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在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出土了一萬七千多片甲骨,其中有四片甲骨記載了周王祭祀殷先王成湯、太甲的事。

「癸巳,彝文武帝乙宗。貞:王其邵祭成唐(湯)……」

「……文武……,王其邵帝天,典冊周方伯……」

「貞:王其拜又(佑)大甲,冊周方伯……「

「彝文武丁貞,王翌日乙酉其……」

周原甲骨文中稱的」成唐「、」大甲「即殷先王商湯與太甲。

更有意思的是,周人祭祀殷先王不僅在其尚未代商前,還發後在」武王伐紂「滅商之後。

如《墨子·非攻下》雲:「武王乃攻狂夫,王既已克殷,成帝之來,分主諸神,祀紂先王,通維四夷,而天下莫不賓焉。」

講的就是武王滅商後,大封天下,「祭紂先王」!

嘖嘖~奇了怪了,不是死敵嗎?怎麼會?

一、政治意圖

首先解釋一下《墨子.非攻下》中所記載的滅商後的祭祀,這裡面要牽引出一段較少人知道的歷史,即其實」武王伐紂「後,殷商並未完全滅亡,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也不是紂王,而是武庚——紂王之子。

公元前1122年8月27日,武王滅商後,仍然封武庚為殷王,並命令他繼續管理殷商舊部,留守往殷的舊都朝歌(今安陽),於是殷人「大悅」。

之後,他便 」夏四月,王歸於豐,饗於太廟「(《竹書紀年》)

註:《竹書紀年》是出土文獻。

而上古史籍《逸周書》之《武成》又記載在滅商返回周地後,武王在太廟告祭先祖時說:「古朕聞文考修商人典,以斬紂身,告於天於稷(周人先祖,后稷)。用小牲羊犬豕於百神水土、於誓社。」

「商人典」——即指成湯之祖訓,說的就是周人的先祖有敬奉商湯的傳統和信念,那麼對照出土文獻《竹書紀年》,可見武王此話非虛,是可信的一段歷史。

但是,岐周畢竟是一方諸侯,做任何事都不會只有簡單的想法。

結合封武庚於「殷」後又立「三監」(於朝歌附近設邶、鄘、衛三國,朝歌以東為衛國;朝歌西與南為鄘;朝歌以北為邶。三國君主管叔、蔡叔、霍叔皆為周氏宗親)以監殷。

而同一時刻,武王又命其弟旦(即周公)緊密鑼鼓地準備東徵——目標為今山東、安徽、蘇北,散佈的那些殷商的宗親國家或心屬殷商的方國。

(周公東徵路線圖)

由此可見,周人祭祀成湯具有很濃厚的政治意圖。

但是,我們能說周人早在幾百年前就開始「反裝忠」了嗎?(因為紂王時距武丁與太甲時期,至少也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

顯然不能,所以說,周人祭祀殷先王,是有兩個時期,兩個目的。

二、姻親關係

《詩經·大雅·大明》:「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譯文:太任是摯國任家姑娘,來自殷商。她遠嫁來到我們周原,在京都做了王季新娘。推行德政有著好主張。太任懷孕生下週文王。」

又:「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

譯文:「說文王小心翼翼恭敬而謙讓。勤勉努力侍奉那上帝,帶給我們無數的福祥。他的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祖業做國王。」

這說的已經很明顯了,就是周人通過與殷商貴族聯姻,不僅建立了血緣關係,而且還因此」以受方國「——成為了殷商分封的諸侯。

這就是典型的「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峯」啊哇~!

為了繼續加強與中央王朝的關係,周人開始祭祀殷人的先王,這是相當順理成章的事。

這道理就好像今天的一個窮小子,一不小心走了狗shi運娶了個白富美,然後岳父還帶自己去祭拜女方的祖宗一樣,你說那窮小子心裡會不美滋滋的,比人家親生兒子還勤快麼?

三、周人的文化理念使然

《周禮》:「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舜勤眾事而野死。鯀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契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穀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注意這段:「契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

如果說在滅商大典時祭祀成湯是為了撫慰殷民(因天下未穩),那麼在傳世文獻中的《周禮》——這本書實際上是中國史上第一部法典,是周王朝統治天下的「法律」,以《禮》治國是周文化的核心思想, 是周立國之根本。

在國典中還能把湯寫進去並且要求萬民繼續敬仰,那就不得不承認周人祭祀殷先王是誠心的。

事實上,如果周人要毀滅商的歷史或污衊殷商的形象那是輕而易舉地事,基於兩大點:

1、華夏族的文字大發展是西周,殷商的甲骨文一般只有「貞人」(巫師,神官,掌管祭祀)會寫,因此殷商根本就不具備文化上的控制力;

2、周公東徵三年後,通過分封制這種「裂土封侯」的方式,西周地盤迅速擴大,天下民心,所向披靡,此時的殷苗只剩下宋國一脈。

商遺民根本就沒有能力對抗周人。

所以說,周人完全可以把殷商批倒批臭,徹底批爛都可以。

但是他們沒有,事實上商湯直到今天仍然被我們視為一代聖祖的歷史觀,正是周人所維護的。

有周一朝,商湯都與三皇五帝這些華夏「共祖」一樣,享受著最高的「冥禮」和最高的地位。

太甲,也是同樣的,周人編撰的《尚書》記載,太甲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君主,後因荒淫無度、沉湎酒色而敗壞朝政,被宰相伊尹放逐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讓他自己反省,然後自己攝政當國,史稱「伊尹放太甲」(注,《竹書紀年》卻是說伊尹奪位,且後被太甲復朝殺之)。

經過三年「桐宮悔過」後的太甲回來了又再次成為明君。

這一光輝形象,也是周人所定性的。

所以呀,無論如何都很難得出,周人祭祀殷先王並不是出自內心誠服。

有些人認為,周人把成湯與太甲捧得那麼高,其實目的是想踩低紂王,以確保自己反商的正義性——基於近十幾年很流行的「紂王纔是真正的千古一帝」的講法。

這觀點不能說沒有道理,可是,把被自己推翻的王朝的先祖置於與自己的先祖——夏朝(周人自稱「我有夏」、「夏後氏」)一樣崇高的地位。

這如果是「陰謀論」,那就真的太狗血了點。

無論如何,周人對成湯與太甲的態度是一以貫之的,周人把他們的故事與自己的先祖的故事放在一起,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地講給自己的後人聽,講給天下黎民聽。

做到這樣,即使是「陰謀」也無話可說了!

我們還知道,周人是崇尚上古時代的民族,認為上古時代是「天下大同」的社會,追求「德」與「禮」的確是周人的民族文化之核。

所以,你可以看到除了殷先王外,《周禮》中所提及的,還包括了殷人的祖先「契」和最早最早的帝嚳,以及和周人不是同一族系的神農氏、共工等。

這些先人,通通都被周人所祭拜。

如果非要找一個最合適的講法及名詞來形容這種文化。那麼,我想就是這句:

敬天法祖就是中華民族的「宗教」;

信仰祖先,就是信仰我們自己的「神」。

謝謝~


從族譜上看,周祖先棄,商祖先契都是帝嚳的兒子,本是同源,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兩個國家都已經認為是一家了,這種情況下,周武王伐紂是認為商紂王昏庸,承天伐紂,自然會認為商湯是一代明君了,不管商周是不是同一個部族也就不重要了。就像各朝各代修前史,也都對之前朝代的明君大加讚賞,並也會供奉。而滿清在穩定後也把之前的很多叛明歸清的臣子稱為二臣,是一個道理,都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