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派屈克.麥基翁(菩提格輕慢呼吸法第一導師)】佩妮是一位心臟科護理人員,過去三十年都在愛爾蘭林莫瑞克大學醫院服務。她健康狀況良好,身材適中,但當她邁入六十歲大關,卻開始出現心律不整的症狀,讓她很擔心。症狀在幾年間越來越明顯,佩妮形容那種感覺像是「胸腔左側有一隻大蝴蝶在飛來飛去」。症狀的發作時間不固定,有時候甚至持續八小時以上。

一切的開端是佩妮的工作越來越喫重,她的工作職責變多,工時跟著拉長。愛爾蘭有幾年陷入經濟危機,醫療體系都在削減人力,因此第一線的護理人員首當其衝,必須扛下更多工作量。這件事使佩妮變得焦慮,她認為這就是心律不整的主因。

每次心律不整發作,佩妮就特別想要吸到氧氣。為了滿足缺乏空氣的感覺,佩妮的焦慮和呼吸量都會提高,導致心跳更快,使症狀惡化。這是症狀和病況交互惡化的惡性循環。

我在林莫瑞克的診療室與佩妮見面,我發現她會同時鼻呼吸和口呼吸。她的上胸呼吸動作很明顯,而且吐氣之後沒有自然停頓。她的BOLT成績是八秒,我立刻確定她是慢性過度換氣,心臟問題的根源或許就在於此。

為了重新訓練佩妮的呼吸方式,我教她學會用橫膈膜呼吸。我請她把一隻手放胸口,另一隻手放肚臍上方,讓她可以感覺呼吸運用的肌肉,然後開始指導她將氣吸入腹部。吸氣時腹部凸出,吐氣時腹部凹進去。下一步,佩妮必須對胸口和腹部稍微用手施壓,增加呼吸的阻力。

佩妮花了三分鐘練習平復呼吸,逐漸放慢呼吸速度,減少吸入的空氣量,使身體稍微缺乏空氣。我請佩妮每天做這項練習五次,每次十分鐘。其他訓練內容很簡單,就是整天都用鼻子呼吸,晚上嘴巴貼膠帶入睡,避免無意識口呼吸。

接下來幾週,我又見了佩妮幾次。到了第三週,她的BOLT成績已經進步到二十五秒。更重要的是,心律不整的症狀跟著大幅減少了。

呼吸如何影響心臟功能?下一頁瞭解更多


我教佩妮的呼吸練習,跟克勞德.盧姆醫師研發的帕普沃斯(Papworth)呼吸法很類似。盧姆醫師的過度呼吸研究十分著名,人稱「關懷醫師的元祖」,他很難得同時具備同情心和耐心,對身心疾病患者更是照顧有加。一九五九年,盧姆醫師加入英國劍橋郡帕普沃斯醫院的團隊,發展體外心肺循環手術的技術。從此之後數十載,他對慣性過度呼吸越來越感興趣。

為瞭解決常見的呼吸異常,他和團隊的物理治療師們聯手發展出帕普沃斯呼吸法。盧姆醫師投注全副心力寫作與授課,想引起更多人關注過度換氣症候羣,許多篇論文更獲登多本知名醫學期刊,包括《刺胳針》《英國皇家醫學會學刊》,以及《國際身心醫學》。很少醫生能像他一樣,有動力和勇氣投注大部分工作生涯揭開諸多常見文明病的病因,尤其現代醫療對這些文明病只能治標不治本。

心臟病發:缺失的關鍵



心肌梗塞,又稱心臟病發,是指流入心臟的血液嚴重短缺或完全被切斷。血液停止輸入後,心臟就會缺乏氧氣,使得心臟部分肌肉受損或死亡。

心臟病常在體能運動或受到情緒壓力期間或之後發作。這兩種狀況都會增加呼吸量,當呼吸量大於身體新陳代謝的需求,二氧化碳就會離開肺部和血液,造成血流量下降,心臟氧合作用降低。

高達十分之一的心臟病發患者都有過度換氣的症狀。有一份研究在患者死於心肌梗塞後立刻做冠狀動脈造影,發現百分之三到六的患者造影都屬正常,可見心肌梗塞並非出於潛在的心臟疾病,反而可能是過度換氣的後果。

有些心肌梗塞的案例或許有部分或全部原因是過度換氣造成流進心臟肌肉的血液減少。由此斷定,我們的呼吸方式以及血液二氧化碳濃度,對心臟的健康和功能有重大影響。

下面的章節要帶大家探討心臟疾病患者,包括曾經心臟病發的人,呼吸是否比一般人沉重;以及修正呼吸量的呼吸練習是否能避免心臟問題惡化;最後是實施心肺復甦術時,過度換氣是否會對結果產生不利的影響。

正確呼吸有可能降低心臟病風險嗎?下一頁繼續看醫師研究怎麼說


心臟疾病與過度換氣


某些類型的心臟病患者習慣加重呼吸,呼吸力道比一般健康人更沉重,但是一旦修正呼吸量,許多人也發現心臟病症狀減輕了。如果這些患者一開始就練習放輕呼吸,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不會降低?

一份研究找來二十位中度到重度慢性心臟衰竭的患者,發現他們每分鐘呼吸量為十五.三至十八.五公升。正常呼吸量為每分鐘四到六公升,這些患者則是正常量的兩到三倍之多。這項研究和其他類似研究都指出,慢性心臟衰竭的患者呼吸比一般人更激烈。表現出沉重呼吸的患者在體能運動時,也會有呼吸困難的感覺。

這種現象其實不令人意外,畢竟你現在已經知道,平時的呼吸方式就決定了運動時的呼吸方式。平時若是胸式呼吸,且動作明顯,運動時就更容易喘不過氣,從此踏上過度呼吸的惡性循環。

從這份研究可以明顯看出,呼吸方式是心臟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而且呼吸沉重程度和慢性心臟衰竭嚴重度成正比。過度呼吸不但會減弱心臟把血液輸送到全身的能力,多餘的呼吸量還會減少部分心臟肌肉的血流量,使心臟得不到充足氧合作用。

二○○四年,《歐洲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期刊登載一篇論文,論文找來五十五位男性,在他們心臟病發後兩個月進行檢驗。實驗安排受試對象在這兩個月內參加呼吸課程,結果對象的呼吸量大幅降低約五成,從每分鐘十八.五公升減至九.八公升。

正常呼吸量是每分鐘四到六公升,相較之下,從這份研究數據可看出,曾心臟病發的人呼吸量容易超過身體所需。但是,只要學會矯正呼吸的練習,呼吸量又能降至接近正常的數值。

除此之外,從事呼吸練習的患者,動脈的二氧化碳濃度也從三十三.二毫米汞柱提高至四十四.二,在正常範圍上限。基於呼吸量和呼吸功能獲得改善,論文作者建議醫學界應重視呼吸訓練,將其列入心臟病康復療程。

其他研究也證實正確呼吸的功效,指出呼吸練習可長久改善呼吸功能,幫助降低心臟功能不全的症狀。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改變人生的最強呼吸法!》/派屈克.麥基翁(菩提格輕慢呼吸法第一導師)/如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