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光春 圖片 / 網路 來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領導人曾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強調:「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為了讓學生接觸自然和社會,增進對自然和社會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集體觀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自理自立、文明禮貌、互勉互助等優秀品質,2016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並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1

研學旅行納入教學計劃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就有遊學之風,既讀萬卷書,更行萬里路。

孔子攜弟子周遊列國,宣傳禮樂考察風情;

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印度,克服萬難險阻取回佛經;詩仙李白遊歷祖國大好河山,譜寫了清新靈動、豪放飄逸的不朽詩歌;沈括從小隨父遊歷,成人之後筆記遊歷所見所聞所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終成「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夢溪筆談》;徐霞客胸懷「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遠大夙願,足跡踏遍祖國的山山水水,一事一記、一景一畫,著有傳世之作《徐霞客遊記》。

現代「修學旅行」一詞則源於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經濟上「殖產興業」,文化上「文明開化」,發展現代教育,鼓勵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培養現代化人才。教學大綱規定中小學生藉助當地的文化資源,從本市到全國、直至世界範圍每年做一次為期數天的社會學習,提高文化修養,謂之「修學旅行」。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逐漸增加,休閑旅遊逐漸成了家庭度假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首個「修學旅行中心」於2003年在上海成立,該中心還組織專業人員編寫出版了《修學旅行手冊》,倡議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區聯合打造華東研學旅行文化遊黃金線路。2006年山東曲阜舉辦了「孔子修學旅行節」,這是第一個修學旅行節慶活動,藉此弘揚中國儒家文化。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研學旅行逐步納入學校教育的課程視野。2008年,教育改革的先行省份——廣東省,率先把「研學旅行」寫進中小學的教學大綱,並將「研學旅行」作為中小學的必修課程之一。

為了擴大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教學活動,教育部門採取先試點後推廣的舉措。2012年以來,國家在全國選取了8個省(區、市)開展研學旅行試點工作,同時選定了12個地區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驗區。在「研學旅行」試點實驗階段,各地各單位開展了各具特色的「研學旅行」活動。

在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國務院辦公廳2013年2月2日印發了《國民旅遊休閑綱要(2013-2020年)》,在此文件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在2014年3月4日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的通知》對「研學旅行」的解釋為:「面向全體中小學生,由學校組織安排,以培養中小學生的生活技能、集體觀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11月30日,為了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等11部門適時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並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2

研學旅行活動教育特點

研學旅行讓學生投入大自然,有助於學生「學逸」結合,放鬆緊張的學習心情;研學旅行讓學生深入社會實踐,有助於學生探求生活真知。由於研學旅行作為學校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承載著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任。與傳統意義的修學旅行相比較,研學旅行具有不同的教育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學旅行活動的自然性

在人類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人與人之間競爭日益加劇,學業壓力逐漸下移到孩提年代,孩子們被奪去了多姿多彩的夢幻童年。

日本著名教育學者大田堯大聲呼籲:

「把自然還給兒童,讓兒童自由地遊玩,讓兒童自由地活動,讓兒童在快樂的遊玩和活動中找到真正的學習。」

自然教育倡導者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寫道: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教育要順應自然成長規律,教育要通過自然界回歸到自然狀態,對兒童實施自然的教育也就是賦予了自由的教育。

研學旅行將「學」與「遊」融合一體,重新回到原初意義的學習方式。研學旅行藉助自然事物,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慾,讓學生自主地運用已知去探求未知的過程。實際上人類自古所接觸的全部知識,都是自然地整體地存在於世界之中。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研學旅行中的時候,大自然便活靈活現地向學生呈現所蘊含的知識。同時,研學旅行活動巧妙地融入自然景觀、融入人文社會,學生身心獲得解放,學生忘我的陶醉於山水之中。在「學」與「遊」的融合活動中,學生個體從大自然、從大社會獲得豐富多彩的信息素養和永生難忘的心靈感悟。

(二)研學旅行活動的體驗性

「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堅持「教學做合一」,倡導研學旅行,積極推動「新安小學長途研學旅行團」。研學旅行活動強調學生廣泛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倡導學生親近自然,倡導學生走進社會,強調青少年在真實的客觀環境中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成長。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學生通過真實的體驗,可以獲得快樂、增長知識、訓練技能、增長才能。

「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研學旅行是讓學生走出教室,暫別書桌,走向絢麗多彩的大自然,走向繁華變幻的大社會,讓學生在親力親為的實踐和體驗中增長知識,實現人文素養的薰陶內化。研學旅行將「學」與「行」二者結合在一起,在學習課本理論知識後,然後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探求、進行體驗、進行求真,使得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互印證,去偽存真,探求真知。

在研學旅行教育活動中,試點中小學校的學生分期分批走出校園,走進名勝風景、人文遺址、科技館、博物館、現代農業示範園、自動化的製造車間……走進與學校生活截然不同的環境,這是一種參與過程的體驗,也是一種情感意志的體驗,更是一種分享合作的體驗。

同時,研學旅行活動的體驗性不僅僅是學生單向度的個體體驗,更注重學生班級集體的羣體體驗。以往學校組織的春遊、秋遊或者出省、出境遊學活動,大多採取學生自願選擇原則,有的學生由於家庭經濟收入有限、有的家長擔心影響學業,導致只有少部分學生參與這些校外實踐考察活動。

教育部頒發的研學旅行推進意見,其中明確規定面向全體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要以學校為單位集體組織,是全校學生分年級、分時段、分主題開展的校級集體活動,而不再是少數學生參與的春遊、秋遊活動。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同伴互助和集體交往。只有通過參與集體性羣體化的活動,青少年才能從封閉的自我中心走向開放的社會化。試點中小學校精心設計和合理安排研學旅行活動主題,給予每個學生有動手動腦的機會,給每個學生表達的機會,引導每個學生一起活動,讓全體學生共同體驗,讓全體學生相互研討,在過程參與和旅行體驗中去拓展視野、瞭解社會、親近自然,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三)研學旅行活動的課程性

研學旅行是中小學因地制宜開設的特色必修課程,是一門校內教學需要和校外教學資源有機融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根本宗旨在於提高中小學生的身心素質,培養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同區域、不同資質的學校必須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特點的發展需求、不同地區的辦學定位和不同學段素質教育的需求,制定本學校、各學段、分學期切實可行的研學旅行課程計劃。研學旅行課程計劃有不同學段、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具體的課程目標,切實可行的課程安排以及研學旅行活動結束後的課程評價,避免將研學旅行變為盲目性的、隨意性的「放羊」式旅遊活動。

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根本宗旨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活動,出發點在於激發學生主動作為,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動手動腦,激發發現問題的能力、研究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研學旅行活動承載著道德素養的養成、創新精神的培育、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多個方面的教育,因此,研學旅行要遵循教育內在規律,既要注重旅行形式的趣味性、旅行過程的知識性、旅行內容的科學性,還要注重學生良好人文素養的培育,特別是要重視旅遊過程中的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文明遊客。

研學旅行將「文化」和「人」融合統一到旅行過程中,其教育目的在於促進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促進學生對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讓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啟發學生開拓創新文化。

3

研學旅行切實推行建議

青少年成長的過程離不開體驗性和羣體性,但是因為擔心安全問題,這條「高壓紅線」導致很多學校不敢集體組織學生開展春遊、秋遊、校外遠足等活動。當前要求各中小學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如何落實好這一政策,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治理智慧是一個考驗。想要有效推行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政策,當務之急主要是需要解決三大難題:

(一)安全出行關

近年來由於網路媒介渲染報道春遊、秋遊的安全事故屢見不鮮,「安全問題」是學校領導和老師心裡緊繃的弦。「兒行千里母擔憂」,許多家長因孩子的安全問題,拒絕孩子參加參觀考察、社會實踐等校外活動。如何更安全地落實「研學旅行」,不僅僅是相關部門的相關安全規定就能解決的問題,它需要家庭、社會、學校的共同參與,需要家庭、社會、學校協調一致,各司其職,各司其責,共同構建學生安全立體保護屏障。學校和家庭應加強學生日常安全意識和安全保護的教育。研學旅行前做好安全工作預案,防患於未然。同時,與保險公司購買相應的安全保險,更重要的是在研學旅行活動開展中時刻加強安全監督和管理,規避意外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資源協調關研學旅行不是簡單的「旅行」或者「研學」的疊加,或者單方面的「學而不研」,或者單方面的「只研不學」。這需要有完備的基礎設施以及各方面的資源協調。

首先,在謀劃研學旅行活動之前,學校應當遴選好活動主題。活動的主題應根據學校的教學內容需要、學科特色需要、學生喜好需要等各方面綜合考慮議定。

其次,學校統籌各方資源,優化組合人、才、物、學等資源,制定詳實可行的活動方案。同時,學校要長袖善舞,集思廣益,建設一批主題鮮明、效果良好的區域內和區域外的活動基地。學校可以充分挖掘各方資源優勢,自建校本特色的研學旅行活動基地;學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當地旅遊資源,與當地旅行社合作溝通,共建共享文化旅遊研學基地;也可以統籌協調社會力量,直接購買高品質的文化旅遊服務。最後,合理籌劃分擔研學旅行活動經費。

按照《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要求,研學旅行所需經費建議通過政府、學校、家長、社會等多項途徑籌集。在具體實施研學旅行活動時,由於每個學生的家庭收入有別,應酌情減免貧困家庭學生相關的費用,不得因費用問題讓貧困學生因缺席一項旅行活動而產生自卑感等。

研學旅行是一項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公益性活動,實施研學旅行的學校或相關單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不得藉此作為經營性創收項目,不得違背研學旅行的育人性宗旨。

(三)效果評價關

「研學旅行」不像課堂教學一樣,可以通過正規的筆試試卷或者量化項目等測試來檢驗是否達到了理想的學習效果。「研學旅行」是一項新的教育事物,全國沒有現成的統一的考覈機制和監督評價辦法。今後具體考覈評價研學旅行的實施效果更需要集思廣益、博採眾長,這就需要各地教育部門、各地項目學校積極探索一條行之有效的監督考覈辦法。

各地教育部門可以嘗試開展研學旅行活動課程評價,制定包括研學旅行在內的操行量表,將研學旅行納入文化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如合肥市將研學旅行成績納入中小學的學分統計;也可以組織培訓研討研學旅行活動方案,舉辦全國範圍內或者本區域內的研學旅行研討會和相關學術論壇,豐富完善研學旅行的活動質量。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關於兒童旅行的意見中寫到:

「教育的最後一部分通常是旅行;一般認為,旅行之後便大功告成,造就一個紳士的工作終告結束。」

大自然是一個蘊藏豐富的大寶庫,社會是一個活生生的大學校。伴隨著學校、家長、社會、學生對研學旅行認識的不斷提高,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各地中小學、各地旅遊部門等不斷完善研學旅行操作規程,研學旅行通過變革教育方式將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有力槓桿。研學旅行,學行合一,止於至善。

文章整理至公眾號研學頭條,研學頭條帶你發現研學旅行的樂趣,關注研學頭條的那些人和事兒,每天為你獻上研學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業大事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