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厲害,最近的純電汽車又是一波狠操作,我們最看中的續航里程會迎來快速增長,特別是這段時間新發布的汽車。其中電車專家的比亞迪,也有英國血統的名爵,總之新上市、新公佈的純電車型基本都是300km續航起步,250算是不及格,400纔是中上水平,500km-600km也不少。那麼回到原點,這段奮發圖強的源動力來自哪裏?電動車是不是已經走上正軌?

  大家都知道,在市面銷售的電動車並不是“真實”的價格,2018年之前除了有國家補貼,還有地方的補貼,最後才成爲我們能夠接受的價格。來到2019年,電動車政策又翻開新篇章。原來兩檔有補貼的現在變爲零,原來最高補貼5萬元下降到2.9萬元,那麼電動車豈不是貴了嗎?在我看來,大企業應能自行消化,終端售價波動不大,但實力不強的可能會逐漸退市。

  從2016年開始國家的補貼政策開始退坡,但是在我看來2019年纔是真真正正地開始競爭,在過去的時間裏面,出現過騙補等亂象,說明了並不是個個真心實意做好產品。而今年取消地補、縮水國補、拔高門檻,空手套白狼的事情已不再,實力強大的車廠依然能繼續走下去,實力微弱的車廠只能另謀出路,而其中那種兩座的純電車應該也會消失了。

  以寶駿E200爲例,以上年的政策,這種微型電動車還有不錯的補貼,因爲續航里程有210km,單單國家補貼就2.64萬元,但是今年就一分錢都沒有,現在起步都是250km。由此可見,政策是希望純電車往代替燃油車的方向發展,在歐洲,電動車更多在繁華的市區行駛,除了無排放的好處之外,還令擁擠的停車問題有所緩解,但是國內的政策導向並非如此,更偏向發展外形與現在的汽車差不多,動力系統則換爲純電。

  基本能判定行駛里程長的汽車是發展方向,但是單單加大電池容量來擴大里程並不能挽救實力欠奉的企業,從根本上,電動車的侷限來自電池技術的突破。政策上也顯露了讓大家用上更高密度電池的需求。由圖表上看,105-120Wh/kg的補貼已經取消,幸好,目前國內使用的電池基本都超過140Wh/kg,都能獲得0.9的係數。相比之下,里程比電池技術的要求躍升更多,在我看來,全球的電池技術依然未達到足夠強大的程度,電池能量密度超過160Wh/kg的屈指可數,但能量密度不單是做不做純電車的問題,而是沒有了純電車,企業雙積分或直接讓車企關門。

  能量密度高,搭載電池的數目相對較少,依然能保證足夠的行駛里程而獲得補貼和高係數,這顯然是良性循環,但不能忽略的問題是,這個續航里程依然依靠NEDC的標準,雖然它沒有等速60km/h標定的續航不靠譜,但與實際使用的行駛里程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對於燃油車的用戶,工信部油耗其實只是一個衡量標準,大概意思是能定個誰高誰低,具體數字估計沒有會當回事,但純電車的概念就完全不同了。沒油了很容易找到油站,而且續航里程相對穩定,最多幾分鐘便完成加油,電動車到了半箱電就開始戰戰兢兢。

  到底NEDC的續航里程要打多少折呢?恐怕沒人能回答,汽油車影響油耗是開車習慣,純電車影響耗電量卻有環境溫度、行駛路況、平均速度,還有駕駛習慣,而且差異巨大。根據我的經驗,市區用車比較接近宣稱的續航里程,可惜我們政策似乎並沒有這個想法,所以,目前這種看似接近汽油車的續航里程還有不少虛火,目前完全臺架下的續航里程,沒有空調、大燈、音響的用電量顯然不太合理,第二行駛工況比較簡單,也難以接近真實情況。畢竟電動車續航里程除了需要橫向比較外,更需要精確。

  毫無疑問,國內是全球電動車最大市場,政策吹了起一股藍色風潮,水深時家家滋潤,現在潮水慢慢退去,再過幾年就是裸泳,電動市場越來越難耕耘,最後估計還是只剩下哪些傳統車企,小企業、互聯企業兼併的兼併,倒閉的倒閉,只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電動車何時才能真正安心使用?大廠造車的安全性值得信任,令人擔憂的依然是那個看起來很美的續航里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