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雲計算不只是一個工具、一項技術,也是一種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範式,可以對各個產業進行全新賦能,從過去到未來也許不是線性的,可以通過雲計算等新技術創造新的遊戲規則,實現“換道超車”。

工作人員說“請打開電視”,音箱回覆“馬上爲您打開電視”,電視屏幕瞬間閃亮……在位於北京望京的阿里中心,工作人員向我們展示了智能音箱的技術功能。這樣一個智能音箱,可以與更多家用電器實現智能連接,形成服務於智慧家庭、智慧酒店、智慧養老的生態體系。而其中關鍵,就是雲計算平臺。

簡單理解,雲計算就是大數據的處理平臺。大數據不會自動產生價值,通過雲計算處理、分析之後才能創造價值。在阿里雲採訪,我們才發現,雲計算並不神祕,其實一直在身邊。2018年天貓“雙11”期間,智能海報設計機器人“鹿班”爲20萬商家設計近600萬張圖片;12306網站把訪問量最大的查詢業務分擔到阿里雲上,查詢能力可以達到每秒40萬次。而在滿眼蔥蘢的生菜種植大棚,雲計算系統根據農作物情況實時調整水肥用量,既節約了水資源,也提高了種植效率。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鬆談到,互聯網創新發展與新工業革命形成歷史性交匯,互聯網開始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延伸。通過雲計算,可以用消費端的大數據逆向優化生產端的產品製造,實現規模化的柔性生產、定製化生產。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前夕,主辦方發現無法在短時間內生產出超大批量的吉祥物,正是通過阿里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迅速整合30多家製造商,趕製完成了數十萬個世界盃吉祥物。由數字技術和雲計算連接起來的消費端和生產端,其交互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動態的、實時的,消費端的反饋可以隨時隨地傳遞到生產端,從而以消費升級帶動供給升級、製造升級。

在阿里雲參觀,“線”是一個貫穿現實與虛擬的意象。在數據中心,我們看到一根根網線將服務器連成整體;在展示臺上,我們看到虛擬的線把無數節點連成網絡。這就像雲計算的一個隱喻。未來經濟將不斷數據化、智能化,而云計算正是數據化與智能化的基礎設施,是人工智能在各行業大規模應用的底座和橋樑。有這樣一個直觀的案例:一家石化企業通過雲計算對鍋爐的數百個參數進行分析與工業智能應用,在不增加物理設備的前提下,達到分鐘級別的動態參數優化,從而降低單位能耗。這一能耗降低的模式,可以逐步推廣到各種類型的工業鍋爐。可以說,雲計算不只是一個工具、一項技術,也是一種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範式,可以對各個產業進行全新賦能。

阿里雲智能研究中心調研了上百家企業,對雲計算的賦能潛力有切身體會。研究人員舉了一個“反常識”的案例:申洲國際是一家服裝代工企業,在人們印象中似乎屬於附加值較低的產業,但得益於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賦能,對小批量、多批次的市場需求能夠實時響應,實現了高利潤、高增長和高市值。這說明,代工企業的未來不只有打造自主品牌一條路,還可以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提高生產效率,成爲“隱形冠軍”。雲計算帶來的是遊戲規則的改變,是全新的可能性。研究人員還列舉了更多的前沿應用,比如說,通過雲計算搭建虛擬實驗平臺,未來飛機製造、藥品製造等可以在虛擬環境完成檢測;比如說,未來隨着自動駕駛技術成熟,汽車的形態也可能發生新的變化。這都說明,從過去到未來也許不是線性的,可以通過雲計算等新技術創造新的遊戲規則,實現“換道超車”。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使得全球經濟格局重新洗牌,而云計算作爲數據化和智能化的基礎設施,正是抓住這輪機遇的重要內容。阿里雲展示的一張PPT意味深長:2018年全球前二十大互聯網企業中,目前中國擁有9家,幾乎與美國平分秋色。正如劉鬆所言,中國還有一個認知優勢,就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高速增長,讓中國人接受了“新即是好”的價值觀。未來已來,相信中國能夠更好地敲開數字經濟的大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