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直很喜歡藤原這個姓氏,大概源頭是在鷹通身上。不過人往往在喜歡上一個事物之後,就會忘記喜歡的原因了。所以我現在對藤原這個姓氏的感情,也早就脫離動漫人物的範圍了。說起藤原氏,自然會想到平安時代,因為那是藤原氏最活躍的時期,但藤原氏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目前好像還沒有一篇比較系統介紹藤原氏的文章,那麼我就不自量力的來試著寫一下吧。題目上也已經說的很清楚,這只是入門級的東東,當然不可能太具體,也會有很多未涉及到的領域,請大家權且當作消遣來看吧。

一,藤原氏的起源

一般的看法認為,藤原氏的始祖是藤原鐮足(又名鐮子)。鐮足本來是姓中臣,而中臣氏則是日本古代掌管祭祀的神官的姓氏。眾所周知,中臣鐮足協助中大兄皇子除掉了蘇我入鹿,滅了蘇我氏的宗家,又一起進行了大化改新,因此被賜予了藤原這個姓氏。於是,這個華麗的貴族姓氏就這樣登場了。古代的四大姓,源平藤橘,說到底只有藤原不是皇族賜姓,橘氏雖然在縣犬養三千代那時被賜姓的,但真正的橘氏,卻是她和美努王的兩個兒子,所以還是皇族子孫。藤原這個姓氏來源於地名,指的是奈良盆地南部的一片地區,與飛鳥的西北方鄰接,又稱大原。這裡也是藤原鐮足的祖地。鐮足被授予大織冠的位階(當時冠位十三階裏最高的級別),因此也被稱為「大織冠」。

但是根據高島正人的《奈良時代的藤原氏與朝政》一書,藤原氏卻是從鐮足的兒子不比等開始的。因為當初賜姓的藤原只是鐮足一人,並沒有包含子孫。而且一般所說的藤原氏,是指藤原朝臣這個姓氏,這本身就是天武天皇制定八色姓之後才產生的。不比等是鐮足的次子,可以說是個很有政治天賦的人。在壬申之亂的時候,不比等年齡還小,所以沒有被牽扯進去。後來因為其父的功績,不比等也進入朝廷,並很快展露頭角,得到了持統天皇的信任。他積極送女兒入宮,增進和天皇家的關係,並打破常軌,提拔自己的四個兒子都擔任朝廷重要職務,打破了一家一人的慣例,可以說不比等是藤原氏繁榮的奠基者。

不比等去世之後,他的四個兒子,武智麻呂,房前,宇合,麻呂都在朝中擔任議政官,後來形成了藤原氏的四家,南家,北家,式家,京家。按照慣例,武智麻呂是長子,所以南家應該為藤原氏的嫡流。但是也有看法認為,房前當時擔任內臣,實際官職比武智麻呂高,所以北家才為嫡流。不管到底誰是嫡流,而實際上,在後世常盛不衰的是北家,也可能因此,纔有人將北家看作嫡流吧。而就在藤原氏勢力蒸蒸日上的時候,一場瘟疫襲來,四人相繼死去。藤原氏一下跌入了低谷。

二 藤原氏四家興衰

在這裡,有必要首先介紹一下橘氏。

橘氏的始祖是縣犬養三千代。她與敏達天皇的玄孫美努王結婚生了兩個兒子,那兩個兒子後來被降為臣籍,也被賜予了橘氏姓。其中一個就是橘諸兄。橘諸兄利用朝廷重臣病逝這一良機,很快就登上了大臣的寶座。 不過在橘諸兄去世之後,藤原氏南家的仲麻呂(武智麻呂之子)依靠光明皇后力量,又重新受到重用。說起光明皇后,她是藤四子的親妹妹,也是首位非皇族出身的皇后。她在後宮為藤原氏的繁榮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光明子是聖武天皇的皇后,孝謙天皇之母。因為她的橋樑作用,使得仲麻呂在孝謙朝也深受重用,官居紫微內相。橘諸兄之子橘奈良麻呂因不滿仲麻呂得勢,異圖謀反,被仲麻呂發覺,先發制人取得了勝利。仲麻呂成功令女婿大炊王(實際上,大炊王是娶了仲麻呂兒子的遺孀)繼位,稱為淳仁天皇。因其酷愛唐文化,因此將日本的官職名稱一度都改為唐名,並被賜名惠美押勝,官居太師(太政大臣)。後來光明皇后去世,孝謙上皇寵信僧道鏡,與淳仁天皇矛盾加深,最後引發了仲麻呂之亂。可惜叛亂沒持續幾天就被上皇鎮壓了。淳仁天皇被囚禁,仲麻呂一家多被殺或流放,藤原氏南家就如此沒落了。

孝謙上皇重新踐祚,稱為稱德天皇。在她死後,僧道鏡馬上就被朝中公卿流放。因為稱德天皇沒有後裔,所以皇位繼承人空缺。這時,因為和白壁王結婚的女性是天武天皇的後代,所以他們所生的兒子也就是屬於天武系。為了讓那個兒子繼位,所以先把他父親白壁王扶上了皇位。而白壁王確是名副其實的天智天皇的兒子。所以從這時開始,天皇家又從天武系轉回了天智系,真可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關於天智天皇和天武天皇的恩怨,請參照「壬申之亂」。)在這個時候,立功的正是式家的藤原百川。白壁王即位稱光仁天皇。他與天武系的井上內親王之間的兒子他戶親王被立為皇太子。不過不久就被人告發,皇后詛咒天皇,而被廢,太子也跟著受了連累。一起被幽禁起來,不久兩人就絕食而死。這樣,天武系的皇族繼承人就一個都不剩了。而這些很有可能是上級公卿尤其是藤原式家的陰謀。太子被廢之後,新立的太子山部親王,也就是後世有名的桓武天皇。(聽說過平家物語的人,應該對桓武平氏這個講法不陌生吧。)百川也因為擁立皇太子,受到了桓武天皇的信任和重用。在桓武朝,最著名的事大概就是遷都。剛開始將都城定在長岡京,後來才遷到平安京。而負責長岡京營造的,正是百川之子種繼。可是種繼卻被反對遷都的貴族暗殺了。桓武天皇非常震怒,懷疑幕後指使是自己的弟弟,當時的皇太子早良親王,於是將其流配。早良親王憤恨交加,不久去世,傳說變成怨靈,一直困擾著桓武天皇。

桓武天皇死後,繼承皇位的是太子安殿親王,即平城天皇。平城天皇天生體弱多病(有人稱是早良親王的詛咒),繼位四年就讓位給弟弟神野親王(嵯峨天皇),自己成為上皇。平城寵信種繼之女葯子,成為上皇之後,葯子還經常對天皇的命令指手畫腳,並且慫恿上皇還都平城京。嵯峨天皇自然不會視而不見,於是剝奪了葯子的官位,從而迫使葯子發動政變,這就是史上有名的葯子之亂。不過政變只持續了三天,就被天皇方鎮壓了。平城上皇削髮為僧,葯子服毒自殺。但這次的事件,使得天皇疏遠了式家,連以前一直倍受器重的百川長子藤原緒嗣,也被冷落。式家漸漸遠離了政治中心,而取而代之的是北家。

北家的藤原冬嗣被嵯峨天皇任命為新設職務——藏人頭(相當於天皇祕書),進入了政治中樞。後來一直青雲直上,做到左大臣,奠定了北家的繁盛繼承。

如此一來,藤原氏的四家中,有三家都輝煌過了。剩下的一家京家,是唯一沒有在中央掌握過政權的家族。一方面是因為始祖藤原麻呂在四兄弟裏最為年輕,官職也比較低,另一方面,大概是因為他子女較少(果然是多子多福啊……)還有一點,只有麻呂和其他三人母親不同,根據本人的推測,這可能多少也會有點影響。總而言之,京家幾乎是沒有興旺過,就直接衰敗了。 從下面開始,我們就要專註於藤原氏北家的發展了。當然,這過程中是少不了陰謀詭計的……

三、人臣攝政的開始

攝政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了,大概可以追溯到聖德太子,天智天皇當年也一直是以皇太子身份攝政的。但一般情況下,都是皇族攝政,而人臣攝政始於藤原良房。良房是冬嗣的次子,因為妹妹順子成為天皇女御,從而青雲直上。為了使順子所生的道康親王成為皇太子,策劃實施了承和之變,廢黜了皇太子恆貞親王。道康親王成功登基,稱為文德親王。良房又送女兒明子進宮成為女御,自己坐上了人臣最初的太政大臣的寶座。說起太政大臣,本來也是為皇太子設置的一個官職。當年天智天皇讓自己的兒子大友皇子做太政大臣,總理朝政。一般為皇族壟斷,而良房是第一個以人臣身份成為太政大臣的人。之後,到源雅實為止的250年間,這個官職被藤原氏壟斷。在文德天皇之後,良房又成功排除了惟喬親王,使自己的外孫惟仁親王登上了皇位,這就是有名的清和天皇。(不知道清和天皇的人,請自己去看戰國歷史。戰國時代的武將很多都說自己是清和源氏出身,那個清和就是清和天皇。)良房作為天皇的外祖父,開創了人臣攝政的新紀元。在貞觀八年,發動了應天門之變(應天門之變的真相,如今仍沒有定論。到底誰是誰非,大概只有當事人才明白吧),在宮中排除了大伴氏的勢力,成為藤原氏的氏長者。良房因為沒有嗣子,所以將兄長長良之子基經作為養子,繼承了自己的家業。

良房是人臣攝政之初,基經就是關白之始。在良房死後,基經掌握了朝廷政權。清和天皇向陽成天皇讓位之後,基經被任命為攝政。陽成天皇是清和與基經之妹高子的孩子,也就是基經的外甥。但陽成天皇生性兇殘,最後被基經廢黜。取而代之的是光孝天皇。光孝天皇為了報答基經的擁立,將朝政全權委託給基經,並且新設了一個官職——關白。於是從這時開始纔有了這樣的習慣,在天皇元服之前,攝政總管朝政,在天皇成年之後,關白總理朝政。不過具體說來,攝政和關白還是有些不同的,但總體都相當於天皇的代理。具體的不同,在此就不詳述了。光孝天皇去世之後,繼位的是宇多天皇。宇多天皇時代,發生過一件著名的事件——阿衡事件。因為宇多天皇的詔書裏,稱關白為阿衡,但基經認為阿衡是隻前關白,於是認為天皇對自己不滿,而不肯接受詔書。天皇迫於無奈,罷免了起草詔書的橘廣相,撤回了之前的詔書,又重新寫了詔書。基經這才重新上朝。由此可見,當時基經的權勢,連天皇都讓他三分。

四、內外鬥爭時期

基經死後,天皇實行親政,不再設立攝關。宇多天皇提拔重用一批中下級貴族,其中就有聞名於世的菅原道真。菅原家是文章博士之家,歷代都是作為實務官僚立身出仕的。道真也不例外。不過道真在菅原家歷史上,也是數的上的秀才,才名之高,在當時就享譽內外。而且碰巧宇多天皇要抑制藤原氏,於是道真就成了其中重要的一枚棋子。在宇多天皇退位成為太上天皇的時候,任命藤原時平為左大臣,菅原道真為右大臣,負責輔佐醍醐天皇。時平是基經的嫡子,出身名門,這左大臣自然是沒人反對。可菅原道真的右大臣,遭到了貴族層的一致排斥。那地位低下的菅原家,怎麼有資格做大臣,很多上級貴族對此耿耿於懷。而時平也不會善罷甘休的。不久就發生了昌泰之變。時平等人陷害道真,說其要廢黜天皇,立自己的女婿齊世親王為天皇。於是菅原道真被流配大宰府,並且病死在那裡。雖然宇多上皇聽說此事之後要趕去相救,可惜被門衛擋住,無法與天皇見面,於是束手無策。後來傳說道真化作怨靈,一直困擾這天皇家 = =而時平不久也病死,這也傳說是道真的怨靈造成的。繼承藤原氏長者的是時平末弟忠平,而忠平相傳和道真關係很好,大概因此沒受到詛咒。忠平的家系也成為了藤原氏的正統。 忠平做到了攝政太政大臣,他死了之後,表面上繼承他的位置的是長子實賴,而實際上則是次子師輔。實賴是個忠厚的長者,卻不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後來實賴的家系(小野宮流)出了很多文化人,比如《小右記》的作者實資,文才很高的公任,還有三跡之一的書法家佐理等等。但是在政治方面,卻再也沒有在中央掌權過。有人可能會提到公任之父賴忠,沒錯,他是做了關白太政大臣,不過實際上當時掌權的卻是兼家,這段我們留到後面再慢慢說。因為師輔的女兒進宮做了天皇的皇后,所以師輔也就是下一任天皇的外祖父。可惜師輔始終沒能得償所願當上攝關,官職停留在了右大臣上。師輔號九條殿,因此後世又稱他為九條右大臣。(知道我的九條殿是怎麼來的了吧~)而實賴雖然名義上做了攝關,但他自己也知道不如弟弟師輔,所以大權旁落也毫無辦法。而且實賴不是天皇的外戚,所以講話也沒有分量。因此當時世間流傳,實賴這個老大被老二師輔踩在腳下,可見當時兩者之間的關係。

  師輔死後,他的長子伊尹終於坐上了攝政的寶座,世稱「一條攝政」。說起這個伊尹,可是安和之變的主謀。安和之變,是藤原氏一族利用皇儲問題,把政敵源高明逼下臺的事件。源高明是醍醐天皇的皇子,小時候被賜姓源氏,後來依靠岳父師輔的扶持,一路高升,做到了左大臣。可是在師輔死後,開始受到藤原氏的排擠。然後就發生了源滿仲密告高明要立自己女婿衛平親王為天皇的事件。高明被左遷為大宰權帥(是不是覺得這個詞比較眼熟,沒錯,當年菅原道真也被遷做這個官。說是官,其實已經淪為犯人了。)順便提一句,這個源高明,就是著名有職故實書《西宮記》的作者。書歸正傳,伊尹只做了1年的攝政就死了。他的後代官職都還低,也沒人可以繼承他的位置。於是,攝政的寶座又空出來了。圍繞到底由誰來繼承,又發生了不少故事。

一般來說,老大死了就該老二繼承,可是老二兼通陞官一直比老三兼家慢一拍,所以兼家覺得應該自己來做。可兼通就不樂意了,於是拿出了殺手鐧,天皇老媽的親筆信。皇太后是他們的妹妹,也不知道兼通什麼時候找皇太后要了這麼一封信,說關白攝政要兄弟按順序來做,天皇一看是自己老媽的意思,也就不好違背,於是讓兼通做了關白。兼家當然很不爽,但是也毫無辦法。好不容易兼家熬到兼通得了重病,快死的時候,趕緊趕到大內,跟天皇要關白的寶座。兼通的家位於兼家府邸和大內之間,當時兼通聽說兼家向自己家方向來,以為來看自己,還準備就此和兼家把以前的舊賬一筆勾銷,關白也讓給他。沒想到兼家直接經過兼通家去了大內裏。兼通一氣之下,也趕到大內,把最後一次除目完成了,將關白讓給了實賴之子賴忠,把原先兼家的右近衛大將的頭銜也免了。不久之後,兼通就死了。這個故事就是在《大鏡》和《榮花物語》中都有記載的,兄弟爭位的故事~

五、攝關鼎盛期

說起攝關時代的代表人物,自然非藤原道長莫屬。那麼我們接下來,終於要講藤原道長了。不過藤原道長並非兼家的長子,他又是如何當上攝政的呢?起因要從兼家兼通兄弟爭位開始說。因為當年兼通抑制兼家的晉陞,所以在兼家重新掌權之後,就拚命提拔自己的兒子們。於是身為小兒子的道長,年紀輕輕就位列公卿了。不過後來兼家死了,繼承其位子的是長子道隆。(看到這名字,讓我總會聯想到筒井道隆……什麼?你不知道這個人?好吧,當我什麼都沒說……)道隆這個人,說起來算不上什麼高明的政治家,也沒留下什麼政績。不過據說是個大酒鬼,臨死的時候竟然說,以後可以到另一個世界去和朋友喝酒了。另外,雖然是酒鬼,可是性格很豪放(酒鬼通常性格都滿豪放的……),而且長相端正,待人也很大度,整體來說也算個好人吧。道隆世稱中關白,他的家系也被稱為中關白家。道隆死後,繼承的是弟弟道兼。但這道兼只當了七天關白就也得病死了。後世稱之為七日關白。問題就出在這道兼死之後誰來繼承。兼家的兒子有名的就四個,已經死了兩個了,還剩下一個道綱,一個道長。這道綱與其他三人不是同母所生,也就是所謂的庶出,自然是沒法繼承的。而且據說道綱也根本就沒什麼政治才能,唯一的優點就是蹴鞠比較擅長。不過他老媽可是文化人,如果你沒聽過藤原道綱母這個叫法,就回去複習蜻蜓日記吧。那麼道綱已經排除了,就剩道長了。不過別急,道長也不是就那麼理所應當的來接班。別忘了道隆也有兒子的,而且那時候兒子伊周比道長小不了幾歲的。於是這叔侄兩個就圍繞誰來繼承最高統治權,展開了一番爭鬥。(中略) 最後的結果是道長贏了,伊周和弟弟隆家被流放了。雖然過了幾年,道長把他們赦免了,但是中關白家在朝廷是徹底衰敗了。終於講到道長的繁華史了。話說道長成功排擠了伊周兄弟之後,正式取得了朝廷的大權,成為內覽左大臣。內覽其實是攝關最重要的權力之一,而道長雖然有內覽的權力,卻一直沒有要攝關的頭銜。雖然道長被稱為御堂關白,但事實上,他一生都沒有正式做過關白,只做過後一條天皇的攝政。道長積極送女兒進宮,而他女兒又爭氣,接連生男孩,後一條,後朱雀,後冷泉都是他外孫,於是一家三後,風光無限。而他女兒生的皇子坐上天皇寶座的時候,道長這個外祖父的位子就更穩了。中國一直叫多子多福,我看人家道長那是多女多福啊。在《小右記》裏,有對道長春風得意的描述「此世即我世,如月滿無缺。」有說法講,《源氏物語》裏的光源氏就以道長為原型的。 不過再位高權重的人,也總有死的一天。道長六十二歲的時候,也迎來了自己的死期。他死之後,繼承他位置的是長子賴通。賴通雖然二十六歲就做了攝政,可是實權一直掌握在父親道長手裡。在道長死後,賴通才是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賴通攝關的在位時間長達五十多年,是歷史上最長的。而賴通時期也被看作是攝關家的最盛期。可惜盛極必衰,賴通的女兒進宮之後卻沒有生下男孩,使得攝關家的統治開始有了陰影,加之賴通與弟弟教通之間的對立,直接導致了攝關家的衰退。

六、攝關衰敗,風光不再

攝關家的嫡流,在賴通之後,又經歷了師實、師通、忠實幾代,勢力漸漸衰弱。而忠實與嫡子忠通之間的糾紛,最終通過院政的調解才得以解決。這使得攝關家的內部事務都要由外部勢力來決定,造成了攝關家徹底的失勢。忠通之後,歷史迎來了大變革的時期,武家的時代來臨了。而忠通的兒子基實、兼實成為了近衛家、九條家的始祖。後來在近衛家分出了鷹司家,從九條家分出了一條家和二條家,後世的五攝家就這樣形成了。從那時開始,公家一般不再以氏名稱呼,而以家名稱呼。比如藤原基實,藤原兼實,一般被叫做近衛基實,九條兼實。所以從這時候開始,我所要講的藤原氏也就消失了。

結語

藤原氏的歷史,其實就是日本古代政治史。雖然在鎌倉幕府之後,藤原氏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但在京都,在朝廷中,藤原氏還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地位的。可惜的是,中世之後,天皇本身的威望低下,朝廷也隨之變成徒有其名的政府,實權掌握在武家手中,因此公卿們整體沒落了,這其中也包括了那曾經輝煌的藤原一族。「千年風光一朝盡,萬世藤花別樣新。」希望通過這篇小文,可以令你對日本古代史,對藤原氏有些認識,那我也算做了點功德事了。^_^

(全文完)

參考資料

日本維基網

《藤原氏千年》

廣辭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