接下来的后果」间自我衡量,从而能自主决定应该怎么做。要说服孩子,就要让他有亲身体验的机会,光用说的很难让孩子打从心底认同。

 

立下「糖」的饮食规范,且父母与孩子必须共同遵守

 

当我们与孩子都充分认知「糖」的影响后,接下来父母应确立「糖」在饮食中出现的比例、份量与时机,并立下合理规范,让孩子在一个可预期的情况下才可吃糖。在某些事物上,孩子是无法自我控制的(例如吃甜食),此时如果父母能适当给予规范,孩子其实很乐意有外在规范来协助自己克制欲望。

 

先说明一下,我要说的「糖」不仅限于一般认知的糖果、零食、甜饮等,还包括水果。虽然一般认为应多吃水果,然而现代水果都经过改良,甜度糖分都太高,平常不能吃任何甜食的孩子可能会非常爱吃水果,结果同样产生吃糖爆走现象。有一次,我在晚餐后给女儿吃一颗很甜的百香果,二十分钟后,她在房子里跑来跑去,吵著不要洗澡不要睡觉,搞得我跟她都受不了。其实水果里所含的营养成分青菜里都找得到,不吃水果其实没甚么大不了,大家都太强调水果的重要性,却忽略水果会排挤掉掉孩子吃青菜的欲望。我真心认为,甜的东西适可而止就好。

 

我们可以依据日常生活及实际执行的可能性,订定何时可吃糖、吃多少糖,与孩子解释并沟通后,共同遵守。每个家庭可能会有不同的「糖规」,如何吃、吃多少也因人而异,经过多次惨痛经验后,我家目前的糖规是这样的:

 

*晚上六点以后不吃任何甜食(包括水果)。

*如果要吃甜的,必须是在大量活动之前,例如走路、运动前(如此可确保糖会立刻被烧掉而不是留在体内乱窜),比较好的时机通常是早饭后或午觉醒来后。

*平日糖果绝对不允许,只有在过年过节及生日时可吃一根棒棒糖(如果有人送糖果,我会感谢对方并收起来,等到节日时再让她自己挑一两个来吃)

*凡是甜食,份量一定是节制的(包括水果),至于实际份量则必须亲自实验,以「吃完后不会爆冲」为指标。

 

父母在给予甜食时应怀著谨慎的心情,并仔细观察吃了该甜食后的变化。当孩子吃完某甜食,变得情绪不稳定,或一直吵著还要吃,此时就应该知道她又要上瘾了,应马上停掉该甜食(或减少份量)。例如上星期,我在传统市场买到「香蕉饴」,女儿超爱吃,吃了一个还要一个,然而吃完后她变得很不讲理、脾气暴躁,还一直问我还有什么甜的可吃,我立刻知道「香蕉饴」是地雷食物,以后不买了。

 

规范订下来后,接下来就是要合理地执行。说好不能吃的时候绝不给吃(温柔且坚定地告诉他),但当可以吃的时候,即使孩子忘记,父母也要主动给他,让他知道父母是尊重这个规范的,他也因此能尊重这个规范。这点很重要,当父母「说到做到」,孩子才能心服口服地遵守约定。教养孩子最忌讳欺骗与敷衍,当孩子看到糖想买,不如先跟他约法三章,说「我们可以买,但是要留到节日或生日时再吃,如果吵闹,那么节日时就不能吃」,那么他一定会想办法忍住,并期待那天的到来,且更能享受耐心等待的成果。

 

女儿从「吃糖」学习到的事

 

延迟享受

 

历经美国吃糖爆走事件及无数次吃甜食实验后,女儿很清楚甜食对她的影响,对于立下的糖规,她甘之如饴地接受并遵守。她知道平常不能吃糖果,所以十分期待生日的到来。某次她看到一支可爱的透明蓝色爱心棒棒糖,一直喊著要买来等生日时吃,我如她所愿买来放著。一个多月过去了,我根本忘了棒棒糖的存在。女儿生日的前几天,一个阿姨拿了一小包水果软糖送她(内有两小颗软糖),我看她脸上洋溢著笑,一时心软说:「妳想吃可以吃啊!」,没想到,她竟然回我:「不要!我要留到生日的时候再吃!」,回家后,她更改口说生日时要把软糖送给马麻跟阿嬷,她要吃一个多月前买的那支蓝色爱心棒棒糖(而不是全部都要)!

 

突然发现,她就这样不知不觉学习到「延迟享受」的美妙。她知道妈妈说生日时可以吃就一定可以吃,而且还陪她去买,并帮她好好保管,她喜欢这样的秩序感,于是,在约定不该吃的时候,她宁愿不吃,主动遵守规范,来犒赏耐心等待的自己。这才发现,当父母立下适当规范并合理执行(不完全禁绝,而是有条件开放),孩子能在规范中感到安心(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必须等到条件满足了才能吃),从而能从期待奖赏到来的心情中,学习延迟享受,这是实行糖规以来始料未及的收获。

 

自我察觉糖的影响

 

此外,女儿现在也能观察到糖对自己的影响。每当她吃了点甜食开始情绪亢奋、蹦跳捣蛋、或兴奋到不想睡觉时,我就问她:「ㄟ?妳是因为吃了糖吗?」,一开始她会否认,渐渐地,她会开始承认的确是因为吃糖产生的后果。某次我们跟女儿的同学及妈妈一起吃麻辣锅,饭后,小同学吃了两颗百香果、一颗柳橙、几片芭乐,而女儿喝了一杯西瓜汁、吃了一个梅子果冻及两个手工鲜奶酪,没多久,两个小人很兴奋地玩了起来,尖叫、大笑、在长沙发上翻爬、吐口水,突然听到女儿说了一句:「ㄟ,我们是不是因为吃了糖,所以现在变得很兴奋啊?」。

 

不用我提醒,她自己很清楚自己失控的状况是因为吃了糖。出了餐厅,他们玩到一路在骑楼地上滚,进了捷运站,两人还去拍打捷运路线图电箱,正值下班时间人潮汹涌,一路上看管这两个仿佛喝醉酒的小人,回到家,我都烧声了……

 

当天回家后,我把自己的观察与她分享,她也承认自己处于「发疯」状态,于是我们一致同意不能吃这么多甜食。当孩子有机会学习觉察并亲身体验吃糖后的变化,清楚认知糖带来的影响,此时要说服他们别吃(或别吃太多),就变得非常容易,因为没有人喜欢失控的感觉。

 

味觉改变,不再喜欢过甜的食品

 

减糖运动开始后,女儿的味觉也被校正回来了。她不再嚷嚷著要吃软糖,反而碎念冬瓜茶太甜不想喝、布丁底下的焦糖太甜不想吃。她能耐心等待节日到来,在规定时间以外主动坚守不吃糖原则。我知道她还是喜欢甜甜的感觉,所以答应她每天上幼儿园前可以含两小粒柚子参(类似八仙果),有时我也会煮枸杞牛蒡茶或枸杞红枣茶给她喝,这样她就很开心了!由于学校会在午饭后供应水果,所以晚餐后我们也不吃水果,直接洗澡睡觉。偶尔她会跟我讨价还价,有时我也会心软,但那些少数的破戒都会立刻被导入正轨,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守著自家糖规,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女儿生日当天,她从早上一直等到傍晚,当好不容易终于吃到等了一个半月的蓝色爱心棒棒糖时,脸上的表情好满足好开心!她慢慢舔著棒棒糖,一个小时过去了,棒棒糖才吃了一半,她请我帮她包起来保管。当天晚餐,吃了糖的女儿又变得很暴躁不可理喻,坚持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例如某某碗不准我们放菜,某某汤匙不能拿来舀汤之类的),整顿晚餐吃得很没耐性。我提醒她:「妳是不是因为吃了棒棒糖所以变成这样啊?」,她没有说话。

 

生日宴至今一星期了,她没过问吃了那一半的棒棒糖到哪里去了。我想,她很清楚那根棒棒糖带来的后果,不吃也罢。

 

* 欢迎原文连结分享。未经同意,请勿任意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