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北部)


閃閃發光的芬蘭教育在國際上一直備受好評。芬蘭前總理阿赫曾經說過:“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他最好的人生。”

 

那麼芬蘭教育到底好在哪裏呢?今年2月我去了芬蘭做考察,講幾個真切感知到的芬蘭教育理念。





1,健康理念:健康第一的功能性教室

 

這次的芬蘭學校接待老師給我們參觀了她的功能性教室,所有的器材都是她自己買回來的。


投影佈下面的綠色大墊子,教室後面的組合沙發,教室裏的可移動異性課桌,可以左搖右晃的凳子,甚至還有一張可以踩的自行車腳踏式課桌。

 

總之就是,這個教室裏沒有任何一樣固定的東西。


老師說,孩子們成長階段在學校待的時間比較多,這樣的教室設置,可以讓孩子們儘可能的動起來,對他們的身體健康有益。


  

2,順應天性:順從孩子天性的芬蘭式教育

 

承接上一點,走進芬蘭課堂,最震驚的一定是孩子們的自由度。與中國最大的區別是,他們不必規規矩矩坐在教室裏,也不需要站起來回答問題。

 

老師時常會把孩子們召集到自己旁邊的地墊上坐着講課,孩子們在老師上課期間也可以在教室裏走動,隨時向老師提出問題。

 


這是一趟數學課,不同的孩子在玩着不同的遊戲,有紙牌,骰子,拼版。紙牌是用來學算數的;骰子是用來學分數的,拼板是用來學幾何和圖形的。

 


當老師不限制孩子們的身體自由的時候,孩子們其實也可以在玩樂的過程中把老師所講述的知識給記住。同時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天性與發散思維能力極其珍貴。



3,科技教育:從小的科技薰陶與正面的電子設備引導


芬蘭的科技館相對中國的科技館來說比較小,但體驗性很強,各種各樣的科技體驗活動吸引了大大小小的孩子,所有的孩子和家長都在聚精會神的參與某個體驗活動項目。


家長的認真與積極參與往往可以帶動孩子的興趣與探索精神。


 

在芬蘭學校裏,國家給每個孩子配備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孩子們可以隨意使用學校wifi,通過電腦去搜索課堂中不明白的東西。比如一趟手工課,孩子們可以立即用電腦去搜索自己想要的圖形。

 


在教室裏使用電腦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任何時候老師們都有可能讓孩子們拿上電腦去查詢一些知識內容。同時開設了比較多的科技課堂,比如編程,計算機和語言學習。

不限制孩子們玩電腦,讓孩子們正確瞭解電腦對於現實生活和學習的作用,芬蘭的孩子們反而沒有那麼依賴和癡迷於電子設備。



4,生活教育:教會孩子們生活的芬蘭式教育

 

芬蘭孩子們的課程裏,有木工課,烹飪課,縫紉課等貼近生活的主題課堂,孩子們要在學校裏學會這些生活必備技能。

 

在烹飪課堂上,孩子們不僅要學會15-20道芬蘭的菜品,還需要學會從烹飪到擺盤招待客人到收拾廚房等一系列內容。

 


你能真切的感覺到芬蘭教育不僅僅是在教授孩子們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們生活。每一堂課都是在爲孩子們走出學校幸福生活做準備。



 

5,自然教育:一次現象式教學自然教育課

 

對於在極地環境中發展起來的芬蘭,他們是對地球的變化有切身感受的一撥人。在孩子們從小的教育中,就會有自然教育課,讓孩子們瞭解芬蘭氣候與自然環境,傳達環境保護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體驗的這堂課在一個自然保護區裏的博物館裏開展,這堂課從博物館外觀建築講起講到芬蘭的歷史,氣候環境以及100年前芬蘭人的生活狀態。

 

然後走進不同的場館去講述極地環境中的動物生活方式,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芬蘭的水源。最後走進場館中心去看兩隻鴨子的博弈雕塑,告訴孩子們環境變化對於芬蘭的影響,昇華整個課程主題。



 

一個小時現象式教學自然教育課堂,融入了卡片和現代科技,包含了歷史,地理,氣候,生物等跨學科內容,極其精彩。


從小的自然教育課堂,讓成長起來的芬蘭孩子成爲了自覺保護自然環境的高素質公民。

 

6,職業教育:讓孩子們瞭解社會各個行業

 

我們成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職業的意義以及如何規劃好自己的一生。沒想到,芬蘭孩子從初中開始就踏上了自我探索之路,而且是芬蘭學生的必修課。


我相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每個人探索世界的能力。這個“世界”除了常規的認知,還應指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是否有能力探索自我——瞭解自己、接納自己、懂得規劃自己人生的方式。



 

芬蘭教育認爲孩子在家庭內接觸的資源是不平等的,但教育必須平等。在中小學開設職業規劃課,可以讓每一個孩子可以在專業指導老師的啓發下,挖掘自我內心的寶藏,對未來發展做出合理規劃。


當然,這個過程也是有方法的。



一是分階段性目標,循序漸進開展。


芬蘭小學階段重在培養教育興趣、職業啓蒙、做決定的能力;

中學開設職業和創業素養的必修課,重在自我認知、職業體驗和未來職業規劃。

到了高中,自由的選課制度則讓大多數孩子已有自己心儀的專業發展方向。

 

二是抓住人生重大的轉型期。


第一個轉型期是小升初,這個時候很多芬蘭孩子會選擇符合自身特色的中學,比如愛音樂的孩子去音樂教育突出的學校,喜歡視覺藝術的孩子會選擇藝術設計見長的學校。


第二個轉型期是九年級初中畢業,因爲接下來,他要考慮是進職業高中還是普通高中就讀。與中國不同的是,這兩種高中在芬蘭有同等地位,每年幾乎對半的學生分別進入這兩種高中,之所以形成這個局面,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孩子本身適合做什麼。


第三個轉折點,就是高考後選專業,這基本決定了未來的就業方向。

 

最有意思的是,儘管芬蘭學校已經提供了很充足的職業規劃教育,可還是有一些學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很難做出教育道路的選擇。


面對這羣學生怎麼辦?催促他們快速做出潦草決定,進入高中嗎?這不符合芬蘭文化對個體的尊重;家長幫他們做決定?也不行,芬蘭是一個提倡平等和自主的社會。


芬蘭教育者想出的辦法是——在教育體制中增加十年級。九年級上完再來一年,給處在轉折期的孩子更多時間做教育選擇、規劃人生。這在芬蘭完全合理合法,從中你可以看出芬蘭教育體制的彈性、耐性和人性化。

 

這以上的一切,都是我們在芬蘭考察中的真實感受。芬蘭教育對於孩子們綜合能力的細緻關注與有效引導在世界上可以說無出其右。

 

總結一下,芬蘭教育可以按照以上的幾個教育理念來執行,是由高度發達的社會形態與高素質的社會羣體決定的,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能夠複製。

 

1,平等的教育資源

 

平等教育,平等是芬蘭教育精神的核心,芬蘭教育不追求精英教育,制度設計、資源分配都是以平等爲出發點的,芬蘭的學校沒有好壞之分,每一所學校都是平等的,而且每個班級不超過20個學生,每個學生受到的教育都是平等的。


這樣讓芬蘭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接收到高質量的教育。

 

不考試,沒作業,芬蘭人認爲,玩是孩子中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事情,芬蘭人認爲一旦孩子準備好了,會學得更好,沒必要給他們壓力。


在芬蘭,學生只有在高中最後一年的年底由一次考試;芬蘭老師認爲,他們對學生的瞭解遠比考試準確,所以,只有班主任同意,六年級以下的學生才能參加區域性的聯考;芬蘭學生有大量的課餘時間,老師們會教會他們必要的社交技能,讓他們懂得如何交朋友、如何講禮貌等等

 

這樣使得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其他的生活技能,爲未來社會生活做好準備。



 

2,關注孩子的綜合成長

 

芬蘭教育是支持學生多元發展的土壤。這個土壤是指知識、技能、價值觀、態度和意志力,它既可以支持學生自我認知的形成,也讓他們生髮出讓人生可持續發展的多元能力。

 

芬蘭教育考量的多元能力包括七個緯度:

第一,思考與學習;

第二,文化認知,互動與交流;

第三,關愛自身,管理自己的日常活動;

第四,多媒體和多形式的識讀能力;

第五,信息通訊和技術;

第六,職業素養和企業家精神;

第七,參與和創建一個可持續的未來。


這樣的多元能力也會讓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學習,解答那些他們認爲有意義的問題。

 



3,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我們之前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芬蘭教師的選拔過程與社會地位。

 

l 他們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與學識見解


在芬蘭,所有的老師都經歷了專業且細緻的選拔過程。20世紀70年代起,就要求全國範圍內所有小學及以上的教師,都必須具有碩士學歷。所有師範教育全部由研究型大學提供,教師都需要接受至少五年的教育理念學習、教學法學習和教學實踐。

 

l 受到公衆社會的絕對信任與支持

 

如此高質量的師資,贏得的是全社會對教師隊伍的高度信任,市政教育局信任學校的管理能力、校長信任教師的教學領導力、家長信任教師的教書育人能力。


于韋斯屈萊大學教育領導研究院院長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這種信任能最大化促進合作,並最大程度激發人的潛能和經驗,尤其是教師自身的潛能和能力得到最大施展。 ”


l 社會賦予教師高度自主權

 

既然找來了高質量、最合適的人來當教師,又給了他們充分的培訓和準備(至少5年的教師教育學習),那當他們邁上工作崗位後,就給予他們足夠的職業自主權,教什麼、怎麼教、用什麼教科書,教師自己做出教學判斷和決定,他們知道如何運用手中的自由去開發課程、基於研究思維去解決各種問題。每一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來執行教學步驟。

 

同時,這種信任文化弱化了教育中的外部監督。教育局不會過問學校在幹什麼,校長也不插手教師如何開展教學,甚至,沒有對教師的考評、評比制度。


總結

 

在這種信任、安全、愉悅的校園環境裏,教師會安心致力於教學研究,教師不急,有時間讓學生試錯;學生勇於探索,也不會害怕犯錯,他能感受到被教師支持,這樣才能激發出更多的創新能力。


久而久之,教師和學生都在校園裏,獲得很大的歸屬感,構成共同促進學習的合力。

 

就這些方面來說,中國的教育體制要優化確實任重道遠,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給與學校和老師該有的信任與支持,讓我們的老師們在一個單純的環境裏去和孩子們相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