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懂得很粗淺,言語不專業。

能夠理解:未觀測前量子就是一團概率波,觀測才導致坍縮,貌似貝爾實驗就是證明這個。有人說是測量的介入破壞了系統,導致量子態的坍縮,也就是人蔘不參與都會發生坍縮。但是雙縫干涉實驗中,縫隙的探測儀探測後,在光子到達偵測屏幕前,刪掉探測儀結果,則還是呈現干涉。這是否說明測量並沒有導致坍縮,而是意識參與才導致坍縮?


塌縮是強測量的結果。弱測量不會塌縮。

塌縮沒有意識參與。我們可以樸素地認為,測量就是儀器和實驗對象的相互作用。
沒有吧。。意識其實沒什麼神奇的,這個現象不是說只要有儀器觀測,人看還是不看結果都是一樣嘛,意識沒有參與其中呀。我覺得可能是觀測這個行為要在某種條件下和實驗對象發生互相作用,或者是在某個條件下讀取了信息,然後就變成單純的物理現象。比如把觀測這個行為看作光碟機讀光碟,光碟放進光碟機,光碟機轉起來,信息被讀出來,不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嘛
塌縮只是一種說法而已,將不確定答案確定了,就是概率的一種結果表述,人們總說概率到底由什麼決定結果,量子學家認為,在概率發生的過程中是由


關於波函數塌縮,我所耳聞的有三種相關假說,哥本哈根詮釋、多世界詮釋和退相干詮釋。看問題描述,題主應該算是偏向哥本哈根詮釋。
個人見解,沒有參考文獻,不一定正確,只是趁人少摻一腳。電子本身具有信息,在沒獲取足夠的信息時,我們只知道有個電子在哪裡,具體的位置自旋等啥的都不知道,這是這個電子在我們眼裡好比是一團霧,模糊不定。但是,一旦有任何東西與這個電子發生了足夠的信息交換(不一定要人的意識)並獲取了位置信息,這團電子云霧就會坍縮(凝實)。電子在信息交換前後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和性質,只是因為它的位置信息從它本身轉移到了別的地方。當它的位置信息存在於它自己身上時,它是一團電子云,當它的位置信息不在它身上時,它不再是正常的電子,它成了高中化學書裏的那種(像個死掉的標本不是嗎)。所以,觀測只是獲取信息的手段,坍縮的本質是由於1.量子級的信息只能交換不能複製,2.它原有的位置信息被奪去且沒有得到新的位置信息。


是由將某一個未知狀態確定為某確定狀態的因素所導致,測量就是在這個範圍內(觀測到之前是未知,觀測到以後為已知),但這個範圍內不僅僅包括測量(該「測量」是日常用語中的「測量」)

無意識的情況下也會發生量子坍縮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