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本義是古代秦楚邊境的地域名稱,張儀使楚之後則有了其他含義,詳細如下:

「商於」一開始只是一條古代商道的簡稱,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該古道起點在陝西省商洛市(古時稱「商州」)最終抵達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古時是武關附近的「於」地),道路全長約六百里。所以「六百里商於」就是這麼來的(它並非是說方圓600裏,而是指這600裏長的道路,其經過的所涵蓋的廣大邊疆土地)。

秦國派張儀欺騙楚懷王,謊稱將「商」「於」合稱的那大片邊疆土地用來交換楚國利益,然後又出爾反爾,最終使楚懷王客死他鄉,從此它成為了一個著名典故。而「商於之地」也就變成了一個代名詞,從秦楚邊疆的大片土地而引申一變,成為了「計謀」「詐術」的代稱。之後,被人們廣泛應用,反而失去了本義。


一秦裏,等於0.44公里。600裏,即是267公里。

600裏,在當時是指長度,而非面積。那麼寬怎麼算?原因就在於一塊地方的大小是約定俗俗成的。長度到達的,那塊地方就安照俗定的寬度整塊算。


精確的不太會算,只知道戰國時候的六百里大概應該不會等於現在的六百里或者三百公里。另外呢,大家其實可以看看地圖,漢中六百里大約指的是漢中平原的一部分,當時漢中是秦楚分界、以楚為主,生產力不發達,基本上只算比較平的地方。


張儀說割商於之地600裏給楚國,重點是"商於之地",而600裏只是一個大至區域的代稱!確準地講指的是長度,而不是面積!

商於,為古代秦楚邊境地域名,以秦嶺「商」開始以武關後「於」結束「六百里」地的合稱(中間有數邑,如現佛誕寒川公園下孝義古城古上洛的雒邑等)。是張儀欺楚名典而將「商」「於」合稱;意喻六百裡邊疆之地和軍事、商賈要道及「計謀」「詐術」的代稱。轄區主要為現陝西省商洛市境內,因春秋戰國時期,商於之地原屬於楚國,秦國故土本為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於秦嶺南麓,為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後來商於被秦國佔領而成為秦地,衛鞅破魏有功,被封於商十五邑(即「商於」之地),該地後來便成為了商鞅的封邑。古上洛城池在向上遷移60裏地建商州城後,在州城前設有「商於驛」。商於,本義是古代秦楚邊境的地域名稱,張儀使楚之後則有了其他含義,而這600裏只是個長度單位,不能理解為方圓600裏,準確地講他是以距裏代稱了所經過的區域一一"商於之地"!

如果硬要算面積的話,商於之地應該主要是現今商洛市的大致區域,準確面積為19851平方千米!

商於之地地處丹水流域,歷來為秦楚必爭之地,商於古道也是秦馳道的主幹道之一,正因為戰略位置的重要,所以楚懷王才能輕易上當,而秦國只是作為誘餌以解齊楚聯盟罷了!決不會忍痛割愛的。


  古時的600裏多指方圓600裏,是以600裏為半徑的圓的面積,大約為28.26萬平方公里,是韓國國土面積的2.8倍。  

  「楚女細腰、魏女歌甜、趙女多姿,秦君所見肉帛陣,難免侷促,張儀所見山河圖,津津有味。」這是電視劇《大秦帝國》裏的一個鏡頭臺詞,當著秦王的面,如此說,可見張儀的學識、膽識。

  

  張儀做了秦國國相以後,很得秦惠文王的信任。在後世的史書中,評價張儀和秦君贏駟的組合,如同商鞅與秦孝公一樣般配。更有史家認為,張儀與贏駟的這20年間,沒有一次較大政治失誤,從而完全確定了其「蠶食」六國的方針。您說的600裏地,就是「蠶食」的題中之義。

  為了打破齊國和楚國的同盟。他來到楚國,用重禮賄賂了楚懷王寵信的近臣靳尚,然後去見楚懷王。張儀說:「如今天下只剩七個國家,其中齊、楚、秦三國最強。如果秦國和齊國聯合,齊國就比楚國強;要是秦國和楚國聯合,楚國就比齊國強。如今秦王打算跟貴國交好,可惜大王已跟齊國通好,秦王又有什麼辦法呢?要是大王能下個決心,跟齊國絕交,秦王不光情願和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送給貴國,並把秦國的美女送給大王作姬妾。這樣,秦楚通婚聯盟,永結友好,既可削弱齊國的勢力,楚國又可取得秦國的信任,一舉數得,大王為什麼不幹呢?」   楚懷王聽了,十分高興。他貪圖張儀所說的六百里土地,不刷客卿陳軫和三閭大夫屈原的反對,在諛臣靳尚的支持下,答應了張儀的要求。

  於是,楚懷王賞了張儀好些財寶,一邊去跟齊國絕交,一邊打發逢侯醜跟張儀去秦國接收六百里土地。張儀和逢侯醜一路上喝酒談心,就像親兄弟一樣。可到了鹹陽城外,張儀假裝不小心,從車上摔下來,以治病為名溜走了,吩咐把逢侯醜安排在驛館中。   

  第二天,逢醜侯去拜會張儀,張儀以養病為名,閉門謝客。這樣一連等了三個月,逢醜侯去見秦王,說明張儀答應割讓土地的事情。秦惠文王說:「相國答應的事,我一定照辦。可是楚國還沒有完全跟齊絕交,我怎麼能聽片面之詞呢?且等相國病好了再說吧!」   

  逢侯醜再去見張儀,但張儀託辭不見。逢侯醜只好派人把秦惠文王的話報告楚懷王。楚懷王說:「難道秦國還怕我和齊國絕交還做得不夠嗎?」   

  於是,楚懷王就派人去辱罵齊宣王。齊宣王氣極了,轉而和秦國交好,他派使臣和秦惠文王約定,一起攻伐楚國。   

  張儀見離間楚、齊關係的計謀已經實現,就去上朝,在朝門口碰到逢侯醜。張儀故作驚訝,問:「怎麼將軍還在這兒?難道那塊土地你還沒接收嗎?」   

  逢侯醜說:「秦王說要等相國病好了再說。現在咱們一起去見秦王吧!」   

  張儀說:「何必去見秦王呢?我答應把我的封邑六里送給楚王,你現在跟我去接收好了。」   

  逢侯醜大驚說:「我來接收的是商、於六百里土地,而不是六里呀!」   

  張儀說:「六百里,哪有這麼便宜的事?秦國的土地,都是憑著打仗得來的,怎能隨便送人?別說六百里,六十里也不行!我說的是六里,是我自己的土地,不是秦國的土地,楚王大概聽錯了。」   

  逢侯醜這時才知道受了騙,馬上回國向楚懷王稟報。楚懷王非常憤怒,大罵張儀是個反覆無常的奸詐小人,並立即發兵去攻打秦國。秦國和齊國聯合作戰,把楚國打得大敗。   

  結果,楚國不但沒有得到商、於的六百里土地,而且連漢中一帶的六百里土地,也被秦國奪了去。   


當時秦國商鞅變法完畢,一里,相當於540畝,600裏,等於324000畝。由於一平方公里等於1500畝。那麼600裏等於216平方公里。等於是21.6公里和10公里長寬的一塊地。如果按商鞅變法之前一里為900畝算,那麼600裏等於54萬畝,換算平方公里為360平方公里。下面是資料:井田制一里為九百畝。古人借面積單位作長度單位,隨著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一里的含義,逐漸由長寬各三百步的面積單位,變成距離三百步的長度單位。井田制被廢除以後,裏畝制度發生不同變化。其中,一畝實際值僅僅是變大。而一里的含義,則因為古人借面積單位作長度單位,由長寬各三百步的面積單位,變成距離三百步的長度單位。但方圓一里的含義,仍然是一平方里,簡稱一方里。不過,隨著畝制變化,方圓一里的面積僅相當於540畝(360步*360步/240平方步)


古人常說的方圓600裏,是指周長,如果按正方形來算,就是邊長150裏,即75公里,面積大約5000平方公里,地形一般不會是正方形,實際面積會小很多,所以方圓600裏實際上可能有2000-3000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現在一到二個較大的縣。


600裏並不是一個確數,是指長度在600裏左右的一塊土地,寬度也許只有300裏,也許只有400裏,古時候對面積並沒有什麼確切的概念。從地理學上面來說的話,一個長度600裏也就是300公里的土地面積應該差不多3到5萬平方公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