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鈞窯玫瑰紫大花盆局部(圖/範立)

  【引子】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937年前的四月,蘇軾在黃州揮筆寫下著名的《寒食帖》,開篇喟嘆時間匆匆,春光易老把人拋。

  春勤恨步遲,這個假期,您有着什麼樣的計劃?種花養草,扮靚生活可是其中之一?

  國博君從館藏中找來幾隻瓷花盆,它們有的來自宋代,有的來自清代;有玫瑰紫釉的,有青金藍釉的,也有鐵鏽花釉的,還有仿木紋釉的……它們有的造型端莊,有的穩重敦厚,有的色彩斑斕,有的蔥翠欲滴,來看看您最喜歡哪一款?

  宋 鈞窯玫瑰紫大花盆

  宋·鈞窯玫瑰紫大花盆,高22.7釐米,口徑23.4釐米,國家博物館藏

  這隻花盆形似渣鬥,圈足外撇,釉色紫藍,上淺下深,身上有與色地不同的呈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俗稱“蚯蚓走泥紋”。

  蚯蚓走泥紋是鈞釉的特徵之一,這種現象是由於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補裂罅所產生的。鈞釉的釉層很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因而促使裂紋和縮釉等現象出現。然而,蚯蚓走泥紋的出現給鈞瓷平添了一種自然的美感。

  宋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高14.4釐米、口徑19.5-24.5釐米,國家博物館藏

  這隻花盆口呈海棠式,晶瑩的天藍釉色中映現出宛若玫瑰般的紫紅,極其斑斕。外底刻“重華宮”、“金昭玉翠用”等楷書題字,爲清宮舊藏。

  傳世鈞窯瓷器中帶銘文的不多,都是北宋後期宮廷用瓷。銘文刻一到十的數目字,關於這些數目字的意義,過去有多種解釋推測,通過對鈞臺窯發掘所得標本的研究表明,它們是器形大小的編號。數目字越大,器物越小。“一”是同類器物中最高或口徑最大的,“十”是最低或口徑最小的。花盆刻有兩個數字的,刻於底部的是統一按口徑大小的編號,刻於足內的是配對編號。有的瓷器帶“奉華”及“省符”兩種銘文,“奉華”是宋宮殿名,汝窯、定窯瓷器中也有刻此銘文者。刻“重華宮”、“鍾粹宮”、“景陽宮”、“養心殿”等字樣者,則是清代造辦處玉作匠後刻的。清代宮殿之內陳設的文物都有檔案,專門記錄清代宮殿陳設文物的名稱、件數及動態。宋鈞窯瓷器在底部刻列宮殿名,表明它們是分別陳設於各殿的文物。

  清 紅彩金魚紋長方形花盆

  清·紅彩金魚紋長方形花盆,高14.5釐米,長31.4釐米,寬18.5釐米,國家博物館藏

  這隻花盆作長方形,器內及外底施松石綠釉,寬沿處黃地粉彩繪花卉紋,器外壁施白釉,刻劃水波紋爲地,上礬紅彩繪金魚紋,外底陰刻“大清鹹豐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字體以側鋒運筆,工整清秀。

  “魚”與“玉”同音,金彩描繪魚紋寓有“金玉滿堂”。金玉滿堂形容財富衆多。在白釉上刻劃水波紋爲地,道光、鹹豐時期瓷器上較爲常見。白地紅彩,施彩豔麗奪目,金魚描繪生動,活潑自然,此器爲清代鹹豐官窯的精細之作。

  清 粉彩鏤空八寶紋花盆

  清·粉彩鏤空八寶紋花盆,高18釐米,口徑25.7釐米,國家博物館藏

  這隻花盆撇口,深腹,平底,圈足,鏤空的器身飾如意頭狀,外壁白地粉彩繪暗八仙紋、彩雲和紅蝠紋,近足處繪海水紋,內壁施松石綠釉。外底施松石綠釉中心留白,上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外圍以粉彩四夔鳳紋。

  鏤空又稱爲“鏤雕”,是瓷器傳統裝飾技法之一。此器造型別致,將彩繪、鏤空裝飾技法相結合,構圖巧妙,工藝精湛,爲乾隆粉彩器中罕見的藝術珍品。

  清 鐵鏽花釉橢圓形花盆

  清·鐵鏽花釉橢圓形花盆,高9.6釐米 口徑32.2×19.2釐米 底徑27.9×15.4釐米,國家博物館藏

  這隻花盆看着像銅的,但實際上是瓷的啦。它通體施鐵鏽花釉,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鐵鏽花釉是雍正時期創燒的色釉新品種,是以鐵、鎂爲呈色劑的結晶釉,釉色以紫、褐、紅色相間,似鐵鏽花色而得名。器古樸端莊,胎體厚重,作工精緻,爲雍正色釉瓷中的佳作。

  清 青金藍釉帶託花盆

  清 青金藍釉帶託花盆,盆高27.2釐米,口徑22釐米,足徑12.8釐米,盆託高5.3釐米,口徑18.9釐米,國家博物館藏

  這隻花盆折沿,深腹,圈足,底部有四個出水孔,盆託折沿,淺腹,廣底,圈足。兩器通體施青金藍釉,足內無釉,均陰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青金藍釉是雍正時期在仿宋鈞釉基礎上創新品種,以乳白釉爲底釉,上吹灑鈷藍釉料,高溫燒製而成。釉色由青、藍、白等色斑相交融,色如青金石,故名“青金藍釉”。雍正官窯青金藍釉器有石榴尊、花盆、洗、缸、蒜頭瓶、菊瓣紋瓶等,無釉砂底,並刻有雍正篆書款識。此器爲雍正時期仿宋代鈞窯花盆的形制,除青金藍釉外,尚有仿鈞、霽藍、霽紅釉等品種。

  (本文圖文內容源自國博官網)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