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曰:「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呂思勉先生評價此言曾說:「人人不損一毫,則無堯舜;人人不利天下,則無桀紂。無桀紂,則無當時之禍;無堯舜,則無將來之弊矣。」請問最後一句要如何理解呢?


莊子說:

「堯舜兩人,又哪裡值得加以稱讚和褒揚呢!他們選擇頭髮來梳理,點數米粒來烹煮,怎麼可能用來濟世呢?大亂之源,始於堯舜之間,它的流毒和遺害又一定會留存於千年之後。千年之後,必有人與人相食啊!」

此後,當漢武帝「外飾仁義而內多欲」的時候

當王莽欲行堯舜之政的時候

當大躍進時高唱六億人民皆堯舜的時候

當查韋斯打著為人民謀幸福的旗號時候

人相食的悲劇一再重演


堯舜禹後是啟,標誌著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公天下變為家天下。無堯舜,則無將來之弊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堯舜當初捨己為民捨己為公的心與行為,則也沒有後來的弊端與混亂。人人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干涉與損害他人,也不做捨己為人的事損害自己,這樣,天下也就治矣。(反向推導)

(個人拙見,裡麪包含了因果關係與無為而治的含義。但是,這個觀點又總是矛盾的。人心哪有什麼絕對的標準可言)


楊朱這句話出自《列子》,前面還有幾句,完整的是:

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不損一毫利天下」是楊朱的主要主張,其目的是《淮南子》說的「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列子》後面也說了,禹、舜、周、孔這種聖人的活法太累太苦了,為了天下犧牲自己,「生無一日之歡,死有萬世之名」,像木塊一樣沒有意義,不如不去操心那些,快快樂樂地活著。

後來老子哲學發揚了楊朱的這一觀念,有了「無為而治」的思想,他認為,聖人出則天下亂,越是想要做「利天下」的事,反而越是會起到反效果。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道德經》)

所以什麼都不做,順其自然,國家自然會好。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呂思勉這段話表達的觀點顯然是針對老子而非楊朱。另外,我認為這段話是用了互文。不然根本解釋不通,桀紂怎麼會利天下呢?

這段話調整為正常的語序應當是:人人不損一毫利天下,則無堯舜桀紂。無桀紂堯舜,則無當時之禍,亦無將來之弊矣。

人人貴己而無為,就不會有聖人和暴君,國家自然富強安樂,不會有硝煙四起、生靈塗炭的禍亂,也不會幾千年改革來改革去卻始終難以長治久安。

這個弊,就是指一切制度總有缺點,你修補了這個缺點,又會冒出別的缺點,人為的制度不可能達到完美,所以永遠有弊端,永遠有災難。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我沒讀過全文,從這句話判斷應該是後人對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及其它竊人國者,打著堯舜禪讓的旗號,逼人主退位讓國的譏諷。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