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還記得他們?

  有這麼一羣吉林英雄,

  在面臨危難的時刻,

  以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和熱血,

  用鮮血書寫了白山鬆水的光輝歷史。

  他們的生命,

  定格在本應最燦爛的年華。

  青山埋忠骨,英名萬古傳。

  永誌不忘,

  向那些不朽的青春,致敬!

  王希天烈士(1896-1923,27歲)

  生於吉林省長春金錢堡屯,1915年東渡日本留學,期間他投身到捍衛國權的運動中,是五四運動的組織者之一,與周恩來關係密切。1923年9月9日,王希天在去京郊大島町途中被日本當局逮捕,12日凌晨手持步槍的憲兵,將捆綁的王希天帶出警察署,在押往軍營的途中,他們用刺刀將王希天刺死,然後扔進了火堆。日本憲兵將華工領袖王希天帶出警察署。在押往軍營的途中,他們用刺刀將王希天挑死,然後扔進了火堆。

  金伯陽烈士(1907-1933,26歲)

  1931年12月任中共滿洲省委常委。1932年夏,兩次去蘇聯參加遠東赤色職工國際會議。1933年9月,與楊靖宇等領導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933年在與敵人戰鬥中英勇犧牲。

  孟潔民烈士(1912-1933,21歲)

  原名孟慶春,1912年4月17日出生於磐石縣細林村。1931年11月,投筆從戎,參加磐石中心縣委領導的革命武裝。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總隊長。

  張玉珩烈士(1901-1935,34歲)

  1901年生於河南省信陽縣王裏店分郝堂村,1928年受黨組織派遣到東北工作,1930年到吉林。是吉林地區黨組織和磐石遊擊隊的創始人之一,1935年在珠河縣與日僞軍遭遇,不幸犧牲。

  李鬆波烈士(1904-1935,31歲)

  1932年春同李紅光等發動磐石蛤螞河子農民暴動,創建磐石工農義勇軍,任參謀長。1934年11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一軍二師參謀長,轉戰撫松。蒙江、樺甸等地,開闢新遊擊區。1935年6月回師磐石,堅持遊擊。同年9月,在磐石紅石砬戰鬥中犧牲。

  蘇劍飛烈士(1907-1935,28歲)

  1933年9月,“蘇營”被編爲東北人民革命軍南滿第一遊擊大隊,任大隊長。同年冬,在蒙江縣(今吉林省靖宇縣)那爾轟會見楊靖宇,思想覺悟得到迅速提高。1934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主要撫松、樺甸、輝南一帶活動,爲創建那爾轟抗日根據地作出重要貢獻。1935年4月18日,參加攻打撫松縣萬良鎮的戰鬥遭到敵人增援部隊的偷襲,致戰傷復發,口鼻出血,昏迷不醒。4月19日中午,在撫松縣北崗高四爺小山再次被敵包圍,突圍時,中彈犧牲。

  李紅光烈士(1910-1935,25歲)

  朝鮮京畿道龍任郡丹蔘洞人。因不堪忍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和殘酷壓榨,並積級投入到反對日本侵略者和軍閥、地主的鬥爭之中。是南滿抗日遊擊隊的主要創始人,曾任東北抗日軍聯合指揮部參謀長。1935年5月12日在戰鬥中不幸中彈壯烈棲牲,年僅25歲。

  曹國安烈士(1900-1936,36歲)

  原名於德俊,字哲名,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二師師長,1936 年12 月,日本守備隊和僞警察大隊進攻抗聯第六師,曹國安帶一部分隊伍前往增援運動中,曹國安正在指揮戰鬥時背部中彈,因流血過多而壯烈犧牲。

  李明海烈士(1902-1936,34歲)

  1902年生於朝鮮忠清道,1925年遷居吉林省磐石縣,曾任南滿遊擊隊教導隊長、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五團團長等職。1936年5月,李明海率團在新賓縣小五家堡子同僞軍遭遇,在指揮戰鬥中突遇冷槍,壯烈犧牲,年僅34歲。

  李世超烈士(1904-1936,32歲)

  1904年出生在吉林省伊通縣伊丹鄉,1932年初,受聘到吉林市省立女子師範學校執教。同年夏,在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救災募捐和反經讀書鬥爭中發揮積極作用。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更加積極地組織學潮,宣傳抗日,引導一大批愛國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史忠恆烈士(1906—1936,30歲)

  出生于吉林省永吉縣,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史忠恆出於對日本帝國主義分子的仇恨,王德林率部起義,成立吉林中國國民救國軍(後改編爲東北抗日救國軍),史忠恆任第三團團長。縱橫沙場,身經百戰、功績累累,使敵人聞之膽寒。

  王德泰烈士(1907—1936,29歲)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軍長、人稱“東滿一隻虎”王德泰。1936年7月,王德泰任東北抗聯第1路軍副總司令。在第1軍主力西征時,指揮一部轉戰長白山區,牽制了大批日僞軍。同年11月7日,在撫松小湯河戰鬥中不幸壯烈犧牲。

  李學忠烈士(1910-1936,26歲)

  又名李宗學,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政治部主任,早年到東北謀生。後在吉林等地從事革命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赴蘇聯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8月,率部到達撫松縣大鹼兵工廠密營執行任務時,遭日軍襲擊,在激戰中壯烈犧牲。

  李東光烈士(1904-1937,33歲)

  1904年出生,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楊靖宇將軍的親密戰友和得力助手,是中共磐石地區和南滿最早的黨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937年7月,李東光在與敵人的一次激戰中英勇犧牲,時年33歲。

  宋鐵巖烈士(1909-1937,28歲)

  吉林省永吉縣人,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政治部主任,積極協助楊靖宇將軍,團結各階層人士,結成抗日救國統一戰線,轉戰於遼東山區。1937年2月11日,在本溪和尚帽子山戰鬥中,不幸犧牲,時年28歲。

  紀儒林烈士(1910-1937,27歲)

  1910年12月出生於吉林省永吉縣缸窯鎮,曾任中共磐石中心縣委宣傳部長,中共南滿臨時特委常委兼組織部長等職。1937年12月4日,時任中共南滿省委委員的紀儒林於奉天(瀋陽)小河沿慘遭敵人殺害。

  張中華烈士(1912-1937,25歲)

  1912年生於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曾任共青團寧安縣委書記,吉東特委組織部長、中共寧安縣委書記、抗聯第五軍政治部主任、中共道南特委書記兼五軍寧安留守處主任、中共吉東省委委員。1937年12月,張中華率留守部隊在樺皮溝一帶與敵人作戰,右臂受重傷被俘,被殺害於獄中。

  鄧曉村烈士(1913-1937,24歲)

  原名鄧榮貴,化名周建華。1913年農曆8月28日出生在吉林省雙陽縣佟家鄉太陽嶺村。1937年冬,鄧曉村領導下的抗聯三師在西豐、開原兩縣交界處的影響越來越大,日僞當局爲消滅鄧曉村這支抗聯勁旅,瘋狂圍剿抗聯三師。鄧曉村掩護同志突圍,身中數彈,犧牲時年僅24歲。

  王光宇烈士(1911-1938,27歲)

  1911年生,原名王明堂,又名王興,吉林省德惠縣岔路口鄉解放村腰窩堡屯人。1933年2月參加東北抗日聯軍,曾任抗聯四軍副軍長。1938年12月,犧牲於黑龍江省五常縣九十五頂山。

  曹亞範烈士(1911-1940,29歲)

  1937年春,任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二師師長。1938年7月,任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第一方面軍指揮。1940年4月8日,在濛江縣龍泉鎮西甕圈被叛徒殺害。

  陳翰章烈士(1913-1940,27歲)

  吉林敦化人。1940年,時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總指揮的陳翰章率部與日軍作戰,由於叛徒告密,陳翰章和戰友被敵人包圍,最終犧牲,年僅27歲。侵華日軍殘暴地將陳翰章的頭顱割下,浸泡在福爾馬林液中,保存在當時僞滿州國首都新京(今長春市)的“大陸科學院”。2013年4月,翰章誕辰一百週年,烈士頭顱被迎回吉林省敦化故鄉身首合葬。

  楊靖宇烈士(1905-1940,35歲)

  原名馬尚德,字驥生,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鬥幾晝夜後壯烈犧牲,被評爲100位爲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魏拯民烈士(1909-1941,32歲)

  原名關有維,東北抗日聯軍傑出領導人之一。1932年起,魏拯民一直戰鬥在長白山麓,率領抗聯將士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是一位文武雙全的抗日民族英雄。1941年因叛徒的告密,100餘敵人突然包圍了樺甸市四道溝抗聯密營,重病之中的魏拯民率7名抗聯戰士奮起反擊,終因寡不敵衆,全部犧牲。

  韓仁和烈士(1913-1941,28歲)

  出生于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歷任人民革命軍祕書長,抗聯一軍祕書處長,抗聯第一路軍司令部參謀兼警衛旅政委等。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將軍壯烈犧牲,韓仁和突出敵圍,率部北上,轉戰和龍、安圖等地,消滅大量敵人。1941年3月13日,韓仁和與9名戰士在寧安上灣溝與數名日軍激戰,終因寡不敵衆,全部壯烈殉國。

  杜重遠烈士(1898-1943,45歲)

  吉林懷德人,1917年赴日本留學,會同其他東北愛國人士發動了10萬餘人抗議日本在東北臨江非法增設領事館的示威遊行,同時開展抵制日貨運動。九一八事變後從事抗日救亡工作,成爲東北民衆抗日救國會的領導骨幹。1938年10月,出任新疆學院院長,積極進行抗日救亡宣傳,1940年5月,被捕入獄,壯烈犧牲。

  傅根深烈士(1904-1945,41歲)

  他是對長春的地下革命鬥爭和創建地方武裝作出卓越貢獻的人。三十年代,他是中共長春特支書記;四十年代,他又任吉長部隊政治委員。在戰場上血染戰旗壯烈犧牲。

  李潤詩烈士(1906-1946,40歲)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參加進步組織,呼籲發展民族教育、衛生事業。後前往白城出任遼吉防疫委員會委員兼祕書長,組織生產出批量的百斯篤、霍亂、百日咳等疫苗,爲防治遼北解放區流行的鼠疫等疾病作出重要貢獻。1946年因突發性高血壓併發腦溢血不治逝世。

  王躍東烈士(?-1946年)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從事革命活動。1946年,與30多人組成赴東北幹部團,任副團長,從張家口前往哈爾濱。同年5月下旬到通遼市,在繞道去瞻榆(今吉林省通榆縣)乘火車時,突遇一股土匪襲擊。他立即與幹部團團長指揮大家佔領一座沙坨子,沉着地擊退匪徒的多次進攻。隨後,代表幹部團前去與土匪談判,嚴厲斥責了土匪的行徑,拒絕了他們的無理要求。結果,被土匪剝去衣服,百般毆打折磨後槍殺。

  楊春仁烈士(?-1946年)

  1937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敵後武工隊隊長、偵察連連長、遊擊隊隊長等職務。1944年,到撫松縣抽水鄉務農。次年冬,東北民主聯軍開闢新解放區,被任命爲撫松縣第一區區長。1946年3月,調任松江區副區長,積極深入各村發動羣衆,建立農會、婦女會、兒童團等組織,還建立一支由他任隊長的區自衛隊,創造了全區工作的新局面,因而引起反動勢力的仇恨。1946年6月7日,區政府遭到土匪襲擊,他和3名區幹部被捕。匪徒們對他施以酷刑,中午12時左右,又把他押至三道廟嶺村東門外,用刺刀殺害。

  馬仁興烈士(1904—1947,43歲)

  河北省平鄉縣人。11941年4月14日,在山西省陵川縣率部起義,受到朱德、彭德懷等黨政軍領導人的高度讚譽。後任八路軍冀中軍區騎兵二團團長、八路軍第六支隊二十七團團長、晉綏一分區司令員、東北保安第一旅旅長、四平衛戍司令部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西滿縱隊獨立一師師長。1947年6月,率部參加四平攻堅戰,擔任從城西北角打開突破口的任務。帶領戰士衝鋒陷陣,突破敵人第一道防線。6月23日傍晚,在與師參謀長分析戰況時,身中流彈,不幸犧牲。

  杜光華烈士(1915-1947,32歲)

  杜光華(1915—1947),原名杜雲生,又名杜永海,四川閬中市天林鄉杜家崖人。他15歲學木工走鄉串戶,1931年參加“升保農民暴動”,次年參加紅軍並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歷任紅四方面軍一團班長、排長、連長。八年抗戰中,他隨115師開赴抗日前線,立下顯赫的戰功。抗戰勝利後,進軍東北,1947年英勇犧牲。

  李安仁烈士(1924-1947,23歲)

  1946年5月在保衛四平戰役中立下奇功,榮獲“全縱隊戰鬥旗幟”稱號。在大梨樹河狙擊敵人時,子彈打光帶領戰士與敵人肉搏取得勝利。1947年2月, 在第三次保衛臨江的戰鬥中,他排擔任突擊隊。他身先士卒,帶領全排戰士一舉佔領了“915”高地,接着乘勝追擊逃敵,不幸被流彈擊中,壯烈犧牲。

  李真凡(馬永良)烈士(1908-1948,40歲)

  1908年10月17日出生於吉林省永吉縣岔路河。1933年上海暨南大學畢業後。 1947年8月來到長春後,形成以他爲核心、以經濟大藥房爲聯絡點的長春地工小組,爲解放軍提供了大量真實的情報。1948年6月,李真凡等我被捕地工人員被國民黨督察處祕密殺害。

  樑士英烈士(1922-1948,26歲)

  1922年11月出生於今吉林省扶余縣新城局鄉大梁家村,1946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在攻打昌圖,解放彰武,四平練兵等屢立戰功。1948年10月14日,錦州戰役總攻開始了。樑士英在機槍掩護下,終於衝過了敵人的火力網,把兩顆手榴彈投向敵堡,借爆炸後的濃煙做掩護,飛躍到敵堡前,在剎那間將爆破筒塞進了吐着火舌的槍眼,要撤離時,頑固的敵人把冒着白煙的爆破筒扔了出來。樑士英毫不猶豫,猛撲過去,抓起爆破筒,又迅速地投進了敵人的地堡,並用雙手死死地頂住,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於佩芬烈士(1925-1948,24歲)

  出生於1925年11月,長春慈光路上一所破舊木板房裏。1948年4月,於佩芬正式參加松江公安處長春工委情報組擔任工作員,即“一飛”小組成員。 1948年6月18日,國民黨特務把她推上冰冷的囚車,駛出“渣滓洞”的鐵門,停在南嶺的空地上。兩個兇殘的劊子手把於佩芬按倒在事先挖好的大坑邊,舉起日本戰刀,砍下了她的頭顱……

  劉英俊烈士(1945-1966,21歲)

  解放軍戰士,攔驚馬救兒童壯烈犧牲的著名烈士。1945年生於吉林長春,新中國成立60週年時被評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楊林烈士(1944-1969,25歲)

  1969年2月7日,前蘇聯派出大批武裝部隊,入侵我國神聖領土珍寶島。當年3月15日凌晨3點鐘,有一股敵人乘4輛坦克、裝甲車潛入我珍寶島,戰鬥中,楊林犧牲,年僅25歲。

  陳岱山烈士(1947-1971,24歲)

  1968年9月,21歲的陳岱山從長春第十一中學畢業,被分配到了第一汽車製造廠。1971年12月25日,廠裏總裝配線噴漆室起火,陳岱山衝在救火人羣的前面,在搬運隨時可能爆炸的漆桶時,漆桶炸裂了,滾燙的油漆噴了他一身。搶救數天後,病情惡化,英勇犧牲。

  史雲峯烈士(1949-1976,27歲)

  生前是長春市第一光學儀器廠青年工人。1976年12月19日,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的第10個星期天,同“四人幫”鬥爭的英雄史雲峯,慘遭殺害,年僅27歲。

  陳鴿烈士(1958-1984,26歲)

  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市公安局昌邑分局任預審科科員。1984年2月28日晚,他和一民警在一輛無軌電車上搜捕兩個殺人犯。當發現罪犯正要拉響身藏的手榴彈時,陳鴿猛撲上去,壓住罪犯,爲保護全車乘客的生命安全而犧牲。

  李薇薇烈士(1964—1991,27歲)

  1964年在九臺市飲馬河畔出生,1991年6月4日,李薇薇爲救遇險兒童而英勇犧牲。中共吉林省委追認她爲中國共產黨黨員,吉林省政府命名她爲革命烈士。

  爲什麼戰旗美如畫?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抔熱土一抔魂

  這些名字,

  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中

  理想之光不滅

  信念之光不滅

  前輩回眸應笑慰、

  擎旗自有後來人

  奮起,奮起

  以今日之奮鬥,

  成就明日更好的中國

  方爲我輩對英烈最好的告慰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爲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指導單位:吉林省委網信辦

  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文圖由中國吉林網記者賈子堯整理

  來源:中國吉林網

  編輯:韓菡

  主編:馬楠 監製:姜乃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