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佳節,家家戶戶飄着濃濃的糉香味。在浦東新區書院鎮中久村,有個“穿針引葉”不用線的包糉能手黃維華,手法嫻熟,30多秒一個糉子便已呈現在眼前。

瞧瞧這位包糉能手!“穿針引葉”不用線 【新民晚報】 自媒體 第1張

圖說:浦東新區書院鎮包糉能手黃維華 “穿針引葉”不用線,金丹攝。(下同)

來到黃維華家,只見黃阿姨正悠然地包着棕子,有的老鄰居還慕名而來學“絕技”。黃阿姨是小區遠近聞名的包糉能手,不僅速度快,而且包法特別。只見她拿起3片糉葉排開,窩成圓錐狀,用勺子舀一勺糯米墊底,放入蛋黃、肉塊,然後蓋上一層糯米,窩成三角形,之後取來一片棕葉纏住糉子。最後,黃阿姨拿出一根10多釐米的細長銀針,穿過糉身,像穿針引線一樣,將糉葉的尾部穿入針孔裏,帶到對面,一隻糉子便製作完成了。

“這是新式包法,比起傳統的三角糉,它少了繩線捆紮,但卻可把糯米扎得更加緊實,下鍋烹煮時也不易出現糉葉破散,糯米掉落的情況。”黃阿姨邊比劃着邊介紹。

這種特別的包糉法是怎麼學來的?原來,一次偶然的機會,黃阿姨看到鄰居制糉卻不用繩捆,出於好奇心的黃阿姨便在一旁細細觀察了起來,經過自己的再創造,形成獨特的“黃氏包棕法”,如今這手法早已瞭然於心。

今年65歲的黃阿姨,退休在家。17歲的她就跟着父母學起了包糉子手藝,近50年的歲月讓她成了一名包糉能手,多少糯米配多少調料,黃阿姨總能精確掌握,鹹淡適中,從不失了水準。除了傳統做法,黃阿姨在餡料上也花了不少心思,糯米里摻進松子,可讓糉子愈發糉香四溢,鹹糉裏放入草頭幹、蛋黃、肥瘦相間的肉塊等多種食材,讓糉子糯而不膩,甜味糉子除了紅棗餡,還有葡萄乾餡、蜜棗餡、豆沙餡等種類,黃阿姨笑着說:“如今生活水平好了,比起我們小時候,這糉子的包法也花式繁多,圓的、扁的、四角的、三角的……”

瞧瞧這位包糉能手!“穿針引葉”不用線 【新民晚報】 自媒體 第2張

酒香不怕巷子深,黃阿姨好手藝自然吸引了不少鄰居慕名前來,每到端午前夕,邀請她幫忙制糉的鄰居不少於30人,每年至少要消耗五六百斤的糯米,最多時一天就包上了600多個糉子。難能可貴的是黃阿姨卻從不收取鄰居半分費用,“左鄰右裏的,一點點忙也不算什麼,退休在家了,反正閑着也是閑着。”黃阿姨靦腆地說,就這樣,她義務幫着制糉也已有了5個年頭。

除此之外,黃阿姨還連續多年受邀去書院鎮文化中心教授製作糉子的方法,並幫着村裡包糉子送給轄區內90歲以上老人,讓他們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

新民晚報記者 宋寧華 通訊員 金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