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4月1日,日本公佈了自公元645年“大化改新”首次使用年號以來的第248個年號,也是首個沒用中國典籍,而是從本國典籍中選取的年號:令和。

  “令和”二字出自日本典籍《萬葉集》卷五“梅花詩卅二首並序”的序文部分:“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于帥老之宅,申宴會也。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

  這被認爲是公卿大伴旅人於天平二年(公元730年)在“梅花宴”上所寫,當時,他任大宰府長官。太宰府是當時統治九州最高機關,也負責接待中國與朝鮮的前往日本的使節團。

  《萬葉集》中的這一句,在中國的辭賦典籍中也能找到相似的表達。交匯點記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漢代張衡所寫的《歸田賦》(創作於漢順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中有“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這樣的句子。仲春是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月。整個句子意爲:正是美好的仲春時節,氣候溫和,天氣晴朗。

  唐代大臣薛元超(公元623年-685年)在唐高宗時期所寫的《諫蕃官仗內射生疏》(收錄於《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九》)中有“時惟令月,景淑風和”這樣一句,表達的同樣是春天的美好。上述兩篇中國典籍的創作年份,均早於《萬葉集》成書時間。其中《歸田賦》早於《萬葉集》592年;根據薛元超的生卒年,《諫蕃官仗內射生疏》應早於《萬葉集》幾十年。

  無獨有偶,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典籍中含有“令和”之外,還有一些歷史人物也叫這二字。乞伏慧,隋朝馬邑(今朔城區)鮮卑族人,字令和。他的祖父乞伏周曾做過北朝時期西魏的銀青光祿大夫,父親乞伏篡,曾任金紫光祿大夫,涼州總管,併爲第一領人酋長。他本人“少慷慨有大節”,弓馬嫺熟,武藝高強,歷宦北齊、北周、隋朝。戰時是員猛將,“所當皆破”,戰後是位能臣,政績卓著。《北史》《隋書》皆有傳。

  無論“令和”二字出自何處,當下真的是春天裏最美好的時光了。據江蘇氣象,清明假日期間我省大部地區氣溫高無雨,風力較大,“清明時節雨紛紛”情景在節日期間暫時不會出現。趁着春光明媚,合理安排出行,去迎接屬於自己的春日好心情。

  交匯點記者 焦賢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