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國家或者個人的崛起都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出現一些關鍵性的人物。吳國的崛起有三個人功不可沒,其中伍子胥和孫武是大家所熟知的,是這兩個人讓吳國稱霸於天下的。但在他們之前,還有一個偉大的人物,但卻並不爲大家所熟知,這個人的名字叫季札。

  季札

  季札(前576年——前484年)有三個哥哥,他是老四。吳王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爲季札的德行才幹,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甚至爲此到深山裏去種地,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看來他很清楚廢長立幼是個高風險的事情。儘管他很有才能,但是他還是堅持大哥繼位,自己甘心輔佐。面對利益和誘惑的時候,能堅守自己的人不是沒有,是很少。這部分人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季札就是一個。

  在季札眼裏做王還不如做點事來的實際,他是個務實的人,爲國家爲百姓做點事纔是他的初心,他不想讓權力影響自己的判斷。做自己是他想做的,而做大王是別人的願望,現在很多人就是總拿別人的願望當成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活成了別人那不是自己。

  季札的智慧集中體現在他出使各國的表現上,他到了魯國請樂師演奏周樂。每演奏一首樂曲,季札就把相關的典故、人物和其中蘊含的道理和人物的美德說了出來。周樂在其他人的耳中可能僅是樂曲,但在季札的耳朵裏變成了樂書,如果沒有淵博的學識,深厚的樂理知識是不可能做到的。正所謂厚積薄發,沒有積累就沒有洞見,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季札離開魯國夠來到了齊國,他根據齊國的形勢給晏嬰提出了一條建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

  季札離開齊國後到了鄭國,見到了子產,兩人相處十分融洽。季札分析鄭國的形勢:“鄭之執政侈,難將至矣!政必及子。子爲政,慎之以禮。不然,鄭國將敗。”子產深以爲然,“厚遇季子。”

  子產

  季札到了晉國,發現孫文子在歌舞昇平,樂聲很遠都能聽到。他分析道:“異哉!辨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之在此,猶燕之巢於幕也。”孫文子聽說後,終身不聽琴瑟之音才得以避禍。季札到晉國後就發現晉國國君無能,國家的實際權力掌握在趙魏韓三家手裏,他敏銳地判斷不久晉國就會被三家瓜分,他勸自己的好友叔向說:“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三家。吾子直,必思免於難。”

  季札出發到魯國前,先見到過徐君,徐君很喜歡季札的寶劍,但是不好意思開口。季札早就發現了,但是爲了出使各國因此沒有將寶劍送給徐君。回吳國的路上,季札又路過徐國,徐君已死,但季札將自己的寶劍解下來,懸掛在了徐君的墳墓旁邊的樹上。隨從不解的問爲什麼?季札說“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而背吾心哉!”這就是守諾重信的美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