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anne1225版權所有.jpg  

圖片來源:joanne1225

 

最近雜誌報導,曾任哈佛面試官20多年的林夏如指出,人格發展上,臺灣年輕人踏出去的腳步比較慢,臺灣社會太保護下一代,呼籲臺灣別當「媽寶島」到底父母在教導及保護跟愛中,箇中分寸要如何拿捏?林書煒在『拜託一定要幸福』中,分享其親身心得。

好的態度 纔有好的學習精神,跟孩子互動過程中,有父母會誤解管小孩就是在教小孩,教他就等於愛他,但我認為程度有點不同。

自己在教小孩過程中,不知不覺會受到父母影響,從小跟父母出門,他們會重視有沒有跟長輩們問好,有沒有禮貌。有時會想在家寫功課不想出門,但不行,全家都要一起出門,且要開開心心,不能心不甘情不願,若擺臉色,我爸爸就非常不能接受,有時免不了捱揍!

事後回想起來,我爸爸堅持的也不是沒有道理,所以我教女兒時,也覺得態度很重要,跟學歷沒有絕對關係,有好的態度,有好的學習精神,比什麼學校畢業還重要。

泠泠六歲多,我們一起洗澡,水忽然變冷,泠泠就變得不耐煩,大聲說:「妳趕快拿熱水來」,一直發脾氣,她只覺得自己很冷,很委屈,並沒有考慮媽媽一樣也很冷。當下我覺得很難過,父母都是以小孩為優先,但我不希望她眼裡只有自己,不替別人著想,凡事都以自己為優先。

後來又為了喫東西,父母太習慣把好東西都留給孩子喫,她太習以為常,想喫什麼,就一定要喫到。泠泠同學生日送她軟糖,我不知情下拿了她最愛的綠色軟糖,當下女兒就大哭起來,說她很喜歡綠色的糖,我喫了就沒有了。可是明明還有其他顏色的糖,綠色糖也還有兩顆。

我放著她繼續哭,不理她,十分鐘以後她停了。我問她為什麼連一顆糖果都不肯分享給媽媽呢?接下來我當著她的面把整桶糖果倒掉。我跟她說,大家都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她喫,為什麼不珍惜別人對你的好,都覺得理所當然,有些東西爸爸媽媽也都很喜歡,會留給你是因為愛妳,想讓妳開心,妳有想過什麼東西會讓爸爸媽媽快樂嗎?

處罰方式重點為是否能學到東西,我不知道一個七歲孩子有沒想過這個問題,但我覺得現在就應該讓她開始思考這件事:希望她能學著體貼別人多一點,能割捨一些自己很愛的東西。把糖全部倒掉,是最令女兒傷心的處罰方式了,處罰孩子方式很多,重點是哪一種方式能讓孩子學到東西。

教小孩有前奏和序曲,前奏就是先告訴她是什麼場合,會遇到什麼人,讓她心理準備,否則搞不清楚狀況,如何期待她很聽話很乖呢。序曲是出去玩時「今天六點前就要回家,因為有重要的事」,否則孩子正玩得開心,當然很難接受、不聽話,然後父母就抓狂,小孩就會覺得莫名其妙。

什麼是教,什麼是愛,要分清楚,打罵或處罰不是萬能,怎的樣的教纔是愛,要從跟孩子互動中慢慢找,父母要好好去找出教和愛的關連性,讓孩子瞭解,我們這樣教,其實是愛他們的一種方式。

圖片6.png  按圖片查閱詳細書籍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