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長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課總是分心,不認真聽講,回家後不知道老師佈置的作業是什麼。」其具體表現:

1、上課幾分鐘後就開始做小動作;

2、上課時東張西望;

3、聽到幹擾聲後就扭頭去看;

4、不是跟同學講話,就是玩自己的東西;

5、心裡有雜念,想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6、不動腦筋,不舉手發言,經常坐著發獃。

面對孩子以上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辦?

一、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

很多家長在聽到老師說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時,家長便「威脅」或責罵孩子:

1、上課不認真聽講,回家就不許看電視或玩遊戲;

2、下次再分心、走神,看我怎樣收拾你;

3、怎麼人家的孩子能認真聽講,就你不能呢?

這些懲罰性的言語,都在釋放一個明確的信號:「不管你是什麼原因造成上課愛分心、走神,我都不會幫你。」

可以說,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也是一種不可取的做法。既然孩子在上課方面存在問題,他們就應該得到家長的幫助。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呢?家長要以各種方式告訴孩子認真聽講的重要性,告訴孩子我們願意幫他,我們要和他一起改變,而不是要懲罰他。面對孩子上課喜歡分心,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1、上課總是分心、走神,這個毛病可以改掉,爸媽和你一起想辦法;

2、上課時間有點長,是不是比較累?

3、是不是老師講的課聽不懂?如果「是」,我們可以幫你把知識盲點補上。

這些積極的暗示,會讓孩子覺得我們是在幫他,而不是在批評他、責怪他。

二、建立問責制度

如果上課總是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分心、走神,那麼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定的懲罰,這就是問責制度。孩子第一時間想到是:父母要給我套一根韁繩。我們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學習是自己的事情。

但是,家長不能只制定問責制度,卻對孩子不管不問,這是很多家長使用的溝通策略,這也是很多家長使用問責制度而沒有任何效果的根本原因。孩子要如何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這是家長要教會孩子的。

1、上課時一切行動聽老師指揮;

2、上課時不玩東西、不做小動作;

3、上課時不跟同學講話,不幹擾同學學習;

4、排除心裡幹擾,不想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家長和孩子建立問責制度,是要讓孩子理解上課認真聽講是他的責任,但家長必須是一個負責人的人。

三、幫助孩子把知識盲點補上

有的學生不是不想認真聽講,而是他們有知識盲點,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或跟不上老師的上課節奏。為了度過40分鐘,他們不得已通過玩東西、跟同學講話、胡思亂想等方式來消磨的時間。為此,家長應該找到孩子知識的盲點,並快速地幫助孩子把知識盲點補上。

四、心理幹預與行為矯正

1、認知角色轉變法(調皮弟和乖乖哥)

通過3-4周的「調皮弟」和「乖乖哥」遊戲訓練,讓孩子完成自動化思考、自我監控和自我教導,並逐步改變自己的認知行為。

2、陽性強化法/行為消退法

首先,明確目標行為(40分鐘分心次數≤N)。其次,模擬上課場景,家長監督、記錄孩子上課分心次數。最後,家長評估孩子的行為表現,並實施獎勵。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上課分心的行為就會逐漸消退。

3、自我督導法

在學習時,孩子在家長的暗示下,每間隔幾分鐘就問自己:「我注意力集中了嗎?我現在在幹什麼?」之後,孩子自覺地檢查、調整自己的行為,並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期間,問話分三次,第一次大聲地問;第二次輕聲地問;第三次,心裡默問。通過自我督導,讓孩子養成自我檢查、自我約束的好習慣。

4、定力增強法

定型站立訓練。孩子頭頂塑料碗,以自然姿勢站立。在訓練中,要求孩子不要有任何的肢體動作,每次的訓練時間以2分鐘為遞增基數。經過數周訓練後,孩子的耐受力必將明顯增強,注意力變得穩定持久。

以上4種矯正方法都很實用有效。只要堅持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走神的毛病就會改掉。

總之,改變孩子上課分心、走神的習慣不能一蹴而就,這得需要家長有耐心。我相信,只要家長有信心,並堅持對孩子實施訓練,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分心的毛病一定能改掉。

待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