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馬偕上了一個有趣的心理課程!

IMG_1404.JPG

人生的歷練(Life experience view):

例如現在的同性戀婚姻議題:有沒有接觸這個族羣的經驗? 對他們的理解:如何理解同性戀的生活?與他們有沒有連結?

回想,生為一個人,與同性戀接觸最深刻的生命經驗。不是理論。

從人的角度來看: 我們如何看待眼前這個人? 覺知後,如何評估、判斷?

我們不可能兩眼空空。如何建構我們所看到的?

過去經驗所形成的基模(Schema)

如果看到穿的很辣的女人出現在特種行業區:特種行業?

阿嬤穿短裙:會覺得很奇怪,但為什麼奇怪?

觀察路人的互動:我們如何看待?

我們如何看待人、事件、環境,影響我們如何看世界。

覺察到自己用什麼價值觀看世界。

固著個性:會對工作設限,出很多問題。

 

有個心理師自稱「多元性別心理師」:

什麼意思?

商業手法,想吸引特定族羣?

表達自己價值觀?

支持非主流?

他自己是多元性別?

 

彼此分享有關於自己生命中所接觸的同志:

心理師A:有一位好友是lesbian,傷心的透露也許自己不能結婚,之後會孤單老死。

心理師B:問到性向可否流動? 她高中一名女同學迷戀另一個很中性的女同學,但大學時交男朋友。

心理師C:朋友是一名女雙性戀:高中喜歡男生,認真關係是跟女的。

自己的感想:通常我們不太容易把自己放在一個與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的人的角度去看事情。最近表弟參加一場婚禮,說:「新郎怎麼看都帥,什麼時候換我穿上新郎裝」。如果要我試著從同志的觀點來看待同婚的話,我可以用自己的表弟當作一個想像:假如我的表弟是同志,我更能理解為何有些同志們會那麼迫切的想要爭取同性婚姻,因為就連我自己也很希望有一天看到表弟穿上新郎裝。

 

性向:男生女生,自己的性別認同,心理上的男性或女性。

性傾向:喜歡哪個性別的人,愛戀的感覺,性衝動的感覺。

 

後現代主義:

我們不可能全部都知道的。

但我們都喜歡在專家的角色,其實很危險。

向專家求助的人很容易忽略自己內在的歷程,「只要有人告訴我就好了」。

 

教小孩說實話的挑戰:

假如爸爸時常扮演黑臉角色,小孩說謊可能是因為怕爸爸如果聽到他不想聽的話,他會生氣。

以上對下的方法執行,容易產生隔閡。在青少年青少女叛逆期過度使用,會使關係破裂。

如何對話?

人很會講謊話。

小孩很會看人的臉色。

教也不對,不教也不對,覺知自己的部分。

現在社會環境快速變化,資訊多,很多小孩很早熟,很多時候已經不能用過去的兒童發展心理學模式。

兒童發展心理家:教導罰的方式。

每個小孩都一樣嗎? 一個方法對一個小孩也許有用,但對另一個小孩也許就沒用。 要看到人,看到這個人的生命。

要用自己內在去理解,不只是從旁邊的資訊。我們可以看到,這社會上有很多人是被左右的。

我們要用生命的交流去理解眼前的人,但同時也需要意識到,偏見不可能消失,因為我們自己過去的經驗就是自己生存的依據。我們都有自己的內在的生命故事。

醫病關係:我們如何互相看待對方會影響關係如何發展。

但是有些人真的是奧客,特別是難民性格的人。

覺知能力絕對是重要的:黑臉爸爸自己也需要做些調整。例如,講話不要那麼大聲,對方纔能輕鬆自在的與你溝通交流。

內化:自己想到的東西比較有用。別人跟你講的效果比較不好。

當孩子所做的與你原先設定的價值牴觸時,可以講故事:例如,「狼來了」。大野狼通常都是孩子裡面的第一個反派角色 (不過有些小孩也蠻喜歡反派角色的)

用例子比較貼近生活。

 

案例:

高中生男生,注意力不集中,有點亞斯。

目標導向的媽媽非常焦慮。

前兩次的工作對象不是在兒子,而是媽媽。

媽媽發現自己過去也是一樣,但過去的成功經驗是把自己設定一個框框,不讓時間就漂過去。可以試著教兒子這種方式。但兒子跟自己還是不一樣:他是男生,他很聰明,是天才型的,學業沒問題,還上一些大學的課。

媽媽認為兒子愛打電動,每日每夜。其實只有一兩個小時。

媽媽認為兒子都爬起不來,會遲到。兒子自己已經算好時間,不想浪費時間。不過還是有可能會發生失誤,例如遇到紅燈。

沒有生命連結時,你告訴他該做什麼都沒用。

諮商目的:讓對話儘量能夠形成。

案例的角度:考這些試要幹嘛?無聊。打電動還比較有挑戰。

這樣的孩子更合適非正統教育體制,例如出國。

當媽媽能建設新的理解時,焦慮就降下來了,不再用嘮叨轟炸孩子。

問題都還在,但出現了一些瞭解。

案例感覺到媽媽焦慮降低,自己也開始有辦法執行一些協調好的界線。

 

我們在解決什麼問題?

卡住、無法面對、生命的意義、活著沒意思、等等。

也有一些是沒辦法解決或做選擇的東西。

如何界定什麼是絆腳石? 影響生活品質?人際關係破裂?

 

醫病互動的問診:

這問題為什麼那麼影響你?

同理心:你喉嚨好紅喔,很不舒服喔?

傾聽,提供資源。

瞭解生活狀況。

聽什麼? 幫助diagnosis的東西?

期待與預設是什麼? 我們問問題時為什麼問這個問題?

什麼都是按照我們自己的設定去問,有可能會miss掉東西。不是隻是聽自己想聽的。

問解構(deconstructive questioning)的問句:問話打開故事的包裝,有助於瞭解故事是如何建構出來的,能瞭解說話者的想法、態度與做法。

不過我們需要先解開自己,因為我們都有被人家設定好的角色,例如醫師、心理師、等等。你的框框,他的框框,框來框去。

 

學習與進修:

學了,卻用不出來。

它必須要能夠回到你的生活,要不然都是別人的東西,那些大師們的東西。

即使我們有很多證書,但不一定能夠用出來,因為沒有被內化。有時候反而成為自己批判自己的工具。

瞭解自己想要的,不是人告訴你的,以及別人告訴你的價值、評價、成就。

這會影響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怎麼活下來。

是否要做符合大眾需求的醫師?心理師?設計師? 還是很有自己特色的?

有時候需要慢下來,做反思和整理。

後現代主義為什麼那麼希望去除專家的角色?

雖然我們常常聽到人說「把病人當作老師」,但體現在工作也不簡單,因為需要在真正的平等互動中抓到。有沒有辦法成功地跟他合作? Leader vs teamwork?

證書在把自己往高處推。

不是學到了一套諮商,然後就好像可以不斷的成功使用。哲學觀不代表學了就在我身上,自己可以運用,而是生活上不斷的反覆歷練,反思歷程。不是瞬間可以運用的。

讓我們想想在未來的二三十年要怎麼走這樣的路。

如何助人?不斷的去反思。

我真的清楚自己在做的是什麼呢?

不是隻是抓著一套東西不放。

觀察能力很重要,不是框在病人,而是看整個世界。

 

社會議題:

多元:不是去壓制其他的聲音,也不是讓一個聲音無限度的不斷擴張。

存在感唯一的危險:壓迫別人來成就自己的存在感。

 

自己的想法:

當我們尋找認同感與歸屬感時,是否會把自己貼上一個標籤? 我是基督徒、我是亞斯柏特症、我是同性戀、我是民進黨、自由黨、共和黨、等等?

人,是可以那麼簡單的就這樣的歸類嗎? 那麼選舉我選蔡英文,但我反對同婚,我又是什麼? 反對川普的共和黨成員是什麼? 我支持的黨派所說的每一件事我都認同,就因為我是xx黨,xx黨定義我是誰? 我是同性戀但我反對同性婚姻? 我是基督徒但我支持同性婚姻? 等等

我們是如何定義自己的? 我們是如何定義他人的?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全人,還是一個標籤?

這些框框與歸類,帶出的是人與人的連結還是分歧?

 

Narrative couple therapy:

Relationships

Relationships: multistories

Do not look for “health” “pathology” “quality”

Looking at the stories that are currently shaping a relationship, and seeking to facilitate a collaborative re-authoring process in which more suitable stories can be expressed and experienced.

 

Techniques:

Listening

Deconstructive Listening

Deconstructive Questioning

Externalizing Conversations

Naming the Problem and the Project

Unique Outcome

Developing Stories from Unique Outcomes

Time: Developing a History of the Present and Extending the Story into the Future

Reflecting

Documenting and Circulating New Stories

 

更多其他來源的資訊:

 

敘事治療強調尊重、瞭解個案的生命故事,諮商師與個案之間是一種合作的治療關係(OHanlon,1994),諮商師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專家」,諮商師的責任是去塑造尊重、透明與好奇的諮商環境(吳熙娟,2001),好讓諮商師進入個案生命,與個案一起「共構」(co -author)新的生命故事。   如同大部份的後現代治療師一樣,White1989)對於問題的成因、歷史較不感興趣,而較關注問題如何對家庭持續地產生負向影響。White會把焦點放在「獨特結果」(unique outcomes)上,強調過去的成功、例外經驗,這點與現實治療頗一致。White認為成功經驗可以提供人們連貫的感覺和生活的意義,當我們以新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經驗時,我們的生命就產生新的可能。   敘事治療將問題外化以後,接著透過精心設計的問話(White稱之為「相對影響的問話」,relative influence question),協助當事人去「評估」問題對其生活及人際關係的影響程度,進而刺激其改變的動機及可能性。(White ,1991   基本上,敘事治療把問題外化,亦即不認為人等於問題,自然不會對當事人做評斷或批評當事人。敘事治療的諮商師會透過一些「解構式的問話」,去揭發問題與與社會主要論述(主流價值)之間的關係,例如:「你從那裡學到以這種方式來維持你們的婚姻關係呢?」或「當你看到『猜疑』一直造成你們婚姻的障礙,這會讓你想到什麼嗎?還有誰的婚姻也被『猜疑』給破壞了呢?」這些問話,目的不在教導或灌輸,而是讓當事人注意到外在環境對他的影響。(易之新,民89   敘事治療強調用「欣賞」、「好奇」的眼光去「看」個案的生命,諮商師是用你的靈魂,進入到另一個人的生命故事,以一種專注凝神的態度傾聽個案生命,甚至到如癡如醉的地步,如同欣賞一幅最美麗的畫般(翁開誠,民90)。敘事治療相信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貴的(十分人文取向),它反對將生命「類別化」、「標籤化」,它認為生命多元的、真理也是多元的,沒有唯一的真理,因此每個生命都是一個「寶藏」,諮商的歷程,其實是一個個案引領諮商師進去其生命「找寶藏」的歷程。

https://yamol.tw/note_book.php?bsid=10461&noteid=15879

 

敘事的問話

 

放棄經驗的舊有想法,經驗不是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的儲存與喚起,

經驗其實是透過問話,與回答者共同撰寫經驗(Co-Author)

 

這種問話有五種形式 (Jill Freedman & Gene Combs;1996)

第一、 解構式的問話 (Deconstruction Questions)

第二、 開啟空間的問話 (Opening Questions)

第三、 較喜歡選擇的問話 (Preference Questions)

第四、 發展故事的問話 (Story Development Questions)

第五、 意義性的問話 (Meaning Questions)

 

第一、解構式問話:問話打開故事的包裝,有助於瞭解故事是如何建構出來的,能瞭解說話者的想法、態度與做法。

1. 這個影片使你對自己的...(失落、孤單、沮喪...)做出怎樣的結論?

2. 在你所處的情境下,你對你的...(失落、孤單、沮喪...)會採取什麼行動?

3. 在你所說的這些事,有沒有促成你生活中什麼特殊感受?

4. 是什麼阻擾你變快樂?

 

第二、開啟空間的問話:可以發展獨特的結果(Unique Outcome)或閃亮時刻。

1. 引導說故事的人尋找故事中的例外。

2. 如果...,那會怎樣?(假設經驗的問話)

3. 你現在的情形,你爸爸(祖母、老師...)會怎麼說?(觀點)

4. 你的情緒(失落、孤單、沮喪...)隻影響你的工作,還是影響了全部的生活?

5. 有沒有哪個時間你比較不覺得沮喪?(不同的時間架構)

 

第三、較喜歡的選擇的問話:

1. 這個觀念適合你嗎?為什麼?

2. 你覺得這是有用的做法嗎?怎麼做?為什麼?

3. 你覺得讓憤怒管理你的生活,還是讓你自己管理你的生活?

4. 對你而言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第四、發展故事的問話:

1. 回顧這件事,你認為轉折點是什麼?(過程)

2. 你一聽到這個消息,身體有什麼感受嗎?(細節)

3. 一年後你希望自已有什麼不同?(時間)

4. 有沒有什麼文化或情境因素,使你形成現在這樣的性格?(背景)

5. 誰會先注意到你已經克服恐懼?他會怎麼說?(人物)

6. 如果事情沒有發生,你會有什麼不同?(假設事件的問話)

 

第五、意義性的問話:為經驗的意義命名,也是建構出新經驗的意義,鼓勵人思索並體驗獨特結果、較佳方向和新故事經驗的意涵。

1. 這個新觀點讓你對自己有什麼認識?(意義與含意)

2. 身為處在這件事的當事人,這代表什麼意思呢?(特徵和性質)

3. 你認為是什麼動機使他採取那一步?(動機、期待和目標)

4. 為什麼這種新的想法比舊的想法更適合你?(價值觀和信念)

 

http://meg4477.blogspot.tw/2007/07/blog-post_19.htm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