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之後,醫療投資不再是雨露均霑、遍地開花。現在有一部分玩家開始變得沉默了,有沒有退場不清楚,但市場上活躍資金、玩家數量明顯收窄,VC/PE投資向頭部企業聚集。”近日,仙瞳資本執行合夥人劉牧龍在其年度峯會暨BIOINVEST論壇期間,接受投資界採訪時說到。

  對於不少VC/PE機構而言,“變”成爲過去一年的重要主題。一方面是募投金額雙降,投資回報降低;另一方面是大調整背後新機會湧現,需及時應對。

  劉牧龍對此感受並不強烈,相反,仙瞳卻在去年加大投資。“一是我們遇到比較好的資產價格,二是預期改革會加速,改革一定有利於中國的科技創新,也有利於經濟資源向民生、消費和科技傾斜。”劉牧龍判斷。

  作爲一家偏中早期的投資機構,成立九年來,仙瞳資本主攻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物技術三大細分板塊,已投資近70家企業,有一大半進入到下一輪的融資,其中不乏如思路迪、易活生物、艾欣達偉、融智生物、喜鵲醫藥、邦泰生物等優質項目,亦有萬春藥業等經典案例。

  “事實上,我們的多數項目融資都比較順利,沒遇到所謂的寒冬。”劉牧龍對投資界表示。

  仙瞳資本執行合夥人劉牧龍

  尋找穿透泡沫的機會

  劉牧龍碩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生物傳感研究方向,擁有15年以上的生物醫藥產業從業經驗以及企業併購、風險投資經驗,他曾擔任國家藥監局特聘講師、國家醫學計量技術委員會委員,是深圳市科技領軍人才。

  穿越時空規律,找到事物不變的、本質性的底層邏輯是他所擅長的。在他看來,當社會發展的長週期中遭遇經濟、國際環境不順利時,要明晰這些變化不是影響社會發展本質的東西,適當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如果我們要應對短暫的不利,更積極的方式是抓住資產低估或者泡沫不大的機會出手,而不是保守。”

  劉牧龍認爲,醫藥行業長期的螺旋式上升不會變,關鍵在於具體路徑,可以幫助投資穿越時空的是價值。

  “在全世界做醫藥投資,安全和有效便是可以穿越時空的價值。”他舉例說,從普遍的價值來看,中國醫藥行業過去幾年存在比較嚴重的泡沫,而且主要集中在生物藥領域。之所以出現這個情況,是因爲業界認爲風險不大,但生物大分子卻非常容易被仿製。由於分子結構非常複雜,一點改動對藥的影響很小,導致很多生物仿製藥出現。但他認爲,這對大分子藥非常不利。而在發達國家的市場,並不存在抗體藥的熱潮,因爲相比而言一個成藥的小分子已經很簡單,改動的難度比大分子藥更大。

  劉牧龍還談到醫藥投資的底層原則,一是藥效的比較優勢,二是性價比。“中國醫藥市場是政府管制的市場,它的支出、產品准入都是受管制的。要關注市場的不同特點,到了不同的地域要有不同的落地策略。”

  劉牧龍認爲,最適閤中國市場的藥物是成本壓力比較小、可以承受相對低價的藥物,這也是仙瞳資本堅持醫藥投資的原則——找到適閤中國市場的創新藥。

  專注於新型癌症療法研發的萬春藥業正是仙瞳篩選出來的企業。仙瞳資本於2014年A+/B輪注資萬春藥業。

  其投資一方面原因是看準其具有競爭力的創新產品,公司擁有由多個高效小分子及多肽分子構成的抗腫瘤新藥研發產品線。核心產品普那布林是擁有全球自主知識產權的1.1類新藥,具備促進腫瘤凋亡,激活免疫反應多重作用;另一方面,萬春藥業擁有高效的運作模式,率先嚐試採用中美結合的創新研發,快速和低成本地開發新藥。同時通過準確鎖定適用人羣提高藥物開發的成功率也是仙瞳資本看好的模式。

  前不久剛剛獲得仙瞳獨家投資的喜鵲醫藥,是一家臨牀階段的First-in-Class “全球新”藥物研究開發公司,專注於市場潛力大但臨牀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滿足的心腦血管和線粒體疾病創新治療藥物的研究開發,比如在腦卒中、糖尿病腎病、帕金森病、癡呆症、青光眼和心肌缺血等領域進行了深度佈局。

  劉牧龍認爲,喜鵲醫藥的研發管線佈局別具一格,更重要的是其產品佈局非常適閤中國本土市場的特點,同時又具備國際競爭潛力,這是仙瞳投資的主要原因。

  劉牧龍此前在不同場合都直言,國內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存在泡沫,而且泡沫還很嚴重,不過泡沫主要集中在一級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仙瞳資本一直堅持着“不隨大流”的投資風格,做最難做的項目,啃最難啃的骨頭,因爲只有這些地方泡沫最小。

  押注精準醫療

  生命科技領域的壁壘很高,看得懂的投資人並不多。生命科技的細分領域已經到了分子、細胞、病毒級別的基本原理,技術難度高,成功的概率也比較低。同時,生命科技領域的投資週期長、所需投資量大,這些都是其壁壘所在。

  而仙瞳資本團隊覆蓋從學科、行業經驗到金融三方面的綜合能力。據瞭解,在仙瞳資本的四位高管中,兩位有生命科技的學習背景,一位做過生物技術企業,還有一位是國內最早一批做生物醫療早期投資的投資人。同時,仙瞳資本有十多位成員組成的投研團隊,有遺傳學、藥學、分子生物學、有機化學等領域的產業背景。

  在劉牧龍看來,這是仙瞳的比較優勢,也讓他有了“另闢蹊徑”的底氣。仙瞳喜歡找一些大家不一定看重的蛋糕來喫,這塊蛋糕可能規模不大、但喫得人不多,未來卻可能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最近幾年CRO領域成爲醫藥行業融資熱門,涉及精準醫療的項目更受資本青睞。而精準醫療就是這樣一個專業性極強的領域。

  精準醫療包含診斷和治療兩個方面。其中,基因測序是基礎,其能改變現有研究模式、診斷模式,同時使得治療方式和治療效果的精準度大幅提升。

  劉牧龍分析,基因測序領域中,上游供應商多以技術壟斷,下游應用端以醫院和獨立實驗室爲主,同業競爭激烈。如果企業可以完成“規模優勢+產品優質+渠道粘性”三位一體,則可勝出。

  思路迪專攻腫瘤精準醫療,通過對腫瘤生物學特徵、臨牀診療及藥物研發數據進行整合並挖掘運用,開展腫瘤早期篩查、腫瘤精準診斷和精準藥物研發。

  公司的抗腫瘤新藥研發管線涵蓋免疫治療及其它靶向治療,目前合作開發的全球第一個皮下注射抗PD-L1腫瘤免疫治療新藥項目已經進入全球(中國、美國和日本)同步臨牀開發階段,思路迪與國內200多家三甲醫院展開合作。

  仙瞳資本2012年就對思路迪進行首輪投資,早在該項目成立初期便識別出其獨特價值。劉牧龍介紹,首先,思路迪在精準醫學研究已經有了很好的積累;第二,在研腫瘤免疫治療創新藥確定性強;第三,在公司發展戰略層面,近年精準醫療行業尤其是針對健康人羣的癌症風險篩查和針對癌症患者的腫瘤個體化醫療市場強勢擴容,未來前景巨大。

  “我們在精準醫療的佈局肯定是先人一步了,如今到了精準醫療2.0時代,我們也從診斷向製藥、藥物研發方面轉移,這已經不能用哪個賽道來定位,後面會牽涉出更多、更細的領域。”劉牧龍稱。

  “對科創板IPO沒那麼急”

  目前,仙瞳資本投資的項目以中早期偏多,所投近70個項目中,有一大半進入到下一輪的融資。

  “我們並不刻意追求更大的規模和影響力,而是優先追求更高的利潤和投資收益。在仙瞳的投資組閤中,很多是市面不曾聽過名字的公司,但卻代表着最前沿的科技。”劉牧龍稱,仙瞳資本所投的項目很多都是細分領域的前三名,容易吸引後續輪次跟進。“每家機構的風險偏好會不一樣,仙瞳資本的投資可以幫助把控項目風險,以便後續機構的進入。”

  在項目退出方面,仙瞳資本隔輪退出的項目較多,通過IPO或併購方式退出的筆數有約10%。“我們對退出沒有那麼糾結,一般原則是IRR大於50%,甭管是賺了一倍還是十倍,都可以退,但如果IRR低於50%,就要慎重評估了。”

  過去,海外退出途徑更適合仙瞳資本。劉牧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頗爲無奈:“A股市場特別不適合我們這樣的機構,符合條件的項目我們看不上,我們看得上的項目又不符合A股上市條件。”

  去年4月,港交所一紙文件搶走了納斯達克半邊風頭。自2018年4月底,港交所宣佈接受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於主板上市的申請開始,仙瞳資本的目光也更多落向國內。

  而談到近日火熱開閘的科創板,劉牧龍認爲,科創板的誕生對醫藥投資有非常大的好處。原來在創業板和主板的規則上,醫藥投資很難找到順暢的退出渠道,但科創板的推出給醫藥行業帶來了正面的改革效應。

  但他同時直言,仙瞳所投企業普遍有一個特點,就是對IPO這件事沒那麼急,還是把公司業務放在重點。“我們沒有特別因爲科創板這件事,在投資企業中做針對性的篩選。在我們看來,一家企業從零開始走到規劃上市,企業正常的業務進展更重要,科創板只是多了一個退出選項。”

相關文章