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行業不同,從事殯葬業的人常被另眼相看。

  從醫院到太平間,從殯葬店到殯儀館,從出殯到下葬,這一行業總是躲在陰影裏不得示人。

  但是,殯葬業務穩賺不賠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很多老百姓眼裏,它是最黑、最暴利的行業之一。

  清明節前夕,《生命時報》記者走訪北京和天津兩地,深入瞭解殯葬產銷鏈,揭開該行業的“面紗”,希望能讓更多的“陽光”照進來。

  受訪專家

  中國殯葬協會顧問、殯儀服務工作委員會主任 王宏階

  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伊華

  本報記者丨高陽

  本文編輯丨徐文婷

  殯葬用品漫天要價

  3月21日,記者在北京西靜園公墓附近的一家殯葬用品店看到,一款“三件套”壽衣售價1800元,而這僅僅是“基本款”,中高檔的要2300元,有的甚至賣六七千元。

  骨灰盒更是貴得離譜,一款黑檀骨灰盒標價8800元,店主宋女士說:“價格好商量,這款在醫院太平間賣1.68萬元,八寶山殯儀館要賣2.2萬元,我只賣6800元,純金絲楠木的。”記者觀察發現,這裏的骨灰盒最低也要3000元,以5000~8000元居多。

  在北京朝陽醫院附近的一家壽衣專賣店內,記者發現,這裏的壽衣堪稱“天價”,一款號稱“桑蠶絲”面料的壽衣高達9600元,骨灰盒標價也都在8000元以上,甚至還有兩三萬元的。

  一套壽衣,一個骨灰盒,真的要這麼貴嗎?3月23日,記者探訪了全國著名的殯葬用品生產批發源頭——天津市武清區六道口村。

  該村從上世紀60年代就做殯葬用品,產品不僅覆蓋東北華北地區,還遠銷南方各地。村中心是一條東西向的主幹道,路兩邊幾乎都是賣殯葬用品的店鋪。

  記者在此走訪了多家殯葬用品店後發現,在北京售價1800元的“三件套”壽衣,在這裏只賣95元,高檔一些的壽衣價格稍貴些。

  一位從事高檔壽衣製作的店主介紹:“壽衣不是成衣,50元的有,五六百元的也有,但太貴的那些,來進貨的人也少。”當記者詢問有沒有真絲面料的壽衣時,店主說:“壽衣是用來燒的,真絲成本太高,一般都是仿真絲的。”說着,他給記者演示了一款仿真絲面料的燃燒性,果然,燃燒後無色無味不焦糊,和真絲燃燒後無異,而由這種面料製成的壽衣成本價也就只有330元左右。

  老劉是某品牌骨灰盒的天津總代理,做了十多年了,因爲品種齊、款式多、價格划算,京津冀一帶的客戶都會到他這裏拿貨。

  記者注意到,老劉的採購清單上,數量最多的是介於100~300元的骨灰盒。不同材質的骨灰盒價格不等,細木骨灰盒不過100元,實木的三四百元,緬甸烏金木、東非酸枝、黑檀的七八百元,相對高檔的陰沉木或楠木要2000多元。而對於更爲貴重的金絲楠木,店主表示:“很少有人採購,數量少、價格高,我們都不擺在店裏,只供內部渠道訂貨。”

  “一條龍”利益鏈條複雜

  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幾乎所有殯葬用品店都提供“一條龍”服務,涉及靈車、火化、靈堂、墓地等多個項目,甚至還提供長短途運遺體、存遺體、倒遺體服務。

  宋女士從事殯葬服務行業近20年,用她的話說,“附近很多居民的家人都是我送走的”。她爲人熱心,辦事靠譜,在附近小有名氣,她的“人脈”中既包括城管、派出所的工作人員,也有附近醫院的科室主任。因此,她對醫院裏重症患者的情況瞭如指掌,有哪個病區的人去世,她常常能獲得第一手消息,迅速“上門服務”。

  不過,宋女士說:“幹這行,有時候還會被護工搶活兒。”很多護工近水樓臺,給逝者穿個衣服就要喪主七八百元,而我們通常只收300元錢。

  聯繫運遺體車輛也是宋女士的業務範疇,她介紹說,有的地方講究入土爲安,不想就地火化就得送回老家。“市內或短途還好,也就幾百元,如果超過1000公里,就得1萬多元了。”

  由於一些地方殯儀館“自搞一套”,該環節的花費也不少。徐先生的父親去年2月份在吉林省某縣醫院去世,他回憶說:“父親剛剛去世,就突然出現了兩三個戴着白手套的陌生人,給父親穿上壽衣後就要錢。”徐先生心想,要的也不多,每人一百元錢打發了。

  緊接着,縣殯儀館的人就來了,很快父親的遺體就被車拉走了。徐先生還沒緩過神來,父親就已經躺在冰棺內了。殯儀館工作人員把他叫去,結了400元的出車費,並交了1000元的停靈押金。

  因爲不懂老家的規矩,徐先生四處被坑,交了擡棺費、火化費、點香費等名目衆多的費用後,還聽說不給火化工作人員送點錢,他們就不給好好火化,收骨灰時也不會剩下什麼。

  儘管各個環節“打點”的錢不多,但徐先生總有一種被人趁火打劫的感覺。最令人氣憤的是,徐先生打算寄存骨灰,但殯儀館要求必須在館內購買骨灰盒,否則不予寄存。

  可一打聽價格,一個普通的陶瓷材質骨灰盒就要2800元。最終,徐先生請同學幫忙疏通了關係,花了150元的“內部價”買下了這款骨灰盒。

  老林是該縣一家殯葬用品店的店主,祖上五代都做殯葬生意,熟知內情。他向記者介紹說,徐先生父親的信息早就被醫院的人賣給了殯儀館。“所以人一過世,他們就趕來了。”談起殯葬行業暴利,老林笑笑說:“以前確實是‘躺着賺錢’,不過,現在不如20多年前好賺了,殯儀館都跟着搶生意。”

  舊式習俗攀比浪費

  傳統風俗講究“死者爲大”,在一些農村地區,喪事大操大辦、攀比之風十分盛行。一些兒女大吐苦水:“多是被逼出來的,你不遵從,就會被大家認爲不孝。”

  河北滄州地區的王女士回憶,父親去世時自己還年輕,不懂該如何操辦,只能“隨大流”。在當地,祭品多少體現了對逝者的情分和孝心。

  “當時我的幾個舅舅合着買了一頭豬、九隻雞、九條魚等,既然舅舅都這麼‘大手筆’,我愛人和姐夫們自然不能被比下去,於是連夜託人直接買了3只羊。”

  這還不是最“燒錢”的部分,當地流行給逝者“掛輓聯”,輓聯布上要寫着“流芳千古”“光啓後人”等挽語。而這些“字”是要用人民幣拼出來別在布上的。“表姐們用10元面值的縫,堂姐們就用100元的縫,我們幾個親女兒就必須把100元折起來縫。”這種比拼令王女士心力交瘁,僅僅是縫輓聯,就花掉了5萬元人民幣。

  在村裏,這類白事通常要連擺三天酒席,宴請全村人,唱大戲、哭喪、奏樂都需要錢。每逢白事,村裏的孩子最開心,因爲幫助喪主扛花圈,能得到5~20元不等的辛苦費,王女士光是運送花圈就用了4卡車。葬禮結束後,儘管王女士一家有苦難言,但在村民眼裏,這才能表明“對老人好”。

  張女士的奶奶一直住在廣東鄉下,今年1月去世,享年102歲,屬於“喜喪”。由於奶奶在村裏村外德高望重,喪事不大辦,在幾個姑姑那裏就過不去。村裏老人們爲此成立了治喪理事會,還請來了從事“殯葬一條龍”服務的所謂專業人士。

  爲了尊重鄉俗,張女士只得服從治喪理事會的指揮,配合一切流程和支出。因爲張女士的哥哥是長孫,光他一個人就先一次性交了15萬元。出殯那天,現場的陣仗很大,紅色的幃帳,紅色的花圈輓聯,鼓樂隊近70人,個個一身紅衣。來弔唁的鄉親有幾百人,每人發一條紅毛巾、一把紅雨傘,一起吃一頓午宴後,幾代宗親連同鄉親浩浩蕩蕩,打着紅傘綿延幾裏一起送葬。

  一位鄉親跟張女士說:“今天你奶奶比新娘子還風光哦!”可一天忙活下來,張女士只感覺五味雜陳:“這些殯葬服務就是一個產業鏈,服務者沒有一點感情,所有儀式完成得簡單隨意,孝布、扎花和各種用品扔在地上踢來踢去,一切都是走過場。”張女士的哥哥更是無奈,出人出力又出錢,卻把奶奶這麼重要的葬禮交給一個“草臺班子”。

  除了殯葬環節的浪費,一到清明節掃墓,人們就燒元寶、冥幣,亂扔紙錢、食物,使掃墓這種原本有意義的事變了味。記者在天津市六道口村附近的萬安公墓見到,地上到處都是黃、白、黑色的塑料袋,隨風亂舞。

  近年來,奢靡墓葬之風更是越刮越甚,四川、福建等地的人爲修建“豪華墓”“活人墓”,將耕地、山林和沿海地區佔爲己用,大肆修建墳墓。國家現行土地法規定,禁止佔用耕地建窯、建墳等。可儘管如此,很多時候,地方村民、監管機構互相扯皮,相關處罰和整頓措施落實不下去。

  殯葬服務有太多“縫隙”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推行殯葬改革。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黨員幹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廣大黨員帶頭推動殯葬改革。

  2016年2月,民政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聯合發佈《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倡導不留骨灰的安葬方式,鼓勵家庭成員合葬,提高單個墓位使用率。

  2018年1月,民政部等16個部門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6月下旬至9月底,全國範圍重點整治公墓建設運營及殯葬服務、中介服務、喪葬用品銷售等殯葬亂象。9月,民政部公佈《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這是該條例21年來首次大修。

  今年3月21日,民政部等12部門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安排部署違法違規私建“住宅式”墓地等突出問題專項摸排工作……

  中國殯葬協會顧問、殯儀服務工作委員會主任王宏階表示,現在喪事大操大辦、盲目攀比的現象已經少了很多,但在個別農村地區依舊存在。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文化多元,殯葬行爲又與當地觀念、習俗、文化密切相關,改變殯葬陋俗並非易事,不能簡單一刀切,既需要時間,更需要決心和措施。總體上,要堅持以人爲中心,樹立社會主義農村新風,處理好生態環境和習俗的關係。

  對於人們普遍感覺“殯葬一條龍”趁火打劫的情況,王宏階坦言,規範性的確是當前殯葬行業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之一。

  在他看來,殯葬行業很特殊,是以精神消費爲主,殯葬服務內容寄託了生者對逝者的哀思,不比一般的消費行爲,並且屬於短促消費,喪主沒有太多時間考慮和選擇,“殯葬一條龍”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要。一些經營者做一錘子買賣,不指望有回頭客,消費者基本是等着“被宰”。再加上從業人員素質不高、門檻低,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地方監管跟不上,也是造成殯葬業難以規範的主要原因。王宏階說,有的地方是“管不了”,因爲根本沒有明確“殯葬一條龍”歸誰管、怎麼管。有的地方則是“不敢管”,一些“殯葬一條龍”與地方黑惡勢力勾結,執法人員缺乏強有力手段,難以體現執法的警示性和震懾性。沒有強有力的監管和市場定價,導致“殯葬一條龍”隨意定價、看人定價,儘管喪主大多會認栽,但長此以往,殯葬行業的名聲越來越差。

  殯葬服務產業鏈不完善,造成信息不對等。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伊華認爲,國人忌諱死亡,活着時不會去了解這類信息,一旦家裏有人故去,通常會盲目跟從,別家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特別是重症監護、臨終關懷、殯葬服務等環節各自爲政,沒有打通,存在太多“縫隙”,給“殯葬一條龍”可乘之機。

  王宏階表示,要實現殯葬行業良性發展,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實行註冊登記許可制度,政府還要考慮到當地習俗、文化和社會文明的容忍度,堅決剔除那些不符合現代社會文明的殯葬內容,比如與活人爭地、污染環境、封建迷信等。

  完善審查,加強行業自律,提升殯葬用品品質,改變價格虛高、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殯儀館要爲公衆多提供可選擇的服務,做到消費透明化,服務最優化。

  要對老百姓進行宣教,加強監督和防騙意識,媒體要少做“中國公墓百強榜”這一類誤導民衆的新聞。

  近十年,上海市整頓和規範“殯葬一條龍”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各地可以參考借鑑。

  上海市殯葬行業協會要求所有從業者必須經過協會培訓,實行持證上崗;

  啓用《上海市殯葬代理服務合同示範文本》,從事殯葬代理業務一定要與喪主簽訂合同並獲得授權委託書,合同以表格形式對服務項目和收費予以細化,讓消費者花個明白;

  全面實行電子鑰匙制度,給每名有資質的殯葬代理從業人員發一張IC卡,上面有姓名、照片、上崗證號等基本信息,到殯儀館代理殯葬業務必須先刷卡驗證身份;

  建立“殯葬服務短信平臺”,在殯儀館或委託“殯葬一條龍”辦理喪事的,手機都能收到由短信平臺發出的消費清單;

  給每個殯葬代理服務機構建立誠信檔案,定期做書面評價。

  告別儀式要“走心”

  在人生的“最後一程”,無論親人、朋友,都不會吝惜各方面的投入,但“不差錢”不等於“最走心”。

  殯葬本身是一種生命情感與生命文化、生者與逝者、家人與社會之間的過渡,殯葬服務從業者充當“擺渡人”的角色。

  殯葬行爲應該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這體現在接觸家屬和逝者的過程中,我們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動作、一句話,家屬都很在乎,如果從業人員能把這些做好了,殯葬業可能就不那麼冰冷了。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生命終端的服務不能簡單停留在物質層面,還應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提倡殯葬新風,要在創新的基礎上傳承、迭代、更新,這當中,建立新的儀式感很重要。

  我國殯葬文化傳承幾千年,從古到今都是八個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殯葬行業經營的不是產品,是以人爲本、文化爲根的情感記憶,我們要還原到生命本身的善良和美好,推崇一些有生命文化寓意和內涵的現代殯葬禮儀方式。

  提倡厚養禮葬,讓生命無悔

  長輩健在時要多孝順,給他們好的照料,使其居安食美、心暢神爽、頤養天年,當他們去世後,下葬可以簡約一點。

  推廣創意告別,讓生命走心

  追悼會通常是“131”模式,即一份悼詞、三鞠躬、繞一圈,簡單用30分鐘告別一個生命。事實上,很多親屬並沒有做好這種情感上的分離。

  儀式不僅凸顯生命文化和情感,更是和逝者心理分離的過程,要起到心理療愈的作用。不妨用逝者生前的照片、影像資料,製作一部小電影,回顧他的人生點滴,以及他在世時和大家的共同記憶,這樣可能比流於形式的“131”更好。

  實行生態安葬,讓生命重生

  近年來,“入土爲安”“憑弔有物”等傳統殯葬習俗正悄悄改變,樹葬、花壇葬、海葬等生態葬成爲很多逝者或親屬的選擇。王宏階說,殯葬最大的原則是不佔或少佔土地,骨灰入土變骨灰入世,就是大量節約土地。

  鼓勵器官捐獻,讓生命延續

  我國每百萬人口實際器官捐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每年等待移植的終末期患者有30萬人,平均每月有36名患者因爲等不到器官離開人世,其中包括2名兒童。

  當生命終結時,把遺體、器官捐獻出去,讓生命在另一個人身上延續,這不僅是一種個人的義舉,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

  創造民族記憶,讓生命共存

  殯葬的根本並不是埋葬已逝的軀殼,而是安放我們的記憶、情感、認知。我們需要集體性、民族性的反思,全社會共同發力,推動公墓變公園,把墓地變成最好的生命教育場所,讓告別變美麗,讓傳統祭祀變成現代紀念,讓人們盡心思考生命真正的意義。

  活着時不妨拿出幾分鐘,跟家人朋友聊聊今後怎樣面對死亡,想用什麼樣的方式告別,不要等到那一天來臨時還彷彿一輩子沒有活過。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