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歸因方式很奇怪啊,難道家長做得不好怪孩子,家長做得好也歸功於孩子?

這難道不是家長自己努力的結果嗎?

同樣是高需求寶寶,為什麼有的父母覺得被折磨到崩潰,有的父母覺得磨出了耐心呢?

同樣是天性順從的寶寶,有的因為表現很乖被父母心疼,有的則會偶爾不乖就被家長大吼大叫。

所以我覺得,有娃以後到底是崩潰還是更有耐心,各位父母應該歸因於自己——因為無論寶寶是什麼性格,只有改變自己,才能更好地養娃啊!

這也正是傳說中的:有娃以後的二次成長。

與我而言,這種成長來自於不斷的學習、反思和努力。

學會了尊重孩子的意願,就不會因為讓孩子感到受挫而哭鬧,自己也就沒那麼容易崩潰。

學會了和孩子商量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就能彼此開心地去執行,而不至於臨時上火。

學會了留出時間給自己,提前調整心情和疏導負面情緒,就不至於中了踢貓效應的坑,在孩子身上發泄式地懲罰。

學會了和孩子的溝通細節,就不會將主觀情緒和評論帶入語言,對彼此造成傷害。

可以說,我依然是個缺乏耐心的媽媽,依然會因為孩子不斷的失控和撒潑而大發雷霆——但幸運的是,我掌握了更好、更多的育兒方法,有了打罵以外的養育選擇,孩子更少失控、更能溝通,我也就不至於將自己最壞的一面暴露出來。


目前理性的基於民主理念的溝通方式主要有五種:

  • 應用於育兒場景的非暴力溝通
  • P.E.T.效能父母訓練
  • 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
  • 積極教養(Active Parenting)
  • 有效的育兒系統培訓(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S.T.E.P.)
  • 怎樣說孩子才聽,怎樣聽孩子才說(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如果有條件,可以參加相應的課程,或者購買相應的書籍學習一下。

這些介於學術研究和養娃實操之間的育兒(parenting)課程,有理論、有實操,正是為人父母所需要的必修課。


首先,第一個問題在我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答案。養孩子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拉鋸戰,有耐著性子陪著她過家家做手工的高光時刻,但更多的還是被她氣的跳腳一碰就炸的暴躁。

其次,第二個問題讓我摸不著頭腦,問題中沒有提到任何培養孩子的建議,這個「別的」從何說起?另外關於培養孩子的好建議也有點太大而全了。

在調用我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後,我大膽猜測,題主的重點可能是在:家有熊孩子,我該忍還是該吼?

曾經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上發過一篇關於「吼娃」的文章,底下5000+的評論都是媽媽的痛訴:

父母具有否定含義的傷害性語言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語言暴力

「我再也不管你了!」

「你這個沒用的東西!」

「我都說多少遍了!用點兒心行不行!」

……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言語、行為得體大方,行事小心穩重。如果有時孩子沒能達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或闖了禍時,父母便常常逞一時口舌之快,用譏諷、刻薄的語言,教訓、挖苦孩子。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一般孩子平均每天會收到432條負面評論,而孩子得到的正面評論每天卻只有32條。

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所說的話語中,只有6%~15%的話語是積極和鼓勵性的話語,而大部分卻是具有消極和諷刺意味的語言。

事實上,大量的兒童心理問題就源於父母不恰當的語言表達以及因此而生的誤解與矛盾,在持續的「語言暴力」環境中,這些心理問題有可能被延續、固化甚至激化,以至於孩子的性格出現以下表現。

① 自卑

根據阿德勒心理流派的理論,原生自卑產生於兒童時期,是人們在面對外在環境時所體會到的不足感,而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的原因。

很多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在表示,由於兒時父母太過嚴厲,而產生了「權威恐懼症」。當他們到了戀愛的年紀時,卻不敢接受那些優秀的人的追求,因為他們潛意識認為「我配不上這麼優秀的人」。

② 缺乏安全感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苛刻都是源於愛,但是當父母將語言變成子彈時,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承受不住的壓力。也許自此孩子就關上了心門,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在他們之後的人際交往中,往往不能夠坦蕩地接受他人對自己的善意,不能輕易地相信別人,從而形成敏感多疑、孤僻的性格。

③ 情感表達障礙

很多從小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長大後並不能自然地向他人表達愛意、讚美、憤怒等主觀情緒。換言之,他們並不懂得怎麼去表達愛。

由於長久以來得到的都是外界對自己的否定,有些孩子會變得自閉,嚴重的甚至會演變成「社交障礙」。而且,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即便他們已經擁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但卻仍在極力壓抑自己正當的慾望和需求。「

還有一種與之對立的情況——「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他們潛意識裡會模仿自己的父母,牙尖嘴利,傷害自己的愛人。如果對方包容了自己,就會悔恨交加;如果對方生氣了,便會覺得「我早料到了你會這樣」。

從忍住「不吼」開始,嘗試著改變

要知道,媽媽負面情緒的釋放並不是隻有吼一條路徑可以走,彷彿洶湧的大水,可以呼嘯著沖堤決口,也可以經由疏道變成涓涓細流。

而且,長期生活在情緒被壓制和否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可能時常會有種找不到自己的感覺。

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

用溫柔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我們都對悅耳的聲音有好感,而對於高聲、刺耳的批評自然會產生反感的情緒。其實,孩子也和我們一樣。

剔除令孩子氣餒的負面評論

父母常常給孩子負面的評論,比如「你真懶」「你真笨」等。這些話語帶來的效果,往往和父母想要的結果相反。孩子經常接受到負面評論,就會感覺自己像個失敗者。長此以往可能失去自尊、缺乏自信,更會傷害孩子對你的感情。

拒用「聽覺阻塞詞

「你怎麼回事」「如果你還這麼磨蹭就不要出去玩兒了」「為什麼你總不聽話」,以這3個聽覺阻塞詞為開頭的話語,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情緒。

父母善意的提示和正確的引導,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耐心和理解,從而拿出更合作的態度配合父母。

只告訴孩子做什麼

使用積極正面的語言和孩子說話,不僅能讓孩子更聽得進父母說話,也會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指導和示範,反倒會讓你更加省心,孩子也更開心。

所以,爸爸媽媽們耐心一點,從今天開始嘗試著改變,從忍住「不吼」孩子開始,你會驚喜地發現,當你不吼時,孩子似乎也沒那麼調皮氣人了。


父母世界賬號精選來自美國頂尖育兒媒體品牌《Parents》國際版權內容,全方位關注0-6歲育兒生活。你的視界決定了孩子的世界,加入我們,一起修行!

感興趣的盆友們歡迎關注我們的知乎賬號:父母世界微信公眾號:父母世界Parents,我們將陸續為大家奉上更為全面、細緻的幼兒養育和美育教育的精彩內容~


多和嬰兒期、學步期、學齡期的孩子聊天

培養孩子閱讀力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和孩子聊天,在日常生活中用各種方法和孩子分享文字的樂趣,比如:唱歌、朗誦、猜謎語、講笑話、編故事、作詩、邊煮飯邊聊天、玩相關的遊戲等等。文字就像維生素,可以幫孩子開發智力。

孩子聽過、見過、使用過的辭彙越多,孩子就越聰明,學習閱讀也越容易。


文字就像維生素,可以幫孩子開發智力。

智力:要開發,不要荒廢

科學家一度以為大腦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器官,孩子出生時的大腦狀況會保持一生不變。但近幾十年的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非常具有可塑性,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如今,科學家認識到,遺傳基因是否能夠被激活取決於周遭的環境,換言之,經歷會改變大腦。


孩子從出生時起便擁有數萬億的神經連接(neural connections)和數十億的腦細胞。但是大腦發育的原則是要麼被使用開發,要麼被擱置荒廢。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大量的語言刺激,如聊天、唱歌、朗讀等,孩子的語言中樞便會被激活,這種大腦連接會永遠成為神經連接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種刺激,大腦就會漸漸刪減這些未被使用的連接,神經連接的數量會因此下降,進而影響孩子學習說話、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如神經學家所言,細胞越被刺激就越會連接。


孩子聽過、見過、使用過的辭彙越多,孩子就越聰明,學習閱讀也越容易。


哈特–萊斯利研究(Hart-Risley Study)


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堪薩斯州的兩位教授貝蒂·哈特和託德·萊斯利最早提出,日常對話交流會對年幼的孩子產生影響。兩位教授花了數年時間,記錄分析家長們與嬰兒期和學步期的孩子說話時使用的辭彙數量和類型,研究樣本分為三類家庭——中高收入家庭、工薪家庭和低保家庭。在分析完所有數據以後,兩位學者得出結論:到 4 歲時,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聽過的各種單詞的總次數達到 4600 萬次,工薪家庭的孩子聽過的各種單詞的總次數達到 2600 萬次,而低保家庭的孩子聽過的各種單詞的總次數僅為 1300 萬次。


兩位學者還發現,在中高收入家庭,家長對孩子說話時使用的句式更複雜,辭彙更豐富,而且會使用很多正面的反饋(如「很棒!」「做得好!」「好孩子!」),而低保家庭的家長經常使用否定的辭彙(如「別動!」「不行!」「不要!」)。樣本家庭的孩子在 4 歲和 9 歲時均接受了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孩子的智商水平、閱讀能力和學習成績,與他在家裡聽到的辭彙數量和質量成正比。

與孩子分享文字的樂趣大有益處

在學校裏,孩子最先學習到的閱讀技能是發音,這是一個頗具挑戰的思維過程,包含好幾個步驟。首先,要把單詞分解成最小的發音單位,例如,sat(坐下)這個單詞有三個不同的發音單位,suh、aa 和 tuh。其次,要在腦海里把這些部分組合在一起,默讀出來。然後搜索記憶,尋找這個單詞的意思。最後,要把單詞記住,以備後續使用。


研究表明,孩子從小認識的字母、單詞和閱讀的書籍越多,在一年級學習發音的時候就越容易。因此,在孩子嬰兒期或學步期,家長用各種方式如唱歌、聊天、朗讀、講順口溜、編故事等,多讓孩子浸泡在語言環境中,有利於孩子學習語言,會讓他在學習閱讀的初期更輕鬆。

孩子在上一年級前,認識的字母、單詞和閱讀的書籍越多,學習發音就越容易。


不過,拼讀單詞並不等於閱讀。閱讀的過程既包含拼讀單詞,也包含理解詞義。舉個例子,假設孩子能拼讀出 igloo(圓頂雪屋)這個單詞,卻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那麼還不算認識這個單詞。如果在日常談話或者聽家長讀書的過程中遇到過這個單詞,孩子就能明白單詞的意思。家長和孩子聊天、為孩子讀書的時間越長,孩子的辭彙量就越大,孩子也就越容易理解單詞的意思。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閱讀力:簡明五步點燃孩子閱讀激情

南希 等

中信出版社

¥25.20 會員免費


晚上和我媽打電話,因為我爸白天去醫院看病,丟了病歷卡,聽到我媽在電話那頭,聲嘶力竭地大聲斥責我爸:

這東西丟了怎麼辦?……你這麼大的人了,還能有什麼用?……怎麼可能還能找回來?……

想起來小時候,只要我做了一點點錯事,她也是這麼對我的,真想立馬把電話掛掉。

我不小心尿濕了褲子,或不小心打了一個碗,內心都非常惶恐,甚至,我不小心摔倒了,摔得胳膊鮮血淋漓,疼痛之餘,我更害怕,被她大聲斥責!

當了媽之後,對於女兒不小心尿褲子或打壞了碗,這樣的事情,我會很寬容,從來不會指責她,因為我知道她不是故意的。

不過,有些事情,我還是做得不夠好。

女兒大概兩歲的時候,經常會撕書,幾次下來之後,我終於忍不住了,發飆了,我大聲威脅女兒:以後再撕書,媽媽就把書都收起來,不給你看了。

沒想到,女兒還是撕書,於是我還真把好多書收了起來,只留了幾本書給她。

可是,撕書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撕壞的書,我會用透明膠把它在粘好。

那段時間,我經常粘書到半夜。每次弄到很晚,我就更加生氣。

我生氣的同時,對女兒態度也開始冷起來。那段時間,我們母女關係,明顯疏遠了很多。

後來,老公跟我談了。我就把粘書的工作交給他了。

然後,當女兒再次拿著撕壞的書怯生生地看著我時。我沒有像以往一樣大聲斥責她。

相反,我溫柔地對她說,沒關係,等會兒讓爸爸把書粘好。寶貝下次看書的時候,小心一點,不要再把書撕壞了哦。

晚上,我摟著女兒哄她睡覺的時候,聽見老公在外面撕拉撕膠帶的聲音,我心中甚至在暗暗偷笑。

然後,非常神奇地,幾次以後,撕書問題就再也沒有出現了。

所以,我的結論是:

1,當孩子做了些「錯事」時,「錯事」帶來的麻煩纔是真正讓你耐心耗盡的原因,尿濕了褲子,要換衣服、擦洗身體、洗衣服……書撕壞了要粘好,甚至要重新買本新的……當你控制不住想對孩子發脾氣時,請把這些錯事帶來的麻煩,換個人來做。那所謂的麻煩也就不存在了。

2,對孩子發脾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讓問題變得更糟糕!當你控制不住自己想對孩子發脾氣時,請走開一會兒,換個人來帶孩子吧。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點贊或收藏。

這幾天五一放假,本來想利用假期做些自己的事情,可是孩子(還沒到三歲)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午睡也不睡。我感到有些煩躁,因為本來計劃孩子午睡後,我可以把手頭的工作給做完。結果,現在什麼也做不成。

躺在牀上,問孩子:「你還要睡午覺嗎?」孩子搖搖頭。我說:「你不睡午覺,那就去找外婆玩,或者媽媽在書房工作,你自己玩,可以嗎?」過了一會,孩子問我:「媽媽,你剛才為什麼要逗我玩啊。」我說:「我沒逗你呀」。孩子說:「逗了」。我問孩子:「你是不喜歡媽媽逗你玩是嗎」,孩子說:「是的,我喜歡媽媽溫柔點對我說話」。我聽到後,知道了自己剛才語氣太過強硬了,孩子不喜歡。我向孩子道歉,並且溫柔地重複剛才的問話,是否需要起牀自己玩,媽媽書房做事情。她開心的同意了。

這個事情給我很大啟發,我們總是認為孩子把父母的耐心給磨掉了,其實是自己沒有和孩子進行心的連接。

此刻,我在寫著文章,孩子自己在講故事,心情非常愉悅。心連接好了,什麼問題都不存在。


那我們在育兒的過程中,應該如何培養自己的耐心呢?

1.為什麼總是被孩子磨掉耐心?

上面我自己的案例,我在被孩子快要磨掉耐心的時候,其實我是有些生氣的。那就不禁要問了,為什麼生氣?是孩子惹你生氣了?到底我生氣的根源是什麼?

發脾氣背後是有深層心理原因的。心理學裡面,把發脾氣,生氣,發火,叫做憤怒。所有的憤怒,在心理學上,是次級情緒。你在生氣之前,在發火之前,必定在這之前,感受到了某些別的情緒。你可能感覺到了受傷害,你可能感覺到了害怕所以發脾氣,那大多數人呢,是不去想這一點的,大多數人覺得生氣了,那我控制一下。如果我們想要不急不吼孩子,對孩子的耐心不被磨滅,首先必須要解決你發脾氣底下的根源情緒。你才能真正做到情緒平和。否則你的孩子有的是給你火上澆油的機會。

控制不發火,最沒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壓抑,忍耐。我忍住怒火跟他好好說,他就是不聽啊,說著說著就爆發了。很多人聽過忍字頭上一把刀,因為你的心裡是有感受的,你不能控制忽略你心裡的感受,否則就是在你心裡放了一把刀。所以,對任何情緒的處理都不是忍耐、壓抑。但很可惜,在我們的文化裡面,總是叫人壓抑,忍耐,習慣了。如果總是壓抑,忍耐,久而久之,你的肚子會擠壓很多負面情緒。如果只是一味的忍耐,忍住怒火溝通,總有一天會爆發。長久以來的壓抑爆發出來的時候,會更傷害孩子,所以也就被磨掉了自己的耐心。

還有的父母可能會採用冥想、深呼吸的方式平息自己的怒火。比如我深呼吸,我讓自己冷靜一個小時再說話。但是我們知道,即使當時的怒火止住了,我的心裡還是焦躁不安。如果你的心裏面一直都很亂,沒有辦法用心和他連接,一直和孩子講道理。造成的結果是,第一沒有效果,第二,對越小的孩子來說,越沒有用,而且也不解決根本問題。當重複問題一再出現的時候,你不可能總是保持冷靜,如果底下的根源沒有解決。你可以深呼吸一次,兩次,十次,二十次呢?總會失去耐心。

2.對孩子失去耐心有什麼影響

很多父母對孩子失去耐心,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有些父母會直接動手打孩子。一時間只顧宣洩自己的情緒,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這樣的處理方式對孩子的不良影響也是眾終身的。

a.導致孩子性格孤僻膽小

陳喬恩曾經在節目上說過,小時候是被媽媽被打大的,讓自己壓力很大,童年一直活在恐懼中。所以生活中的陳喬恩性格比較孤僻,不善與人溝通。(寫著寫著,感覺在寫自己的故事……)

b.導致孩子缺乏耐心

此外,家長缺乏耐心,自然也會影響孩子的耐心,導致孩子做事三分鐘熱度,缺乏專註力,缺乏耐心的孩子自控能力也較差,做事拖拉,做作業磨蹭,經常走神。所以,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缺乏耐心的孩子意志較為薄弱,遇到困難也容易放棄,自然很難完成一項目標,更別說突破自己,走向卓越。

3.如何培養父母的好耐心

a.覺察情緒

首先去覺察自己,對舊的,不健康情緒的認知。很多時候我們在火氣上來的時候,說一些傷人的話。如果你是在情緒感受的當下做決定,這些都是情緒化決定。

你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他真的傷害到了你嗎?他動作慢遲到了,是他傷害到了你嗎?他到底哪傷害到你了?如果他沒有真正傷害到你的話,有可能是你自己遺留的情緒沒有解決好。特別是有的媽媽說,孩子的行為冷靜下來想想也沒有什麼,就是當時一股無名火就上來,通常這個時候都是媽媽的遺留情緒沒有解決好。

b.用積極心理學感染孩子

每一個生活中我們幾乎不滿意的東西,都可以被分成兩塊。我們假設說,人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這些事情我對它以前有一個悲觀的解釋,它也給我帶來一個悲觀的負面情緒,然後我可以去尋找事情發生的時候,可以給我帶來的成長點在哪裡。比如說,我的孩子很淘氣,經常在家扔玩具,做父母的自然會怒火襲來。但是這件事情給到我們的一個成長點是,或許孩子有內在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需要我們做父母的,更用心去和孩子溝通。孩子大冬天的非要穿裙子上學,開始對父母說不!父母自然覺得很生氣,這孩子怎麼這麼寶的時候了,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了,這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表現,說明他的情緒不是壓抑的。

用心的溝通,才能化解所有的育兒問題。

育兒路慢慢慢慢慢,共勉。

親愛的孩子,你慢點長大,再慢一點。


一對一指導,幫助父母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讀懂孩子,提升父母情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