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來185個糉子,5隻裝一袋哦,我過會兒來拿。”端午佳節,松江泗涇鎮的廣利糉子店門口人頭熙攘,陣陣糉香惹人垂涎。連日來,廣利糉子店訂單激增,不少食客慕名而來,一些“大戶”更是“動用”了麻袋。

端午將至,松江這只“126”歲非遺糉子惹人垂涎 【新民晚報】 自媒體 第1張

圖說:松江廣利糉子。徐程 張哲倫 攝

“阿六湯圓廣利糉,洪喜攤粉味不同,腐乾出自三星齋,洪興美酒醬同豐。”松江泗涇被譽為“糉鎮”,在泗涇當地流傳着這樣一首打油詩,廣利糉,就是指廣利糉子。作為松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廣利糉子,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至今已有126年曆史。

取葉、折鬥、放米、定型、纏線、捆紮……在這個不大的小店內,店員們手指翻飛,數秒就能包好一隻,落餡均勻,四角分明。而在後院,一口特質大鍋正冒着熱氣,一鍋能煮400隻,糉香彌漫。

端午將至,松江這只“126”歲非遺糉子惹人垂涎 【新民晚報】 自媒體 第2張

圖說:松江廣利糉子。徐程 張哲倫 攝

店主王佩華今年74歲了,記者見到她的時候,依然精神頭十足地在店裡忙碌。王阿婆說,端午到了,店員們最近都是連軸轉,3點不到就起牀準備原料了,依然供不應求。

圖說:松江廣利糉子。徐程 張哲倫 攝

廣利糉的選料十分講究,包糉用的糯米選用安徽南陵涇縣所產;肉用冷鮮肉而不用熱氣肉;包糉子的糉箬用福建產的,既軟又清香不絕;連扎糉子的稻草,也要用香梗米的稻草。在製作工藝上,淘洗乾淨的糯米瀝盡水後,加醬油、味精、糖拌和後要醒料,三小時後才開始包紮。糉箬經開水煮過,包紮時,糉內配紅白肥瘦兩條豬肉。

煮糉的老汁湯更是祕製配方,大火燒一個半小時,小火再悶兩個半小時,煮出來的糉子鹹淡適口、香氣濃鬱。

新民晚報記者 楊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