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有的! 在東岸及西岸的大城,學華語的人數增加得很快,幾乎每間中小學校都要有華語老師,大學更是熱門課程。但是,有了學生的課程,就是成功的課程嗎?對於未來的華語熱持續發燒有多少助益,能幫助產生多少工作機會? 
我覺得這要從兩方面來看,第一能持續學華語的學生多嗎?先說明一下,現在華語學生其實仍多數是亞裔,也就是來自華人家庭或者亞洲其他國家,所以他們本來就不是零起點學生或無環境的CFL學生,而另一群純美國小孩的學習者在「中文很難」這樣的觀點中還願意走進課堂來嚐試,當然更是勇氣可加! 所以,學生持續學習的動機鐵定是有的,可其實僑校的經營並不理想,因為教學的老師不是專業背景,多數就是志願者或中文為母語的媽媽姊姊,結果在美國長大的小孩根本受不了古板又無趣的教育模式(不是指玩遊戲那種表面的東西喔!),因此去上課的小孩幾乎都不是自願的。而在大學任教的老師也有很高比例(當然不是全部)是老一輩二、三十年前就來到這個崗位,被迫教語言的國文系老師,他們其實對教語言的認知也有頗有年代的味道。所以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能否真正持續學習,我持高度懷疑的態度,畢竟美國小孩可不是從小培養「要努力讀書才有成功的一天」的一群。

第二點是,他們除了僑校及校園,很難找到其他專業的學習中心,尤其是住在小鎮的學生,美國地大,開車一個半小時才能進城買菜是稀鬆平常的事,但要每週請家長帶小孩開車去求學就很難了。所以,有很多人也是這樣成為未開發的一群,例如我們鎮(有至少四千個小孩)就沒有這樣的after school program,臨近的大鎮也沒有!

所以誰說沒市場,沒地方讓台灣老師輸出? 我覺得是沒人開拓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