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機百科】“大數據殺熟”到底是什麼原理?

小編曾經聽過這麼個笑話,有個網友朋友的親人去世了,網友沒法到場,只好在某寶上訂了一個花圈送去,後來,這位網友在打開購物網站時,這些網站齊刷刷的都在給他推送花圈的信息。

“大數據殺熟”到底是什麼原理?

這就是大數據的力量,不光是購物網站,現在很多搜索網站、視頻網站,也都會記錄分析你的愛好,然後給你推薦相似的內容。這看似是一個人性化的服務,大家也感覺互聯網越來越懂自己了。但是近期,在線差旅、交通出行、在線票務、視頻網站、網絡購物等諸多網絡平臺企業紛紛被曝出可能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爲——購買同樣的產品或服務,老客戶反而要比新客戶花錢更多。雖然,有平臺表示“價差可能由於日期、支付方式、供應商等的不同而導致”;有平臺迴應“不允許價格歧視,價格不會因人、設備、手機系統不同而不同”。這些迴應貌似有理有據,但是咱們消費者看到的卻並不是這樣。很多消費者都曾遭遇過“殺熟”行爲。

“大數據殺熟”到底是什麼原理?

大數據殺熟就是通過運用大數據對用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理念進行採集,分析總結然後運用數據的不對等性進行對商品價格的調整。特別是一些忠實的用戶進行一些價格上面的調高以獲得更多的利潤。 大數據殺熟主要通過三個步驟實現。第一,對用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理念進行採集。這一步在大數據時代簡直是易如反掌,因爲我們在平臺的每一條消費記錄甚至是瀏覽記錄都會被作爲數據存儲。第二,結合用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理念,對這些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確定用戶所需要的是哪一些商品。這就是爲什麼大家會覺得互聯網越來越懂自己的原因。第三,對這些商品進行隱祕性價格調整,因爲生活中我們的信息是非常不對等的,即使平臺調整了價格,我們很多時候是發現不了的,即使發現了,我們也會更多的認爲只是平臺的等級制度不同而已。

“大數據殺熟”到底是什麼原理?

“殺熟”從來不是伴隨互聯網而生的新事物,這種事情在線下也很常見。以到餐廳喫飯爲例,你若常去某家餐飲店就餐,與店主、夥計熟悉後,反而會出現點完菜呼叫下單,服務員卻遲遲不來;結賬時想要個折扣,往往也並不容易。這是因爲店主清楚,你已習慣了來此就餐,服務隨意些也沒關係。反觀招待新客,爲了給客人留下個好印象,店裏從上到下格外殷勤,不敢怠慢。

“大數據殺熟”到底是什麼原理?

在“互聯網+”消費環境中,“殺熟”發生更頻繁、實現更容易,其背後是電商“千人千面”的銷售技術在起推手作用。平臺方會根據蒐集到的用戶個人資料、購買習慣等行爲信息,通過大數據模型建立用戶畫像,然後根據畫像給不同用戶推薦相應的產品、服務和定價,實行區別化的價格銷售策略。說到底,用戶相當於被大數據算法給“算計”了,消費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正當合法權益也受到侵害。

“大數據殺熟”到底是什麼原理?

無論線上線下,“殺熟”其實是“店大欺客”的一種表現。這個“大”,要麼是“體量大”,仗着在行業中佔據的市場支配地位,產生“奈何不了我”的盲目自信;要麼是“架子大”,認爲“用戶忠誠度”足夠高,導致該有的服務開始縮水。當然大數據殺熟也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商業模式,如果被曝光,那麼平臺也是會受到很大的名譽損害的。所以還是忠告一些平臺,千萬不要把用戶和消費者當傻子了,商人誠信爲本,一個不誠信的商家是走不遠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