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婚戀焦慮”這一情感內核,節目在揭示代際婚戀觀矛盾的同時,更注重探討探討包容和解之道。

“您的親家還有5秒抵達戰場。”

2019年1月6日起,一檔全新的婚戀節目在江蘇衛視開播。節目邀請雙方父母同時坐鎮第一現場,增加“觀察式”設計,也爲相親家庭提供了更加開放、透明的“觀點碰撞空間”。

3月24日晚,隨着“村花”崔師師、“地震倖存女孩”楊雅舒、文藝女生張爽的成功牽手,《新相親大會》迎來收官。

作爲一檔聚焦素人家庭婚戀擇偶的代際相親綜藝,《新相親大會》自開播以來相關話題不斷。數據顯示,節目在播出期間,csm55城平均收視達1.08%,#新相親大會#話題閱讀量破5億次,討論超26萬次,33對佳人牽手成功率達91.7%,《人民日報》《中國新聞週刊》《Vista看天下》等十餘家媒體點贊。

聚焦“婚戀焦慮”,碰撞新話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最新公佈的數據,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結婚率逐年下降。2013年全國結婚率爲9.9‰,到2018年,這個數字縮水爲7.2‰,創下五年來的新低。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種傳統婚姻家庭觀念,正在新生一代中急速轉變,對於年輕一輩而言,社會節奏在變快,人生選擇有很多元,在時代的變遷中,個體意識的覺醒帶來對幸福生活的不同理解。

圍繞“婚戀焦慮”這一情感內核,《新相親大會》以單身青年置身的擇偶困境切入,在揭示焦慮背後蘊藏的代際婚戀觀矛盾的同時,也注重尊重擇偶個體的婚戀價值和婚姻規劃,在溫暖明亮的代際對話中,探討包容和解之道

帶前女友一起相親,你能夠接受嗎?認爲約會不等於戀愛的男生,是不是花心不可託付?希望女人以男人的事業爲主的家庭,你會選擇嗎?你能接受另一半從事不符合主流期待的非常規工作嗎……這些被擺到檯面上的現實問題被一一剖解,多少能讓每一個抱有“脫單”需求的觀衆有所投影。

綜觀整季節目,那些衆望所歸的牽手,更多源於雙方價值觀的匹配。在男女家庭同臺對話的交流語境之下,年輕人提出的情感疑問,都是從特別細緻的個人興趣切入;有效讓年輕人走到一起發展戀愛關係的,不是父母懇切的盼望,而是“確認過眼神,是能一起走的人”的精神契合。如是摩擦碰撞的共鳴火花,打動和吸引着同樣擁有脫單需求,又堅持“不將就”立場的獨立青年。

依託於節目中發酵的情感話題和相親羣像,《新相親大會》嘗試打破素人節目的熱度天花板,#最美搬運工朱芊珮##王富貴牽手#等詞條相繼佔領熱搜。

根據節目組針對收視人羣年齡結構的統計顯示,18-24歲年輕受衆佔比極高。節目主持人孟非對此現象的解讀是:一來,開始踏入婚戀市場的這批獨立青年,看到了與他們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在擇偶中的需求與困惑,能夠對比借鑑參照;二來,年輕人在同齡人與父母關於婚戀選擇的觀念碰撞中,找到了自己與家人的溝通和解之道。

“父母在,更有愛”,用積極對話拆解婚戀話題

2010年,《非誠勿擾》透過“24VS1”的對話模式,開啓電視相親節目的新一輪趕集大潮:男女青年就擇偶問題拋出的價值觀交鋒,濃縮了80後一代人的婚姻觀和生活觀。隨着時代的發展,當90後、95後開始站到婚戀舞臺的中央,新一批年輕人的價值觀、婚戀觀和社會心理的變遷,給“相親”這一話題注入了更多時代元素。

從“沉浸式”到“觀察式”,婚戀節目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演變,但無論節目的模式如何改變,觀衆的核心訴求還是“真情感”。如何引領正確的情感價值觀、並真正獲得觀衆的喜愛是這類節目要着力挖掘和呈現的重點。能夠看到,無論是早前的《非誠勿擾》,還是《新相親大會》,在包含相親圖景社會化變遷的展示中,這類節目始終在倡導“婚戀問題”覆蓋人羣之間的積極對話。

十年前,作爲第一代獨生子女的80後,對於婚姻和戀愛,他們與上一代人有着鮮明的價值變化。讓這一羣人以擇偶爲切口,“說”出他們的世界和看法,《非誠勿擾》呈現的是這一代青年人的面貌,除了打造年輕人之間的交流平臺,也讓父母站在觀者的位置,看到兒女所思所想。

而眼下,成長於物質豐富時代的90後、95後成爲擁有婚戀需求的主流人羣,他們對於幸福生活的理解差異,與父母一代產生更突出的認知代溝。單身男女年齡不匹配的矛盾,單身女青年優質化、大齡化日益突出的矛盾,現代青年對婚姻必要性認識的矛盾,種種社會現象交織下擠壓出的“婚戀焦慮”,更尖銳、更直接地反映到代際差異的衝突之中。《新相親大會》所主導的“父母陪子女相親”的模式,則試圖成爲排解這一主要矛盾的有效出口。

《新相親大會》的節目口號是“父母在,更有愛”,圍繞“相親”這一話題,節目也衍生出很多關於愛情和親情、家庭倫理乃至人生態度的情感和社會話題。

年過不惑的“大姐姐”王巖,與年逾古稀的父親努力在通往幸福生活的目標上尋找交集;揭開與父母溝通之痛的唐一傑、鍾元凱,主動探討打開內心的通道;堅持自我選擇的於春陽,向母親表明了婚戀問題中家長應該把握的分寸……能夠看到,節目努力爲父母與兒女之間,提供一個“正面對話”的機會,而雙方的意見和價值觀能否達成和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天枰兩端的態度。

情感是一種“剛需”,相親則是情感世界裏常常被熱議的話題。作爲一檔情感類節目,《新相親大會》的話題和熱度能否帶來持續正向的影響,都需要時間和市場的檢驗。而某種意義上,在焦慮情緒不斷撕扯代際關係之痛的大環境下,《新相親大會》所展示的溫暖又明亮的代際對話,或許正是這檔節目最珍貴的意義:焦慮的板子不能只打到父母身上,社會氛圍是否開放包容,能否把婚姻的決定權徹底交予年輕人,其重要的價值正是幫助“焦慮”的解除。

作者:秦明

編輯:李頎 張榆澤

【版權聲明】標註“原創”的文章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