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可惜,年輕輕的,也沒犯太多十惡不赦的罪,就被送上斷頭臺。也有人說:路易十六是在為他那荒誕至極的祖父路易十五背鍋。

圖-路易十五

這話有些道理。路易十五乾的荒唐事不比他的孫子乾的少,只不過早死十幾年,把鍋甩給了同樣荒唐的孫子。有一句特別無恥的「名言」: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很多人都以為這話是路易十六說的,其實這是路易十五說的……

路易十五有點像中國的一位帝王。誰呢?周宣王姬靜。

二人的共同點:

一、在位時間都長。周宣王在位46年,路易十五在位60年。

二、二人在位前期都是有為明君,後期稀里糊塗,一路折騰。

三、死後十幾年,王朝掛機。

圖-路易十五小時候

路易十五本來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在位的曾祖父路易十四隻有一個兒子,而路易十五的父親勃艮第公爵路易又是路易十四的長孫。不幸的,太子死了,勃艮第公爵也死了,勃艮第公爵的次子也死了(均得腥紅熱病)。路易十四隻剩下一個幼小的曾孫,如果此曾孫再有事,法國王位必須傳給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路易十四的孫子)。路易十四不想把法國交給西班牙,就希望這個曾孫能活下來。

一切都還順利。公元1715年8月,路易十四死前把王位傳給了曾孫,即路易十五。

5歲的娃娃不能治國,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二世攝政,路易十五的任務是安心成長。到了公元1723年2月,13歲的國王正式收回了權力。當然,這只是名義上的。法國真正的大權,掌握在波旁公爵孔代手上。

這是路易十五的聰明之舉。在自己羽翼未豐時,要學會裝孫子。比如南北朝周武帝宇文邕就「心甘情願」由堂兄宇文護攝政十幾年,沒辦法。

法國的事務均由波旁公爵處理,路易十五的地位類似劉禪,所謂「政由葛氏(諸葛亮),祭由寡人」。對於波旁公爵的「關心」,路易十五一律接受,表現出非常誠懇的模樣。

圖-少年路易十五

等到路易十五覺得時機成熟時,解除了波旁公爵的權力。不過路易十五並沒有收回權力,而是任命紅衣主教弗勒裏出任法國首席大臣,此人曾是自己的老師。

這一年是1726年,路易十五隻有16歲。

弗勒裏執政17年,一直到1743年,90歲的弗勒裏才壽終正寢。這17年間,弗勒裏扭轉了法國財政的虧空局面,讓法國有錢花了。當時的法國正陷入奧地利爭奪王位的戰爭,法國元帥薩克斯打贏了豐特努瓦之戰。但很多人卻把這場戰役的勝利,歸功於國王路易十五,因為國王親自上了戰場,鼓舞了很多法國將士的士氣。

圖-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帕杜夫人

在法國,國王受到很多人的喜歡和崇拜,稱之為「被喜愛者」。

但是,不久後,這個「被喜愛者」變成了「被討厭者」。

路易十五在1743年正式掌握法國的權力,再沒有了制約。路易十五性奢侈的本性暴露出來,特別能玩。

路易十五喜歡美麗的女人,最有名的一個——蓬巴杜夫人。這位夫人是個花錢高手,再多的錢都不夠她揮霍的。蓬巴杜只買最頂級的奢侈品,錢不夠,國庫湊。

圖-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帕杜夫人

路易十五也被影響到,開始花天酒地,他的理念是有錢就花,死後和他無關。這就是無恥名言: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在路易十五還健在的時候,法國就已洪水滔天了。只不過,他和蓬巴杜夫人,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夫人站在高處,洪水暫時還淹不到他的腳下而已。

1743年至1774年,是路易十五的執政時期。這30年,法國在國際上的聲望開始下滑。七年戰爭中,法國慘敗給英國,丟掉了很多海外殖民地。包括加拿大和今屬美國的路易斯安那、佛羅裏達,以及法屬印度。法國同時在歐洲戰場上開打,兩頭不討好,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法國什麼沒撈到不說,還把國庫快折騰空了。

「好在」路易十五在1774年5月10日駕崩了,死前把王位傳給孫子路易十六,讓倒黴的孫子替自己承受歷史的懲罰。


「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法王路易十五是一個自私的人,對國家政務漠不關心,只知道玩征服遊戲,要麼去征服情婦、要麼去征服他國。

路易十五的前任,是雄才大略的曾祖父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的後任,是沒大錯卻被砍頭的孫子路易十六。事實上,他——路易十五纔是法國波旁王朝的掘墓人……

路易十五登基的時候才5歲,由奧爾良公爵擔任攝政王,該攝政王胡亂瞎搞整整8年。公元1723年,13歲的路易十五親政,但是他實質上沒有理政,將國事託付給自己的老師——70歲高齡的主教弗勒裏,可憐的老人勤勉地工作至死。

公元1743年,33歲的路易十五總算真正親政,結果他讓法國大眾大為失望,成為法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

路易十五對國政沒有一點興趣,時人回憶「向國王陛下講到經濟和節省宮廷開銷的時候,他就扭轉頭和別的大臣聊天」,應該法國的政務開始陷入混亂之間。

與處理國政相比,征服情人是路易十五的大愛好,他對自己最寵愛的蓬巴杜夫人常常一擲千金,前後共賞賜3600鋰。當然,路易十五不止蓬巴杜1位情婦,他有好多的情婦可廝混,可悲的是官員的任免、國事的決斷經常會受耳邊風的影響。

路易十五的另一個征服就是打仗,他沒有路易十四的才幹,卻遺傳好戰的天性。然而,跟曾祖父比起來,他打的都是爛仗。

他的第1場戰爭是捲入「波蘭王位繼承戰爭」,路易十五的王后是波蘭人,後來他支持岳父登上波蘭王位,結果被前國王之子叫來的俄軍給打敗。最後,法軍付出慘重代價,並且與新興的俄國結仇。

公元1740年,路易十五又捲入「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出錢出兵一頓忙活,最終法國什麼也沒有得到,白白為普魯士的利益打了一仗。後來,普魯士與法國宿敵英國結盟,路易十五氣的要死。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英法之間爆發7年戰爭,法國喪師辱國。再後來,法國、奧地利對戰英國、普魯士,法國再次損失慘重,幾乎喪失全部的海外殖民地。

接連不斷的打擊,讓路易十五惶惶不可終日,1774年染病身死。這位統治法國半個世紀的國王,居然因為民憤太大,靈柩不敢白天運出,只到夜間才偷偷運往墓地。


簡單來說,路易十五是一位歷史評價十分複雜的君主,也是法國歷史上性格最為矛盾的國王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雖然路易十五經歷了近六十年的長期統治,但他未能解決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的遺留問題,而路易十五也無疑導致了法國國力和國際地位的衰落。

我們可以看看路易十五統治期間(1715-1774年)的重大事件。

路易十五和他的曾祖父路易十四一樣,都是幼年即位。路易十五即位之初,由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二世攝政。到1723年路易十五年滿13歲時,雖然巴黎最高法院宣告國王成年,但他仍然受到波旁公爵內閣的幹預。待路易十五親政之後,法國又先後捲入了兩場全歐範圍的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和七年戰爭(1756-1763年)。雖然法國通過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贏得了科西嘉島和洛林,但隨後的七年戰爭卻導致法國在與英國爭奪歐洲霸權的過程中全面敗北,也使法國在歐洲的聲望極大下跌。受七年戰爭影響,法國喪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而路易十五本人的名望也因此一落千丈。

除了對外戰爭的失利之外,路易十五糜爛的私生活也為人所詬病,他與眾多情婦聲色犬馬、其奢華的生活也消耗了大量財富。更加重要的是,路易十五完全沒有解決他的曾祖父遺留下來的財政問題,反而使得法國國內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因此,雖然他即位初年曾受到民眾愛戴,但到他統治晚年便成為民眾所厭惡的對象,甚至有謠傳稱,路易十五曾經說過「我死之後哪怕洪水滔天」這句經典名言(但路易十五實際上並沒有說過這句話)。

總之,路易十五需要為法國的衰落和波旁王朝的終結負一定的責任,而史學界對他的負面評價也多於正面評價。


法國大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勢埋葬封建、落後的波旁王朝,但不久便陷入雅各賓黨人的恐怖統治當中,一大批舊貴族,包括國王路易十六等人都被推上斷頭臺。不過平心而論,路易十六雖然才能平庸、無所作為,但並不足以導致王國滅亡,而真正應當為波旁王朝覆滅「埋單」的,是他的祖父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曾孫,王太子路易之孫,王太孫、勃艮第公爵路易之子,在祖父、父親及兄弟們全部病逝後,成了「超長待機」的老王路易十四唯一的繼承人(路易十四在位72年)。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8月,路易十四死於壞疽,享年77歲,臨終前將王位傳給年僅5歲的曾孫路易十五。

路易十四在位期間,以大興土木、窮兵黷武著稱,在極大地提升法國影響力的同時,卻也給國家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所以在他臨終前,對曾孫叮囑道:「我的孩子,你將成為是一位了不起的國王。不要像我一樣喜歡建築和戰爭。相反,設法與你的鄰居和平相處。給上帝你所應該給的。總是遵循好的建議。設法免除人民的痛苦,而這正是我所沒能做到的。」然而從後面的史實來看,路易十五顯然沒有完全遵從曾祖父的告誡。

路易十五即位之初,朝政大權掌握在攝政腓力的手中,直到八年後才正式加冕,並開始親掌朝政。路易十五親政之初,任命前家庭教師、紅衣主教弗勒裏為首相,並賦予他改革大權。弗勒裏執政17年時間(1726-1743年),期間努力清除路易十四在位期間的積弊,設法穩定貨幣、平衡財政預算,並大力發展經濟,與此同時還放棄窮兵黷武的政策,推行和平外交,使得國內外矛盾大為緩解。

弗勒裏執政期間,是路易十五在位時最和平和最興旺的時期,使得國王由此獲得「被喜愛者」的稱號,深受國民的愛戴。然而好景不長,等到弗勒裏一去世,路易十五便開始大權獨攬,但由於性格上的優柔寡斷和不守承諾,導致在國內外一系列政策中連連出錯,最終將王國推向崩潰的邊緣(這情況很像明朝的萬曆帝)。

乾坤獨斷後的路易十五日開始沉迷於驕奢淫逸、聲色犬馬的生活,長年累月的居住在凡爾賽宮,跟眾多的情婦尋歡作樂,再不肯將王國的安危放在心上。路易十五跟王后瑪麗·蕾捷斯卡雖然生有二子八女,但卻經常背叛她,跟情婦蓬帕杜夫人、巴莉夫人等人廝混,在史冊中留下諸多的風流韻事,嚴重地損害了王室聲譽。

路易十五的情婦們不僅迷惑君王,而且還多行不法之事。例如,蓬帕杜夫人便依仗著國王的寵幸,大肆侵吞國家財產,並且頻頻干涉朝政,插手國內官吏的升遷、貴族領地的得失等事宜,並最終將法國推向災難深重的「七年戰爭」。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對蓬帕杜夫人深惡痛絕,曾怒斥她「耗費了我們那麼多的人力財力,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榮耀和力量,而且還破壞了歐洲整個政治體系...」

生活上的奢靡無度、私生活中的醜聞頻出,外加「七年戰爭」失敗後的割地賠款,不僅導致法國的聲望急速下降,也讓王國背負上極為沉重的經濟負擔,導致國庫空虛、債臺高築。路易十五無意改轍更張,為解決困境所採取的唯一辦法,便是對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小商販、城市貧民和資產者在內的「第三等級」拚命加稅,由此導致國內怨聲載道,矛盾異常尖銳。

路易十五如此作為,無疑將王室推上「火山口」,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然而面對著國民的指責和大臣們勸諫,早已被酒色蝕骨的路易十五竟然毫不在意,而是大言不慚地回復到:「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如此自私自利、冥頑不靈的國王,實在是不可救藥。

1774年5月,在統治法國59年、禍害國家31年後,路易十五終因身染天花而死,享年64歲,王位由孫子路易十六承繼。路易十五留給孫兒一個超級「爛攤子」,儘管後者小心翼翼地予以維護,但最終還是沒能擺脫註定的命運。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路易十六被軟禁。4年後,路易十六因「叛國罪」被推上斷頭臺,波旁王室一度覆滅。

史料來源:《舊制度與大革命》、《法國革命史》、《法國大革命史》、《思考法國大革命》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