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軍閥中另類,他作為一個大軍閥,卻沒有積蓄、沒有田產,晚年的吳佩孚生活清貧,更是靠著別人的接濟,甚至戲耍小日本而維持生計,最後他不願意賣國求榮而被日本人謀殺。

吳佩孚另類軍閥,是亮相《時代》雜誌封面的首位中國人,被《時代》雜誌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 」。吳佩孚為官幾十年,有過幾個省的地盤,傭兵幾十萬,但他一生堅持「不納妾、不積金錢、不留洋、不走租界」的四不原則。別的軍閥都是腰纏萬貫,而他卻是沒有積蓄、沒有田產,他晚年下野後,生活更是清貧,是靠著別人的接濟,甚至戲耍小日本而維持生計,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吳佩孚作為直系軍閥的首領,在與北伐軍的作戰中,戰敗下野,逃亡四川,考四川軍閥楊森接濟度日。1927年,吳佩孚與北伐軍作戰,戰敗後,他帶著妻兒老小遠遁四川避難,因為他一生沒有積蓄,現在有下野了,沒有政府的俸祿,他一家老小隻能靠四川軍閥楊森以及當地的地主商人接濟度日。

1931年,吳佩孚結束了逃亡生活,回到北京,靠著張學良的接濟度日。1931年秋,國內大局已定,吳佩孚成為昨日黃花,蔣介石允許吳佩孚離開四川。1931年秋,應張學良的邀請,吳佩孚回到北京,住在張學良贈送的東四什錦花園衚衕的大宅院,但是他手上沒有積蓄,張學良看不下去了,每月接饋贈他4000元維持生活,從此吳佩孚不問世事,過期了寓公的生活。

日本人來了,吳佩孚戲耍日本,拒做傀儡被日本人謀殺。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不抵抗,白白丟了東三省,老將吳佩孚質問張學良為何不抵抗,張學良啞口無言,同時他還通電全國揭露偽滿洲國的本質。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軍佔領北平,吳佩孚並將沒有離開北平。日本人為了建立華北自治,他們將目光盯上了吳佩孚,希望他能夠出山做日本人的傀儡。

吳佩孚拒做傀儡,巨星隕落。日本人為了讓拉攏吳佩孚,不僅讓他之前的部下輪番做他的工作,而且日本大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親自做工作,吳佩孚都不為所動,並且日本人為了拉攏吳佩孚,仍然在經濟上大做文章,聘吳為「特高顧問」,每月送車馬費4000元,吳佩孚的夫人張佩蘭對這筆錢按月收下,以備家庭開支。吳佩孚拒做傀儡,戲耍小日本,令日本人的記者招待會,成了吳佩孚的反日宣言。吳佩孚的這樣一鬧,惹惱了日本人,他們見威逼利誘不成,決定以為吳佩孚治病為由頭,殺害了吳佩孚,一代巨星隕落。

吳佩孚的死訊頃刻傳遍北京城,「大帥沒有屈服於日本人」,這一刻感動了整個北平,人們紛紛為他送行。吳佩孚一生清貧,死後更沒有餘財,令世人動容。他前半生雖然有污點,但晚年拒不做漢奸的民族氣節,令人敬佩。一個清貧的,不一樣的軍閥,他就是吳佩孚。各位,他與你印象中的軍閥一樣嗎?


吳佩孚是北洋軍閥大佬級別的人物,是直系軍閥掌舵人。雖為一方霸主,但為官清廉,不蓄私財。但在被革命軍打敗後,自此不再生活無憂,擺在他面前最重要的是如何維持生活開銷,那他到底是靠什麼維持生計的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名氣吧,畢竟曾是大佬,有聲望。據記載,吳佩孚在下野後,前往四川,幾乎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都來歡迎並熱情款待。吳大帥,一個差點統一全國的男人,也是中國第一個登上時代週刊的男人,面子還是很大的,這麼大的面子折成現還是不難的。

其次就是靠朋友接濟幫助了,比如他的晚輩張學良。雖然當時吳佩孚很看不起張學良,經常把張學良罵的很慘,但張學良還是對這位大爺恭敬有加,每月送去米麪和銀元,讓其不用為錢財發愁。

最後就是自己比較省喫儉用了,吳佩孚在沒下野前就是很節儉的,所以經濟壓力不像其他下野軍閥那麼大,畢竟從來沒大手大腳用慣錢!


一般人或許都會認為做為大軍閥,吳佩孚應該是不差錢的,事實上做為曾經的風雲人物,吳佩孚晚年生活可以說是非常困頓不堪的,幾乎是靠接濟度日,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就是這樣一位影響中國格局的人物,甚者還登上過美國時代雜誌封面,在下野後居然是家無餘財,非常潦倒。

其實當我們去了解了他的為人就明白了,或許我們還會敬佩他。

吳佩孚他做人有四大原則:不納妾,不聚財,不出國,補走租界。就是因為他嚴格奉行了他的行事原則,特別是後三個,致使下臺後,由於在高位時沒有利用權力斂財,家裡幾乎是沒有積蓄的,晚年生活來源基本都是靠老部下,老朋友接濟來維持的,特別是張學良的資助。

即使是這樣,他的晚年雖然潦倒不堪,但依然保持了一個中國人的風骨,毅然決然的拒絕了日本人,雖然作為歷史侷限性的一代梟雄大軍閥,但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敬佩,至少沒有當漢奸。

據載,1939年吳佩孚患牙病高燒不退。12月4日,日本牙醫受命於土肥原賢二謀殺吳佩孚,吳在牙醫刀下當場身亡。時年65歲。國民黨政府追認為陸軍一級上將


在民國時期,吳佩孚一生清廉,被革命軍打敗後,他是靠什麼維持開銷的呢?我覺得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首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允許我做一下深呼吸閉上眼睛,讓我把腦海中的記憶以慢慢的映射出來。我先大至簡單地回顧一下吳佩孚的一生。

吳佩孚出1874年生於山東蓬萊縣的一戶人家,父母經商。從小勤奮好學青年時期高中秀才,但因與當地土紳不和,1898年轉入天津當兵,1902年在保定陸軍學校學習,1906年得到曹錕的賞識,打了不少漂亮的勝仗(台州之戰、岑崗之戰、興化之戰、福建之戰等)從此平步青雲成為北洋軍閥最高權力的指揮官帶兵幾十萬人馬,管理幾個省份。差點成為一統全國的風雲人物。

其一、受各地方的軍閥拉攏。

以上是大至簡述,但之後由於各種原因在北伐混戰中戰敗無奈退位。因吳為官時比較清廉在各軍閥中算的上屈指人才,許多社會各界人士及地方官員都會接待於他,其中四川軍閥楊森的就是其一。

其二、受世侄張學良的接待

根據史料1931年在老蔣許可下吳佩孚應張學良的邀請回北平,據說張學良每月會派人贈送生活開支費用,這裡面有一個說法有的人說是2000元有的說是4000,各說法不定。在此我理去討論。接受生活開支這是必須的。因為每個人都要生喫飯。

其三、特高顧問車馬費

(特高顧問車馬費)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職務?說白了就是給一個有名無權的職務,也算是一種接濟吧。但我個人而言導致日本特務對吳佩孚的謀害也正是從這個時候便開始。日本人那會是什麼樣的人,得不到你為我所用那乾脆你也不要為他人所用咯。

其四、不希望他被日本人所用

吳佩孚的一生甚為傳奇。統領幾十萬軍隊,自己到最後確兩袖清風落得個虎落平陽。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各方都力爭取不讓日本人對其引誘。可笑的是日本人自以為最終能爭取到吳佩孚,確沒想到最後成為笑話。

吳佩孚的不做漢奸,不受引誘,一生清廉令國人為之稱讚與敬佩這種精神正是一個國人該有的民族氣節。不知道各位還有沒有要補充說明的。歡迎在下方互動評論哦。點個贊也行~~~

回顧歷史,發現歷史真實的過去,總結歷史映射更美好的未來。歡迎關注頭條號:遠近曉歷。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那些有趣的歷史。


吳大帥本是秀才出身,但是頗為直系軍閥曹錕的信任,在吳佩孚的支持下,曹錕也成為直系軍閥的老大。

吳佩孚善於用兵,在北洋軍閥混戰之時,幾乎無人能敵,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名。時代雜誌稱吳佩孚為「Biggest man in China 」,中國最強人。可以說,吳佩孚在當時的確是混出點名堂來的。

後來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由於馮玉祥陣前倒戈,敗於奉軍,1926年北伐軍來襲,主力被殲,帶著他的不甘,走下神壇。

但是吳佩孚一生注重廉潔,不像有些軍閥大肆斂財,難能可貴是吳佩孚還擁有一顆愛國心,在五四運動時反對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在九一八事變後聲討溥儀充當偽滿傀儡,並且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後被日本特務殺害。

那麼,下野之後的吳佩孚是怎樣維持晚年的生計呢?

其實以吳佩孚這樣的擁有聲望且有智囊的人物,雖然兵敗,依然是各路軍閥拉攏利用的對象,別說吳佩孚,就是臭名昭著如張宗昌者,後來張學良還怕其投日,把張宗昌從日本迎回,只要當時吳佩孚言語一聲,無論是奉系還是蔣介石都會容納他,但是,吳佩孚自視清高,不願再受他人指使而已。

1929年兵敗後逃入四川,被四川軍閥劉存厚招待一年,後四川又爆發內戰,吳佩孚只能出川。1932年吳佩孚輾轉回到北京,得到張學良的優待,據說每個月給吳佩孚2000元的生活費,當然吳佩孚是接納的,因為吳佩孚估計真的是沒有錢啊,民國時期的人物,如張愛玲所說,都知道錢的好,就是魯迅先生也執著於和國民政府討要工資。

在北京的吳佩孚專心於種花,養鳥,著作,並且研究佛學,1933年蔣介石有感於溥儀叛國,和諸多軍閥投靠日本人,於是邀請在京津賦閑的老軍閥南下,段祺瑞應邀南下,而吳佩孚沒有走;1935年的時候給當時的漢奸政權當高等顧問,1939年由於不能為日本人所用,被日本人設計害死。


吳大帥1929年到我們四川達縣,當時軍閥劉存厚招待一年,幫助擴軍,本地還有很多人都給捐款。後來辦生日,全國各方都派人送禮,這筆錢就足夠後面過日子了。


在歷史上,以吳佩孚為首的直系,曾經是赫赫有名的,此人孤高自傲,自視甚高!吳佩孚曾經評價自己,不納妾,不積金錢,不出洋,不走租界,顯示自己的清白,廉潔,那他在北伐戰爭被蔣介石擊潰之後是怎麼維持生計的呢?

依靠各地軍閥生活

在1928年的北伐戰爭中,吳佩孚被蔣介石擊潰,從此吳佩孚開始在國內輾轉流亡,在各地流亡,依靠各地的軍閥生活!

世侄張學良補助費

其中最主要的是「世侄」張學良供給的「補助費」維持生計,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吳佩孚跟張作霖打的不可開交,要互相置對方於死地,張學良還會給吳佩孚供給「補助費」,真是匪夷所思!

特高顧問車馬費

還有一項吳佩孚的維持生計的「車馬費」,也是最具有爭議的。

晚年吳佩孚定居在北京什錦花園時,雖然不接受日本人的槍械武器和百萬軍費,任憑日本人的威逼利誘都沒有接受,卻接受了偽京津衛戎司令齊燮元(大漢奸)聘請,成了「特高顧問」,每月接受「車馬費」四千元,吳佩孚都交給太太維持生計!

吳佩孚善於用兵,孤高自傲,自認不輸書生的氣派,可是他晚年維持生計的方式,在我看來實在奇怪的很!

我是花火,歡迎大家指正!


吳大帥聲望高,當政時愛民愛兵,門生故吏滿天下,所以在社會各階層都有擁戴者。再加上中國傳統的同情失敗者情緒,所以維持生計還不是問題。即使下野流亡也保持著八大處護衛軍這樣龐大的團隊,所到之處迎者如潮前呼後擁,依然是流亡小政府的派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