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啓蒙的陷阱有哪些?幼小銜接到底要不要做、怎麼做?孩子創造力究竟是如何發展的?學前教育的話題吸引了許多年輕父母。

  3月17日上午,上海私立蒙特梭利幼兒園課程項目創新總監Karen French、蒙氏學堂資深學術管理專家鄭淼Mandy、LUC教育集團學術總監Conrad Botha及上海康德雙語實驗學校小學部校長Joan McGillewie坐鎮2019菁上海國際學校博覽會學前論壇,與觀衆一道,探討了“早期教育,爲孩子成長奠定堅實基礎”的主題。

  整理 | Sumin 圖 | 譜時

  英語啓蒙的誤區

  LUC教育集團學術總監Conrad Botha的演講從英語啓蒙的誤區切入。

  他指出,第一個誤區是,在中國的大環境下,人們過度注重英語成績,但兒童學習語言是一個潛意識的過程。英語考試存在初級和高級的區別,而孩子的實際英語能力是在實際生活中如何使用這門語音的能力。像我們剛纔所說的是一個潛意識過程,需要孩子在生活實際當中碰到不同的情況來增進學習能力,孩子是可以自己掌控這種能力的,而不是以教學爲目的。

  另一個常見誤區就是,中國家長提供給孩子的閱讀材料非常單一——以故事性題材和繪本爲主,這種書本和特定材料往往是使用在一種正式的教學當中,很可能是根據某些老師的特定喜好而選擇的。國內會直接從英國和國外進口一整套書,這些書跟孩子的實際生活不相關的,但是我們卻在大量使用它,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方式。所以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實際生活中設置不同的活動,讓孩子接觸到不同的材料。

  “創造力的發展必須要有現實意識”

  上海私立蒙特梭利幼兒園課程項目創新總監Karen French闡述了環境創設如何影響到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當人們談到創造力的時候,往往想到是一些藝術形式,但是在蒙特梭利教學中,它有着更廣泛的定義。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孩子動手進行操作,進行日常的交流,這裏面都蘊含着無窮的創造力。

  蒙式對兒童發展階段的簡要劃分是,從0歲開始,6歲是一個階段,在0-6歲這個階段進一步劃分的話,蒙式非常注重還是無意識的吸收和以及有意識的吸收,0-3歲被鑑定爲無意識階段,孩子會吸收一些無意識的東西,之後再進入無意識階段。6-12歲孩子會更加有意識對環境知識進行學習,其中在生理上面孩子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由此孩子可以進行進一步有理智性的學習。

  6-12歲如何發展呢?都取決於孩子0-6歲時的基礎如何,之前也提到了0-6歲有意識性和無意識性的吸收,都是以孩子感官爲基礎的,如果打好這個基礎將來爲孩子會有更好的發展。

  Karen French指出,蒙式非常強調創造力的發展必須要有現實意識,它必須要經歷現實和想象的過程,而現實意識是走在前面的。在6歲以前,孩子通過真實環境的接觸,培養自己的注意力、專注力,他們具有獨立性和探究性的心智,最後在成長到6-12歲的時候就會儲備好現實的準備,然後進行想象力的發展了。”她說。

  對此,家長能夠做什麼呢?她建議,重點是觀唸的改變,以前往往是大人教孩子,但是在蒙式裏面是追隨孩子,教學以孩子爲中心,能夠認識孩子,他是以感官爲學習,豐富程度往往超過我們的認識。

  “幼小銜接是有必要的”

  蒙氏學堂資深學術管理專家鄭淼Mandy分享了幼小銜接的話題。

  她指出,對於幼升小的準備,第一是心理準備,第二是基本的學習能力的準備,第三則是自理能力。“銜接一定不是到5歲後開始,銜接一定要從實時開始,慢慢養成這種習慣。”在談到學習習慣培養時,鄭淼這樣說。

  幼兒園和小學到底有什麼不同?鄭淼進行了梳理:最主要的一點是班級教師的分配不同,在幼兒園裏面老師是固定的,到了小學之後不是固定的老師,這時候就要教孩子怎樣跟老師溝通交往;還有一些時間上的不同。

  她特別提到家長角色的轉變,強調家長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生活節奏和作息,爲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習慣。

  進入小學的七個重要技能

  “孩子入學後的第一年其實是一個過渡期,過渡期意味着是人生從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的進步,這個過渡期是需要我們去拋棄一些舊的觀念和舊的東西,但是不要因此而悲傷,我是要用積極的態度去迎接挑戰。”上海康德雙語實驗學校小學部校長Joan McGillewie說。

  如何在這個過渡期,從孩子、家庭、學校三方面做好準備?她認爲,有七個非常重要的技能可以幫助孩子達到學業上的成功——自信、好奇心、主動性、自我控制、關聯性、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這些能力其實是和家長平時生活息息相關。孩子其實在5歲之前神經通路的發展是最活躍的,所以很有可能最重要的大腦發育在孩子進入學校之前已經完成了。”她指出。

  入學的頭幾年其實是最重要的,因爲它是孩子今後學業的基礎,社會情愫和一些情商同樣對入學準備至關重要。

  圓桌討論

  現在的家長很喜歡給孩子報興趣班,比如學樂器、畫畫、運動等,因爲家長覺得,只有孩子各方面都試試,才能知道他到底對什麼感興趣、擅長什麼。即便是學齡前的小孩,也奔波在去各種興趣班的路上。對此,四位是怎麼看的?

  Joan McGillewie:這個是非常有道理的,應該多一些嘗試。

  Conrad Botha:我認爲應該帶他去嘗試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但是作爲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做什麼樣的選擇,不要學得太功利,因爲這會影響發展意識和心態,這一點是需要家長去注意的。

  Karen French:我也非常同意這樣的做法,現在的孩子在小學階段會有更多時間花在學業上,可能在戶外時間不足,如果多一些戶外運動對學業是有好處的。

  鄭淼:我這邊跟三位專家有一點點不一樣的做法,嘗試的過程孩子一定喜歡,持續發展可能就有問題了。

  在篩選興趣時,不要過於超前,建議家長讓孩子4歲半之後再彈鋼琴,籃球運動你要持續進行的話,我們也跟相關專家討論過,需要8歲之後。

  我想建議大家,如果課程後續是需要長期大量複習的,這樣的課程就選一個;那種課堂上就能完成的,比如機器人制作等等,這種類型的就可以選兩個。

  對於學齡前兒童,家庭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哪個方面?是陪伴還是開發,是啓發創造力還是發現自我?

  Conrad Botha:我覺得這個問題還蠻大的。首先要強調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像剝洋蔥一樣,孩子需要一面一面去開拓發展不同的面,家長需要花時間跟小孩在一起溝通,陪伴他,去發現他不同的方面吧。

  Joan McGillewie:作爲家長,首先,無論是從早期還是到未來慢慢長大的過程當中,當家長是支持和鼓勵的,孩子會自主發現自己的興趣。

  Karen French:我想講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從實際出發,比如說小孩子可以穿衣服、喫飯等等,作爲家長不要太多去說“不”,比如刷牙刷得不是很好,但是家長要去鼓勵他。第二個層面,家長在早期成長過程當中扮演角色更多是一個觀察者、參與者的角色,因爲小孩天生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學習的人,早期階段其實是非常自主地學習的階段,作爲家長可以領小孩子到公園去參觀各種各樣的樹林,去看漂亮的地毯,家長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引導者。

  鄭淼:我想說三句話,第一句話,給孩子規則的自由。第二句話,作爲家長支持孩子的成長,儘可能多地創造給孩子去體驗,去觸摸,去感知的機會。第三句話,幫助孩子成爲他自己,他是他,你是協助、支持、陪伴的人。

  家長:各位老師,你們好,我是來自於河南的一個小城市,我計劃在上海這邊發展自己小事業,可能要把4歲半的孩子帶過來,計劃上雙語學校,之前他沒有在雙語環境的學校待過。我們希望幫助孩子爲此做好準備,應該怎麼做?謝謝。

  Joan McGillewie:有條件的話先創造環境,慢慢再進行過渡。在學校裏面有不同層次、分得非常細的教學安排,有的家長在幾個月裏面就可以看到孩子成長,現在有條件就可以馬上開始,可以一點點引導他進入雙語環境。

  Conrad Botha:你出生的時候也不會說中文,因爲你生活的環境裏面慢慢進行的,我們要進一步具體落實,可以在生活中慢慢進入雙語環境。帶過來之後,有其他的方式,上海有很多(進行)雙語(學習)的可能性。

  Karen French:這個階段不要急,因爲他是一塊海綿,會吸收很多的東西,他只要一直在聽的環境裏面就是在一直吸收,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可能會在某一階段就會突然爆發。有的孩子吸收快,有的孩子吸收慢。

  鄭淼:如果孩子已經預期和打算儘快來到上海,第一步可以選擇一個雙語環境比較好的學校,你不要擔心我的孩子4歲半了,纔剛開始,會不會跟不上。第一,孩子之間關係良好,不會相互鄙視。第二,一下子進入這個環境之後並不是純英文的環境,0-6歲是孩子語言的爆發期,所以還不晚,同時還要課後做一些補充。我建議請大學生(家教),他就是陪伴孩子玩的身份,在玩的過程中,更多用英文方式進行溝通。這個階段主要是讓孩子建立一定的語言環境,讓他有更多的輸入,纔爲之後的輸出有更多的準備。

  家長:我們去年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孩子英語的進步蠻不錯的。回來之後,想了解上海這邊有沒有真正浸潤式的環境?我的孩子三歲還不到。

  Joan McGillewie:首先要澄清一個概念,什麼是雙語和單語,如果只找英語環境,建議是在國際上尋找,在座的很多老師都是雙語環境的,就是50%是中文,50%是英文。

  Conrad Botha:我們這個學校是按照英國教育體制的,也包括一些證書、認證,包括中國方面的一些要求,也是一個雙語學校,它是按照英國的體系來走的,基本上也是雙語的,而不是一個您所需要的、更多英語的環境。

  Joan McGillewie:我們現在很多家長都會面臨雙語和多語的環境,我覺得每個小孩子是不一樣的,出國早不一定有利,有些小孩子會吸收很快,作爲家長要耐心一些,看孩子是作爲什麼情況來給他們什麼樣的資源。

  Conrad Botha:我們要怎麼樣去衡量小孩子的英語,這個是動態變化的。在長大之後他們會有自己的語言去學習,在這個階段家長做得是引導,是給他創造環境的一種方式,我們要動態去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靜態看這個問題。

  更多2019菁上海校博會教育論壇回顧

  敬請關注「菁kids上海」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